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之光》社区的主题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3

《八月之光》社区的主题探讨

张红娟全赛虎

张红娟全赛虎(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八月之光》是福克纳最为重要的一部小说。它的主题广泛,本文采用“细读”,分析文本,研究文本中所体现出的社区对于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于社区的种种力量的反抗和接纳,试图给现代人找出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关键词:社区话语种族主义人性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最为丰富也是最为复杂的一部,它的主题广泛,涵盖了从种族主义,美国南部的历史、基督教、两性关系、对于个人身份的探询等等。本文主要是探讨社区对于个体命运的影响。

美国南方腹地的文明是深深扎根于农业的文明,南方人过一种稳定、简单的生活,对于生活,基本上有比较相似的价值观。农业社会和种植园经济形成了南方人浓重的社区观念。一些评论家说北方是个人的联合体,而南方就是集体的联合体。每个人都在社区里,不能逃避。《八月之光》就是这样一部反映美国南方社会对个人影响的小说。在小说中,有好几个人物,莉娜、乔、乔安娜一个接一个地来到了杰弗逊镇。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是外来者。而这些人,只有莉娜被完全接受;乔安娜部分的被接受;而乔彻底被拒绝。和他们相比,海托尔是最为幸运的。他经历了三个阶段:欢迎,拒绝,接受。他们都是外来者,过一种很离群的生活。在这部小说中,家庭不能承担它所应有的功能。克林斯布鲁克斯也指出了这一点,他还让我们注意到了这种特殊的环境,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这个在南方纵深仍然能够看见。这种社会的结构很紧密,有共同的价值观,对于共同的文化无可置疑的一致接受。然而,布鲁克斯不满足于仅仅指出这个社会的力量,他说那是一种积极的形势,而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个人行为被评判。乔和乔安娜受苦的原因不难找到,他们的到来都很悲惨,都死于暴力。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他们必须为了他们的位置而战斗。而海托尔和邦奇都得救了,都找到了回归社会的路。在布鲁克斯的解读中,他好几次提到了人物的异化,但是他从来没有考虑这种异化的根源,对他来说,社会中外来者都是越轨的人,他们都是柏拉图时代就被界定了。他们没有法律,没有节制。也就是说,无论在那种社会,顺从才是正确的选择,而反抗都是错误的。因此,如果他们受苦,那只有怪他们自己了。

然而,在《八月之光》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种解读是正确的。我们在杰弗逊镇到处可以看见正直的人,即使莉娜越了轨,可人人都善意的对待她。人们对她表现出来的善意,使我们忘记了人们是如何毒打海托尔,以及克瑞斯默斯所遭受的苦难。极端分子像三K党和格利姆那样的人,是让人难以忘记的。他们做着社区里最累最脏的工作,还代表了社区的暴力。技术上讲,克瑞斯默斯的遭遇并不是死刑,但是他是被公愤激起情绪所害。因为有谣言说,有个白人妇女被杀了。那么整个社区,都是有罪的。即使那些复仇者说他们是合法的,可是他们集体的沉默还是导致了乔的死亡。

在《八月之光》中,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福克纳总是很清醒地意识到社会和个人是紧紧联系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孤立于社会之外。我们都在社会之中,从我们一出生,我们就在社会中,开始使我们的行为有了某种范式。

无论什么时候有冲突,那一定是有两面的。敌人不仅存在与外部而且存在于内部。克瑞斯默斯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他所卷入的冲突不仅仅是他个人和社会的,而且也是自我内心的一种斗争。不仅仅是外部,而且也是公众和个人自己内部的,双重斗争才是小说中的张力所在。

1乔克瑞斯默斯和社区

乔不是个黑人,可是他却要和白人社区为敌。也许他根本都不是个混血儿,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他是混血儿。我们必须记住,第一个提出这个假说的人士海因斯,他是个极端的种族主义分子,乔的秘密就是他未解的身世之谜。根据福克纳自己的说法,一个人最大的悲剧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永远不会知道。他不知道,可是他以为自己知道,他认为自己应该知道;在他和乔安娜的对话中,他对乔安娜说他的父母有黑人血统,乔安娜问他,他如何知道,他回答说他不知道,他想找出事实的真相,他想找到自己的身份;对他来说,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如果不能属于哪个种族,那么对于他,是不能接受的。他说如果我不知道,那么我就浪费了这么多年。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没有任何办法他能找到。因此,他唯一的解脱之道就是自杀。

在孟菲斯的孤儿院里,他就意识到自己作为个客体,到处都是评判他的人。他发现自己和别人不同,从那里开始,他就开始分裂了,他孤独的生活已经开始了。他的生活就是一个碎片异化。他不停的厌恶自己,不但不容于黑人中,也不容于白人中。

