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心理咨询本土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如何使心理咨询本土化

张一帆1杨永坚2张明1(通讯作者)

张一帆1杨永坚2张明1(通讯作者)

(1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2云南中医学院团委、昆明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当前我国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心身疾病明显增多,针对国人的心理咨询要符合本国特色,因此,心理咨询本土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华文化、祖国医学、中医心理学、心理学相关医案四个方面予以阐述,重点强调中医心理学及相关医案对心理咨询本土化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咨询;本土化;中医心理学;医案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2-0017-03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所谓心理咨询本土化,是指运用适合国人心理的咨询理论和方法,进行心理咨询和活动,以最大化的实现咨询效果[1]。正如学者魏荣[2]说,要鉴别的学习、引用西方咨询理论和技术,构建适宜中国经济文化特征的本土咨询理论,才能为来访者提供重新使其生活富有意义的方式,实现咨询目标。

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祖国医学的巨大成就,以及在心理咨询本土化过程中积累的丰硕成果,为心理咨询本土化奠定了坚实基础[3]。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心理咨询应用独特的视角审视国人的心理情况,才能有效的实现心理咨询的目标。当前我国心身疾病发病率日渐增加,已成为困扰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座大山。如何使心理咨询本土化,如何发展适于我国民众的心理咨询方法,在当前环境下,尤其重要。

1.中华文化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心理学文化转向热潮的兴起,心理咨询领域也出现了对文化因素日益重视的趋势[4]。对心理学的认识,诸子百家已有不少记载。

1.1儒家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脉,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张静等[5]认为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贵人贱物”的人本观,“重内省,思齐贤,自我磨练”的辩证观等,都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规定着国人的心理和行为,对构建本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研究方法、操作技术有着深远的启示。

1.2道家

道家思想本身便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6]。从心理咨询的角度而言,其“顺自然、因物性”的特异的超脱思想与哲学态度,对过分追求自我欲望或成就而无法脱离现实束缚,心身憔悴的人来说,可获得不同层次的领悟,有其特殊的作用[7]。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都饱含深意的阐述了与心理相关的思想,在当代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更体现出其价值所在。传统文化是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基石,应细细品味,领悟要旨。

2.祖国医学

祖国医学融生理、心理、社会于一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宗旨,创建了博大精深的独立体系,心理咨询可以借鉴的不仅有独特的藏象学说,更有其独到的方法论[8]。其中不少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以下从《皇帝内经》的角度论述祖国医学对心理咨询本土化的贡献。

2.1总体归纳

有学者曾对《黄帝内经》中关于心理治疗的方法进行归纳,有十种,如知治,情治,移神治等等。在这些方法中,有许多可与现代心理咨询和治疗相对应或相通之处,如“知治”与合理情绪疗法,“平治”与行为治疗中的系统脱敏法,不胜枚举[9]。

2.2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是音乐的作用在传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的应用和发展,音乐在调节精神心理方面有其独特性。《内经》曰:“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之音,可以意识。”在我国,音乐治疗的思想虽古已有之,但音乐治疗的学科建设却起步较晚[10]。

2.3情志相胜法

情志相胜法是治疗心理疾病常用的方法之一。《黄帝内经》中“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的学术思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论断,“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的以情制情的养神观,使该书充满了心理学色彩,对心理咨询本土化有着极大的价值。学者曹鸣岐[11]将五志致病归结为喜疗、怒疗、恐疗、悲疗、思疗五种疗法。有的利用相克,有的利用相生,而往往是两者兼用。情志相胜疗法是独具特色的古代情志疾病治疗方法,后代不少医家在医案中用此法医治情志疾病,收效甚好。

祖国医学中情志方面的理论对中医情志疾病的治疗有着指明灯般的作用,而于心理咨询言,同样是指导性的纲领。

3.中医心理学

3.1概念

中医心理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医临床实践为基础,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形成机制,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以及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防治规律的一门学科[12]。在这门学科的指导下,能有效解决生活中的心理疾患,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

3.2理论基础和临床基础

在中医学整体恒动观、藏象学说等思想的指引下,产生了中医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基础,分别是形神合一论、心主神明论、五脏藏神论、人格体质论、阴阳睡梦论。在此基础上,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望而知之谓之神,问而知之谓之工”,对心理疾病进行辨证施治,以更好地防治疾病。

