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输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安全输血

曾德理

曾德理(广西妇幼保健院输血科广西南宁530003)

【关键词】安全输血措施

【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5-0320-02

输血可挽救生命,治愈某些疾病,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输血风险主要由免疫性和感染性两大类构成[1],因此临床输血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为了保证输血安全有效,我国从有偿献血到无偿献血,近十几年来国家及卫生部制定了一系列与输血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2]:(1)《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998年10月1日起实施)、(2)《血液制品管理条例》(1996年12月30日发布实施)、(3)《血站基本标准》(2000年12月14日起实施)、(4)《血站管理办法》(2006年3月1日起实施)、(5)《血站质量管理规范55》(2006年4月25日发布实施)、(6)《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2006年7月14日发布实施)、(7)《单采血浆站基本标准》(2000年11月28日起实施)、(8)《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2006年9月18日起实施)、(9)《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年1O月1日发布实施)、(10)《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55》(1999年1月5日公布实施)、(11)《医疗事故处理条例55》(2002年4月4日起实施)、(12)《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2006年6月12日公布实施)、(13)《生物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2008(2009年7月1日实施)、(14)《消毒技术规范(2002)-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11月发布实施)等,这些法律法规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输血和献血的安全。现谈谈安全输血有效的措施。

1.严格筛选献血员是保证安全输血的关键,血液的质量与采血方法、过程和保存、运输有关外,献血员的健康是关键,为了保证血液的安全和质量,献血法明确规定了献血员的条件及献血间隔时间,保证了献血者的健康和受血者的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指出,要从低危人群中的无偿献血者采集血液并严格检测。

2.血液传染病的检测:加强和提高对血液的检测,可减少传染病的传播。我国规定对每袋血必须进行2次与输血传染病相关项目的检测[3][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梅毒。进行必要的病毒检测能大幅度减少经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5],目前国家规定检测献血员传染病的方法为[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法、放射免疫法、免疫印迹试验、重组免疫印迹试验、颗粒凝集试验、病毒检测、病毒的核酸检测。常见传染病及其‘窗口期’为:抗-HCV为72天、抗-HIV(1/2)22天、HBsAg50天。随着检验技术的提高,能有效地缩短疾病的窗口期,如:抗-HIV(1/2)可缩短为11-22天,抗-HCV为20-72,HBsAg无明显缩短[6],用NAT检测HBV能发现HBV低水平和窗口期感染的标本,能检测出较弱抗原[7]。但不管技术多先进,还是存在窗口期,由于“窗口期”效应,以及受试剂敏感性的制约,致使血液性感染时有发生[8]。

3.血型鉴定:要安全输血,血型鉴定要准确无误,血型不合的输血是引起严重溶血反应的主要原因,但血型鉴定常受多种原因影响,如技术管理问题[9]或亚型、未知的抗体反应或因疾病影响使抗原或抗体增强或减弱,使成正反定型不一致,造成血型鉴定困难[10][11][12]。不能达到血型完全相配合性的输血是导致临床免疫性输血反应严重的主要原因[13],血型的相配合输注,即献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匹配与相容,是避免发生免疫性输血不良反应的根本保证[14]。检测人员必须有较高检测技术及责任心,才能被免差错,使输血安全。

4.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从以往的盐水配血和传统的试管法抗人球蛋白法配血到微柱凝胶卡式法配血,进一步提高了安全输血的系数。盐水配血只能检测IgM抗体,传统的试管抗人球蛋白法配血能检测能不完全IgG抗体,但不够直观,人为的因素多,微柱凝胶卡式法有效地检测到不完全IgG抗体或较弱的抗体。微柱凝胶卡式法灵敏、直观,人为影响因素小[15],特别是对抗原较弱小的婴幼儿红细胞抗原检测更显出其优越性[16],微柱凝胶卡式法对新生儿配血更为敏感,如次侧配血不合时,凝骤胺法往往为阴性[17]。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率不高(0.61%)[18],但常引起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因此,输血前进行不规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选择相容相合匹配的血液是安全输血的保证,特别是孕产妇、有输血史者更应检测,以减少因不规抗体引起的溶血反应。特别是Rh血型抗体,是引起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原因。

5.成分输血,由全血分离而来,主要有:悬浮红细胞、少白红细胞红细胞、浓缩白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等成分。输血在治病救人的同时,除了可能传播传染病外,还可以引起许多输血不良反应及与输血相关性疾病[19],如免疫相关输血不良反应与相关性疾病:1)溶血输血反应,2)发热反应,3)过敏性反应,4)急性肺损伤,5)移植性抗宿主病,6)输血后紫癜与血小板输注无效;非免疫相关输血不良反应与相关性疾病:1)、循环负荷过重,2)继发性血色病,3)细菌性污染反应,4)枸椽酸盐中毒,5)氨血症与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6)肺血管微栓塞,7)输血后出血倾向。成分输血具有容量少、纯度高、疗效高及效价高的优点,用血少,保证患者治疗效果、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副作用少,灵活,缺什么补什么,还可节约血液资源[20][21][22]。

