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译和意译小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2-22
/ 2

直译和意译小论

卓铁流

关键词:翻译;解读;直译;意译

古往今来,翻译名家们给翻译下过很多定义试图说明翻译的本质以指导翻译活动。试看下面几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范存忠,1985年,80页);是“两个语言社会(language-community)之间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或)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张今,1987:8);是“从语义到文体两个方面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Nida&Taber,1969,P.12);我国《辞海》和《汉语大词典》给翻译下的定义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无需穷尽所有名家名言我们就不难看出,翻译的本质实际上是见仁见智,各取所需。语言学家会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解转活动,文学翻译家则会认为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过程,科学家可能觉得科技翻译是精确等值传递的信息转换,商人或许会把翻译看作是带有最多善意和最大诚意的有礼有律的有利交际行为……

提到翻译方法,人们普遍想到的、争论最多的也许就是直译和意译了。直译与意译孰优孰劣世人一直难下断语,或许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才能翻译出质量好的并为社会所需要的作品。然而,什么样的译作才是质量好的呢?能够为人所用、尽其(指原作)所意、传其精妙、化于无形的就是佳译吗?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翻译、什么是直译和意译。

直译法和意译法大家并不陌生,几乎望文就可知意,但确切地说出它们的定义、区别和高下却非易事。茅盾就曾说过:“我以为所谓‘直译’也者,倒并非一定时‘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要能表达原作的精神。”(《翻译通讯》编辑部,1984b:17)朱光潜对此却有异议:“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改动。”(《翻译通讯》编辑部,1984b:362)冯庆华的解释是:“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而巴金是这样说的:“我觉得翻译的方法其实只有一种,并没有‘直译’和‘意译’的分别。好的翻译应该都是‘直译’,也都是‘意译’。”(巴金《一点感想》,1951年5月《翻译通报》第2卷第5期)

看来什么是直译、什么是意译名家也意见不一。依本人拙见,按原语字面基本意思,尽量用完原语成分,尽可能用到原语形式,转换成既有外国风味又能基本理解的本语的方法是直译法;按原语字内基本意思,以简洁的惯用表达,以适当的本语形式,转换成可较易理解的或符合民族心理的本语的方法是意译法。直译往往只有一种,意译常常有多个。另外,我觉得直译和意译是相对的、并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好给出一个绝对的定义,因为它们常常是互为依托、互相结合的,只是在具体某种译法中所占的比重可能有所不同。譬如:tokilltwobirdswithastone可译为(1)一石二鸟;(2)一箭双雕;(3)一举两得……一般认为(1)是直译,但我认为这里多少还是有一点意译的成分,毕竟‘一石二鸟’和原语相比用词作了一定的省略,意思在我们加以增添时才基本一致:(以/用)一(块)石(头)(击杀/打死……)二鸟。(2)、(3)中数字的对应是直译。

当然,我们在进行语言解读转换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由于句法结构、思维方式、审美取向的不同而造成的种种障碍,这些障碍往往难以逾越,此时应大胆地以意译为辅,甚至完全意译,使译文较易理解或符合民族心理。如下所示:“Ofcourseitmay,”saidAngel.“wasitnotprovednineteenhundredyearsago—ifImaytrespassuponyourdomainalittle?”(T.Hardy:Tessofthed’Urbervilles,Ch.25)译文(1):“当然可以啦,”安琪说道,“恕我冒昧地说一句你们的行话:这个事实不是一千九百年以前就被证明过了吗?”(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P43)这句译文如果再大胆做一些取舍,将‘你们的行话’去掉,我认为更好,因为意译并非一定要把原语的意思全都表达出来,有时话留一半可能意思更清楚,更容易接受。译文(2):“当然可以啦,”安琪说道,“这不是一千九百年以前就被证明过可以的吗?—如果我可以稍微提醒你们一下。”这里‘trespassuponyourdomain’字面意思为‘未经许可非法进入你们的领地’,所以字内意思应含有:‘一定会引起你们的高度注意,造成你们的极度不安’/班门弄斧……我们把这一内含转换成‘提醒’,这是完全意译了,只可惜不如原语生动形象。‘班门弄斧’这样的极具汉语特征的成语一般不宜用在译文当中,尽管这些成语可能更形象,但会造成文化错觉,失去原语味道。

我们对翻译的期待也像看山不喜平一样,总是希望看到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富有启发的亮作。这样的亮作不一定是流畅的和易懂的,甚至可能有不太规范的地方,但一定是新鲜的和深刻的。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采用直译法,只有按原语字面基本意思,尽量用完原语成分,尽可能用到原语形式,转换成既有外国风味又能基本理解的本语形式,才能充分反映原语的特征,尽量表达原语的全部含义。

参考文献:

[1]范存忠.翻译理论与技巧[A].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80.

[2]Nida,EugenA.andCharlesR.Taber.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12.

[3]茅盾.《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53)》[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b:17.

[4]朱光潜.《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53)》[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b: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