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诊治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诊治分析

王晓芳

王晓芳

(湖北省荆门市妇幼保健院湖北荆门448000)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寻找最佳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例的资料。结果妊娠合并症、破膜时间长、产程延长、手术时间过长及肥胖等因素增加了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机会;对切口愈合不良病例实施及时彻底的清创,按时换药,并给予抗生素纱布湿敷和红外线照射,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治疗措施,所有患者均愈合良好。结论针对影响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应制定有效地预防措施,以减少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诊治

【中图分类号】R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7-0049-01

剖宫产是产科常见手术,是解决难产、快速结束产程和挽救胎儿生命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国内外的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剖宫产术的一些并发症也逐渐引起了产科工作者的重视。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是产科手术后常遇到的问题,如果预防、处理不当,不但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及患者痛苦,甚至会引发医疗纠纷。回顾我院产科2010年1月~2012年8月共实行剖宫产2156例,其中切口愈合不良19例,对其相关因素加以分析,旨在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2年8月在我院进行剖宫产手术,术后发生腹部切口感染的产妇19例。年龄21~36岁,孕周34~41周。其中15例为横切口,4例为纵切口。

1.2临床表现19例患者术后体温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至少2次≥38℃,术后4~7d出现腹部切口红肿热痛,伴有脓性分泌物或血性分泌物;15例切口部分裂开,4例切口全部裂开,深达腹直肌前鞘;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大肠埃希菌9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铜绿假单胞菌4例,肺炎克雷伯菌2例。

1.3处理方法切口及周围皮肤消毒,拆除部分缝线,行清创术。有脓性分泌物者用过氧化氢及抗生素液充分冲洗,切口放入抗生素引流条,1次/d,同时给予全身抗感染及支持治疗。待分泌物干净后,伤口内填塞糜蛋白酶粉剂,等切口无异常分泌物,肉芽组织新鲜,无感染征象时用蝶形纱布固定切口,5~9d后松解纱布。对于全层裂开皮下组织缺损严重的给予全层缝合,7~9d后拆线。清创后给予足量光谱抗生素5~7d。对于仅有少量渗液者每天局部照射红外线2次,20min/次,对于伴红肿者用地塞米松5mg+庆大24万U以9号穿刺针在伤口周围多点注射,深度不能超过腹直肌前鞘,隔日一次,同时给予全身抗感染及支持治疗。

2结果

2.1切口愈合不良相关因素19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贫血6例,合并糖尿病2例;破膜时间>24h的8例发生切口感染;7例为急诊剖宫产术,5例剖宫产手术时间>1h;体型肥胖者4例。

2.2感染切口愈合情况所有患者均获得切口愈合,愈合时间9~22d,平均14d。

3讨论

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有以下几方面:①妊娠合并症,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的孕产妇往往存在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表现,导致免疫力下降,而影响切口的愈合。②肥胖,肥胖患者有较厚的皮下脂肪,使得缝线增多,切口处血管被横断以后,相对容易发生术后供血差、脂肪液化等,并残留死腔,导致伤口延期愈合。③胎膜早破及破膜时间长,产程延长的孕妇身体过度疲劳,抵抗力下降,存在于周围环境或阴道内的致病菌容易伴随多次的阴道检查和肛查进入体内,造成上行感染。④急症手术或手术时间过长,急症手术时间紧迫,往往准备不足,消毒不严格,增加了感染机会;而且麻醉效果不满意也可导致手术时间长,止血不彻底,使切口局部抗力低下降,感染影响切口愈合。⑤缝合技术欠佳,未兜底,残留死腔,切口对合不正确,线结过多均会导致切口愈合不良。

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首先要做好孕期保健工作,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加强孕期营养,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不必要的阴道和肛门检查,严格无菌操作,在分娩过程中严密观察产程情况,若经阴道分娩有困难者及时改为剖宫产术;剖宫产腹部切口不宜过小,手术操作熟练,手术时间不宜过长,减少术中出血,缝合切口要针距得当,松紧适宜,不留死腔,避免血肿形成;皮肤缝合前做好消毒,防止皮肤错位,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对预防切口疗效确切。.对于产程延长,较长时间的胎膜早破患者行剖宫产术,重点做好以下措施:术中特别注意保护切口不受羊水内细菌的污染。用较多的甲硝唑和大量生理盐水冲洗盆腔,子宫切口以及腹部切口。术中换手套和部分敷料,保持冲洗后的伤口清洁。术后用高效抗菌素。加强对全身和伤口的观察,这样可有效防止感染。对于具有高度术后感染可能的患者,除了术中采取足够的防治措施外,术中取羊水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可以为术后感染出现后的抗菌素使用提供关键性的指导方案。贫血患者术前、术后加强营养,纠正贫血,血红蛋白低于70g/L,可给予输血,血红蛋白在70-100g/L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输血。麻醉效果差予可给必要的辅助麻醉,以减少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

一旦发生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应立即拆除感染部位缝线,局部引流,行清创术,生理盐水或双氧水及抗生素液局部充分冲洗,彻底清创后待切口无异常分泌物,立即行二次缝合术,按时换药,给予红外线照射及抗生素纱布湿敷。红外线照射可促进组织的血液循环及炎性物质的吸收,对消除水肿、促进伤口的愈合具有较好的作用。同时根据药敏结果给予足量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6.

[2]严金燕,贾氢,罗书练,等.外科手术切口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2,3(4):39.

[3]丁银花.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36例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