3.3常用治疗方法

意疗是中医心理学中常用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包括顺情从欲、开导解惑、情志相胜、移精变气、暗示诱导、志意以绳几大方法。这些方法可与现代心理学的治疗方法相对应。另外还有气功疗法、音乐疗法、针灸疗法、药物疗法等相关方法。

人的心理不管从哪种角度去分析,都不能脱离所生活的国家和民族的生活方式、文明模式及所处的社会环境[13]。中医学理论中的心理学思想十分丰富,无论是系统理论,还是实际治疗,尤其是80年代逐渐形成的中医心理学思想,更是对发展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最好指引。因此,心理咨询工作者,应系统地学习中医心理学理论,领悟传统医学的精髓,发扬祖国医学的魅力。

4.中医心理学相关医案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过程。笔者以明清时期的医案为例,简述其中蕴含的中医心理学思想。明代江瓘编纂的《名医类案》,清代魏之琇收集的《续名医类案》,清代俞震汇集的《古今医案按》都记录了卓有成效的心理治疗医案[12]。以《古今医案按》中的一则医案予以说明。《卷十?幼科》载:“钱公瑛,治宁阳侯孙。始生九月,患惊悸啼哭而汗,百方莫救。瑛最后视疾,乃命坐儿于地,使掬水为戏,惊啼顿止。人问之,曰:时当季春,儿丰衣重帷,不离怀抱,其热郁在内,安能发泄?使之近水则火邪杀,得土气则脏气平,疾愈矣,奚用药为?”小儿惊悸哭啼而汗的原因没有弄清,所以百方莫救。九个月大的孩子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只能借惊悸、啼哭的本能来唤起注意。通过行为的改变,如坐地、戏水,则热泄而惊啼顿止。该法在中医心理学中叫做志意以绳法,相当于现代心理学的行为疗法。辨清疾病本质,合理选法,疾病方愈。

医案是历代医家的丰富经验得以传世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的医理经过无数的检验,最终流传至今。医案中有不少心理疾病的医理分析和治疗方法,值得心理咨询工作者研读学习。心理咨询要做到本土化,研究心理医案必不可少。

临床心理咨询的对象是人,其效果如何取决于心理咨询方法与咨询者的生活背景的契合度[14]。学者蔡建鹰等[15]认为,发展中医心身医学,建立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心理咨询新理论、新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心理咨询的本土化。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技术是舶来品,一个中国的咨询师若要将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他就必须或多或少的结合实际做一些变化和修正[16]。笔者认为,除了变化和修正,更应该合理利用中西方心理学的思想充实心理咨询的内容。发展适合我国民众的心理咨询模式,是必然过程。

综上而言,我国的心理咨询必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心理学理念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挖掘中华文化和祖国医学中的精华,本土化不等于斥西化,也不等于传统化,中西合璧,择其精华,运用于今,以更好地为人们的身心健康服务。另外在此过程中,心理咨询工作者应该掌握中医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且学习古今情志医案,充分发扬前人优秀的学术成果,并在实践中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心理咨询本土化。

【参考文献】

[1]孔德生.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J].学术交流,2007(12).

[2]魏荣.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在我国高校的本土化发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5).

[3]李秀英.论心理咨询的本土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

[4]程亚华,马海林.论心理咨询本土化——基于文化的视角[J].医学与哲学,2008,29(21).

[5]张静,颜冰.儒家传统价值观对本土化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启示[J].学术交流,2012(4).

[6]曹鸣岐.道家思想与心理咨询的本土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6).

[7]李品品.《道德经》与心理咨询的本土化[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1).

[8]刘峰.中医与心理咨询[C].心理学家?第五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2011.

[9]董汉良.新编中医入门[M]2000.

[10]姜艳斐,杨亚萍.心理咨询本土化在中国的可行性研究——以音乐治疗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2,3(1).

[11]曹鸣岐.《黄帝内经》对心理治疗本土化的影响[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1).

[12]庄田畋.中医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1.

[13]胡佳.浅析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咨询(治疗)本土化[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4(4).

[14]黄春晖.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医案评析[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10).

[15]蔡建鹰,林少刚.发展中医心身医学促进心理咨询本土化[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2).

[16]汪新建,张秋霞.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本土化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