6.选择血液品种对安全输血也很重要,不是什么病都是输新鲜的血液好,临床上应强调输注1周内新鲜血主要是:新生儿、早产儿、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严重心肺疾病、急性失血持续低血压,DIC需输血者。所为新鲜是指:红细胞存活率接近正常,2.3一二磷酸甘油酸含量接近正常,钾含量不高。比较一致的观念是:CPD或CPDA保存液保存7天之内的为新鲜血。保存7天红细胞输人人体循环后24小时存活率98%,14天85%,21天80%。如输血的目的为纠正贫血,特别是慢性贫血,解决患者的运氧不足,那么用保存期内任何一天的红细胞可达到目的。保存血比新鲜血安全,如梅毒螺旋体4℃保存72小时可灭活,疟原虫4℃保存2周可灭活,4℃保存10天以上可减少HTLV(人类嗜T淋巴红细胞病毒)感染,可见输注保存血可降低一些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现代输血不仅提倡成分输血,也提倡输保存血[23][24]。

7.血制品的病毒灭活:血制品采用病毒灭活方法,进一步保证输血的安全。如射线辐照血液可有效地灭活淋巴红细胞的增殖能力,血浆病毒灭活可杀灭HIV、HBV、HCV等脂质包膜病毒;血小板采用长波紫外线、补骨脂、光敏剂等可杀灭病毒,红细胞的病毒灭活有酞菁类化合物、部花菁540、亚甲基蓝、卟啉衍生物、金丝桃蒽酮等,去除病毒的方法如去白细胞滤器等[25]。

上述措施都是针对输血安全、有效而实施的。但距离“零危险"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因此能不输血尽量不输,千万不要输安慰血。

参考文献

[1]贺航灵,输血传播病毒的研究进展,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S受敌22(5)316-317.

[2]季阳郑忠伟庄文等保障我国输血安全的策略和措施,中国输血杂志2007,20(10)359-360.

[3]输血技术(师、中级),全国卫生专业资格考试指导2011年人民卫生版社出版163-171.

[4]王晓文,减少经输血传播疾病危险的措施探讨,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3)473-474.

[5]高峰.血液病毒标志物两项检测模式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1,12(4):205—206.

[6]刘春艳,鲍孜亚,如何减少输血反应相关性疾病,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10,12(10)113.

[7]黄呈辉,建国,欧阳玲,应用核酸扩增技术对血液中HBV、HCV和HIV-1检测中国输血杂志2005,18(6),202-203.

[8]杜梅,传染病检测结果分析与输血安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

[9]徐新蓉,龚国富,微柱凝胶法检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分析与处理,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226-228.

[10]黎海澜,ABO、Rh血型系统及血型检测,广西临床输血质量控制中心2012,11,27.

[11]阮红岩,关于ABO血型正反定型检测的体会,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840-41.

[12]仝书云ABO血型鉴定正反向定型不符的原因与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1.6(5).73-74.

[13]刘达庄,朱俊,朱自严,等,免疫性输血反应的调查及预防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3)159-160.

[14]潘晓红,中国医学创新,2011,11月第8卷第33期.

[15]张养民,龚卫锋,白艳丽,等,凝胶技术检测新生儿溶血ABO溶血病结果分析,山西医药杂志,2011,40(9):951-952.

[16]罗伟琼,杨玉发,李康娣,等,微柱凝胶试验技术在新生儿溶血检测中的应用,临床和实验杂志,2008,7(7):74-75.

[17]曾德理;曾惠琼,新生儿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及处理,广西医学-2010.32(7).839-840.

[18]李哲,输血前进行不规抗体筛选与安全输血,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3月第9,6期.

[19]邓梅英,输血不良反应,广西临床输血质量控制中心2012,11,70-96.

[20]高峰,输血与输血技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

[21]阎兵.成分输血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和优点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1,9(12).

[22]鲍传志,朱国标.浅谈医院临床用血管理[J].西南国防医药,2003,13(2):201—203.

[23]孙文源;盂宪波,输血与成分输血.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5).168-169.

[24]焦伟,临床输血规程,广西临床输血质量控制中心2012,11,1-21.

[25]罗炎杰,高峰议,输血科(血库)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与标准化管理实用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44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