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出现钩状效应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出现钩状效应1例

童林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实验诊断科上海200438)

【摘要】上世纪70年代中期Arakawe首先报道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其结合了化学发光与免疫测定的优势。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先进的超微量活性物质检测技术,应用范围广泛,近10年来发展迅猛,是目前发展和推广应用最快的免疫分析方法,也是目前最先进的标记免疫测定技术,灵敏度和精确度比酶免法、荧光法高几个数量级,可以完全替代放射免疫分析、彻底淘汰酶联免疫分析。目前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已被广大实验人员所认可,并正逐渐替代传统的生物检测技术。但只要检测原理是抗原抗体反应,就会出现“钩状效应”。当被检测标本抗体含量过高时,不易形成免疫夹心复合物,从而导致测定结果远低于实际含量或假阴性的情况。现将用双抗原夹心一步法免疫分析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出现钩状效应导致其结果远低于实际含量的1例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法;钩状效应;梅毒螺旋体抗体

【中图分类号】R446.6;R75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9-0152-01

1.材料和方法

1.1标本来源

2018年2月23日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二科71岁男性患者,临床诊断为肝占位,拟行右肝肿瘤切除术。

1.2检测方法

(1)仪器:CHEMCLIN15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2)试剂:科美配套梅毒螺旋体抗体测定试剂盒(批号:20170929;有效期:2018-09-28);

(3)质控品:由科美公司提供的配套质控品。所有试剂在有效期内新开瓶使用,开机质控在控,批量进行标本检测。

2.结果

仪器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原始结果为3.02,平均发光值为6882,为毒螺旋体抗体弱阳性结果,但当天RPR结果为+++(1:256+),且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故对此样本进行倍比稀释测定,结果如表。

3.讨论

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可产生两种抗体,一种是抗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IgM和IgG),另一种是螺旋体破坏组织时释放的抗心磷脂非特异性抗体,即反应素,故梅毒血清学检查包括非特异性抗体检测和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Wheeler[1]等指出,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检查法与RPR联合检测,有利于梅毒早期检测,且在有效治疗后RPR滴度会下降,是监测治疗效果、复发与再感染的常用指标。但王露楠[2]等指出检测非特异性抗体在结核、猩红热、红斑狼疮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时容易产生假阳性结果,且在梅毒感染后,非特异性抗体产生晚于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出现,同时在梅毒经有效治疗后以及非活动期会消失,故不适用于潜伏期、一期梅毒早期及晚期神经梅毒的筛检。TPPA由于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一度成为实验室最常用的梅毒确证实验,但侯晓菁[3]等指出TPPA对一期梅毒敏感度低,而梅毒传播主要发生在一期梅毒,并且此方法需手工稀释,肉眼判定结果,主观因素太多,不适合大样本的批量检测[4]。故TPPA用于临床确证实验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化学发光法是近年来应用广泛的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方法,其检测梅毒抗体的敏感性超过98.7%,特异度可高达99.9%。

自2012年起,我科室就采用CHEMCLIN15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主要用于艾滋、梅毒等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采用双抗原夹心一步法免疫分析模式,此方法大大缩短了检验时间,但如果抗体浓度很高,就容易产生钩状效应,出现假阴性或检测结果远低于实际含量。少数老年患者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导致机体释放诱导产生抗类脂和/或TrAT的交叉抗原使梅毒螺旋体的产生假阳性结果[5]。

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单独使用一种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很容易发生误诊和漏诊。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患者的利益密切相关,如果出现假阳性结果会引起病人过度恐慌和不安,若出现假阴性或检测结果低于实际含量会给临床或患者错误的提示,延误治疗。本实验室现开展CLIA检测法以及RPR,但很遗憾临床上绝大部分都只检测其中一项,本人认为联合检测非常有必要,这样可以更好的反映梅毒的感染状况,排除RPR假阳性结果、老年非感染人群假阳性结果以及钩状效应产生的低于实际结果和假阴性结果。同时,检验人员一定要提高责任心,不能完全盲从仪器的测试结果,对结果有疑问时应及时联系临床,应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对标本进行稀释以及用不同检测方法复测,避免因钩状效应或其他原因导致结果误报或错报。

【参考文献】

[1]WheelerHL,AgarwalS,GohBT.Darkgroundmicroscopyandtreponemalserologicaltestsinthediagnosisofearlysyphilis[J].SexuallyTransmittedInfections,2004,80(5):411-414.

[2]王露楠,邓巍,李金明.梅毒螺旋体感染不同血清学诊断方法的临床评价.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6):352-353.

[3]侯晓菁,梁艳,陈洁,等.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实验评价[J].检验医学,2010,25(5):365-367.

[4]金月兰,顾伟鸣,杨阳,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比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8,31(11):1229-1230.

[5]丁双双,沈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筛查和确诊试验的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2007,22(6):681-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