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现代影视技术在放射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4-14
/ 1

探讨现代影视技术在放射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效果

孙友

孙友

鸡西市精神病防治院鸡西市铁路地区中心医院158100

摘要: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间接数字化摄影(CR)两种现代影视技术在放射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理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肿瘤科患者60例,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方法检查,实验组患者采用CR和CT两种现代影像技术检查,对比两组检查方法的准确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的疾病判断准确率更高,灵敏度更强。经对比,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放射医学中应用CR和CT两种现代影像技术,能够增加疾病诊断的正确率,值得将其进一步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现代;影视技术;放射医学;研究;应用分析

放射是一门医学学科,放射医学又被称为“核医学”与“原子医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产生与发展是以辐射为基础的,一般分为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1]。从临床内容上将,放射学科主要包括造影、C注、摄像、透视、传统X光线诊断、放射毒理学等。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0月~2013年5月肿瘤科患者60例,将其分成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6~62岁不等,平均年龄52.4岁,病程0.5~4.2年不等,平均病程2.4年;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8~63岁不等,平均年龄54.3岁,病程1~5年不等,平均病程2.5年。

1.2一般方法

60例肿瘤科患者中,7例患者为生殖系肿瘤、13例为乳腺癌患者、15例为消化道恶性肿瘤、5例为性淋巴瘤、3例患者为头颈部肿瘤、12例患者为肺癌、5例患者为颅内肿瘤。采用传统的检查方法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CR和CT两种现代影像技术检查实验组患者,对比两组检查方法的准确率。

1.3统计学分析

与两组患者相关的数据资料,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7.0(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处理,研究中的计数资料,借助卡方检验的方法比较组间差异,用%描述;研究中的计量资料,借助t检验的方法比较组间差异,用±描述。对比结果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认为统计学方面无意义。经统计学分析、处理,比较两组肿瘤科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具有可比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在肺癌检测、消化道恶性肿瘤、生殖系肿瘤检测、恶性淋巴瘤检测、乳腺癌检测、头颈部肿瘤检测方面,还是在颅内肿瘤检测方面,与采用传统方法的对照组相比,采用现代影像技术实验组的检测准确率更高、灵敏度更强、特异性更好,经对比,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从肺癌与消化道肿瘤两个方面对比了两组检测数据,详见表1。

2讨论

核能产生之后,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放射医学的产生就是以核能为基础的。放射医学具有研究发展难度大、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德国科学家伦琴于1895年发现了X光[2],医学界用其进行人体检查,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医学影像学,现代影视技术在医学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临床诊断角度看,传统的放射医学一般通过对比黑白图像来判断人体疾病的,图像的密度比较小,不利于人眼分辨[3],医师不能准确快捷的获得人体内部信息及其病情的变化情况。利用CR和CT两种现代影像技术,能够取得很好的检验效果,提高医师的诊断水平,最终提高早期肿瘤的准确性。

本研究中,采用传统的方法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CR和CT两种现代影像技术检查实验组患者,检测结果出来后,无论是在肺癌检测、消化道恶性肿瘤、生殖系肿瘤检测、恶性淋巴瘤检测、乳腺癌检测、头颈部肿瘤检测方面,还是在颅内肿瘤检测方面,与采用传统方法的对照组相比,采用现代影像技术实验组的检测准确率更高、灵敏度更强、特异性更好。经对比,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应用CR和CT两种现代影像技术能够促进放射医学的发展。

研究得出,CR和CT两种现代影像技术可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与效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能够帮助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及肿瘤科手术,研究在放射医学中应用现代影像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荣报.现代影视技术在放射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07(10):64-65.

[2]王津京,陈玉荣.在放射医学研究中应用的卫生影视技术[J].中国医学装备,2009,03(23):20-22.

[3]王津京.VOD视频技术在放射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1,10(1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