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策略管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1

初中美术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策略管窥

王霞

王霞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中学255100

目前,有别于公开课精致、不实用、不便于推广等特点,常态课以其简单、真实与高效,备受师生关注。如何使一堂堂谓之原生态的课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情与趣的激发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就美术学科而言,由于它的“情感”性的特点,给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激情是表达美术知识的最佳方式之一,要激起学生的兴奋情绪并使其产生持久、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教师本身就要具有兴奋情绪,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工作,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美术教师尤其需要激情。

二、读与思的结合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直观、视听逼真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它使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能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更加充分地传达教学意图,使原本显得枯燥乏味的理论变得生动,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很多课堂上,教师大量地运用多媒体课件,逐一突破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直接替代了学生的理解与思考。但是这种方式对学生阅读能力、思考能力的培养是无益的,教师有义务把学生引向“读文”、“读画”的正确轨道上来,腾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反复阅读,在读中思考,进而得出结论。也许有老师要说,美术课文内容太简单,供学生阅读的量太少。不妨我们可以这样处理,根据教材课前布置几条思考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准备相关材料,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享;学生根据相关的材料阅读,然后小组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课件仅仅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一种辅助或补充,要充分考虑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一切都包办到底,到头来对学生有害无益。

三、图与形的运用

现在的美术教科书,都精心选配了大量的图片,与正文相辉映,为学生营造出图文互动的立体阅读空间。这些图片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它们是美术史的“底片”,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美术信息,因此图片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现在很多课堂上,教师对图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甚至整节课都不涉及课本的图片,而以大量的课件充塞课堂,显然,这是美术教学中的误区。实际上,美术教科书中图片的作用是很大的。首先,可以利用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课本中的每一幅图片,基本都可以利用来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如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中《最后的晚餐》(图一),神态安然的耶稣与惊恐万分的犹大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学生自会懂得人生在世,怎样活得更有意义。其次,以图叙史,直观生动。初中美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学必须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形象性,而图片是最好的凭借。如讲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中唐朝美术时,《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图二)图片描绘了石窟规模的宏大、石雕艺术的美妙绝伦、人物体态的丰腴、历经千年依然栩栩如生的人物风貌、风沙漫天的地理环境,图片胜过千言万语,学生对知识一目了然。第三,图片可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学生全面把握人物。课本中大量的人物图片,栩栩如生地将古今中外不同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展现于学生眼前,拉近了学生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图片形神兼备,学生从中读出了他们的豪放、果断、勇毅、忧伤。最后是以图赏美。这是图片最主要的作用,可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陶冶艺术情操。人教版美术教材中的图片不管是彩陶(图四),还是青铜器(图五)、绘画(图一)、雕塑(图二)、工艺品(图六),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美学的角度去观察、去欣赏,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及艺术想象力,真正凸现艺术教育。

四、知与文的拓展

教科书上的就是“课内知识”,凡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就是“课外知识”。再者,美术测试只测“课内知识”,“课外知识”与己无关。受此观念影响,有些教师照本宣科,而与“课内知识”“无关”的问题则涉猎很少,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知识匮乏,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渐减。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每天都实施着对学生的教养、教育和使学生全面发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事实上,课的质量的高低不仅决定着知识的深度和巩固程度,而且决定着能否培养起学生对知识和艺术的热爱、对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尊重。“以美为鉴,可以知兴替”,美术课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适量适时引进课外资源,让生活之水流进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生命化、真实化与趣味化。要做到这些,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的文化底蕴。“所谓文化底蕴,就是对于人类的精神成就分享的广度和深度,就是知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还决定着他参与课程开发的能力。教师只有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带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才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精神空间中自由驰骋。”那么如何才能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呢?笔者认为,所有的老师要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学识,丰富常态课的内涵,让书香伴着自己每天紧张有序的工作。因为读书,你会成为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因为读书,你会成为世界上最有理想、最有生命意识的人,会激励着周围的教师远离浮躁,走向课堂,走向真实。“在教师成长的历程中,求知始终闪烁着永恒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