要有一个身份,他有了;要是有了两个身份,他什么都不是,他是个矛盾体。他可以选择,他可以自己过这一关。然而他的选择,拒绝进入任何一种身份。如果他能超越自我,他可以在种族之外有一个自我,但他不能。所以他的态度一直都是拒绝,坚持说不,坚持他的反叛。

在深度理解克瑞斯默斯的记忆中,福克纳让我们追溯到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他悲惨的生活开始于他的外祖父,加深于孤儿院,一直都有一双罪恶的眼睛,后来这个眼睛变成了集体的。种族主义在杰弗逊不仅仅是历史,而是现实的毒瘤,任何人,黑人和白人都不能免疫。

和乔的分裂一样,种族主义就是概念,都是杜撰的。这些观念也内化了。他自己也持有白人至上的观念。他外祖父、养父,使他成了一个种族主义者、一个清教徒、一个性虐待狂。精神上、情感上,他都是一个白人男性。

使他不能安宁的觉得自己被排除在他父亲圈子之外,无论他如何反抗,他整个都已经深深地陷入了这个话语中。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反抗寻找无望时,他就开始自杀式的行为了,以死亡为代价,他成了社区的替罪羊,他终于找到了一个身份。乔的古怪行为是我们领略到了南方经历的核心,他代表着南方,他的矛盾,他的模糊,他在冲突中寻找出路,这些把南方联想在一起,也可能使它们分开。

2乔安娜和社区

同样的,乔安娜也是被用来探索南方的梦想。他们的名字有点象,乔不知道他的父母,而乔安娜一直背负着家族的传统。但是他们都有一个梦魇,那就是种族主义。这在很早的时候,就被植入他们的血液中,而其始作俑者就是他们的祖父。像乔一样,乔安娜的悲剧也开始于同年。在他祖父的坟前,她的爸爸告诉她,黑人是白人的诅咒,这个诅咒是每个白人都不能逃过的,这种仇恨的种子从那时起,就种在了小孩幼小心灵上。所有的语言都是有魔力的,乔安娜就是受到了这种毒害。

话语带来了伤害。父亲的宣言永远的印在了乔安娜的心上,父亲的话语激起了分裂内疚。乔安娜的悲剧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最后,这恶毒的语言一直都在:

IhadseenandknownnegroessinceIcouldremember.Ijustlookedatthemasdidatrain,orfurniture,orfoodorsleep.ButafterthatIseemedtoseethemforthefirsttimenotaspeople,butasathing,ashadowinwhichIlived,welived,allwhitepeople,allotherpeople…AndIseemedtoseetheblackshadowintheshapeofacross.”

上面乔安娜父亲的话表现了白人对待黑人的三个阶段。内战前,在白人眼里,黑人就是东西。他们把黑人看成东西,睡眠一样的东西。战后,虽然从法律上讲黑人有了权利,可是法律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人们观念的改变还需要时间,两个种族之间的仇恨,还在那里,黑人被认为是一种惩罚。当这种仇恨更为隐蔽,借着上帝之名,这个问题就难解决了。这不仅毒化了成年人,而且毒化了孩子的心灵。当有条件时,这种仇恨就如同脱缰的马无可控制。

父亲的话给女儿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当乔安娜,尤其是父亲,这么命名者死去之后,可是他们语言的魔力还在。他们俩都不能逃脱这种魔力。

3封闭的社会对社会成员的危害

在这种情形下,乔成了乔安娜的十字架;对乔来说,乔安娜死后“冷冰冰的,惨白”他们的关系已经走到了尽头。当乔安娜想到了父亲的话时,她坚持乔要认定自己的黑人身份,乔没有办法只有杀了她。

种族主义和性一直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在乔的生活和死亡中都贯穿始终。营养师喊他小黑鬼。当她的隐情被乔撞见时,她把这个五岁的孩子从窗帘后拉了出来,牙膏事件是乔成长过程中一个发端事件。第一次,性的诱惑和恐惧都传递给了他。女性、食物、性、都和种族主义连到了一起;成年后,他不告诉别人他的黑人血统,他就不能和人家好。这种概念,白人女性愿意和黑人在一起,对他来说,是不可能接受的。有一个妓女不介意他的黑人身份,使他病了两年。因此在他的想法中,性是双重的侮辱。

在约克纳帕塔法县,性和种族主义是一体的。莉娜是个例外。乔半夜来到了黑人区,他看到了一种景象:

Asfromthebottomofathickblackpithesawhimselfenclosedbycabinshapes…asiftheblacklife,theblackbreathinghadcompoundedthesubstanceofbreathsothatnotonlyvoicesbutmovingbodiesandlightitselfmustbecomefluidandaccreteslowlyfromparticletoparticle,ofandwiththenowponderablenightinseparableandone.

在这里黑暗吞噬了一切,一些微光也融入了夜色中,很快这个变成了一个噩梦。使他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南方人。

克瑞斯默斯跑上了山顶,生活就是这样无序,不可预测。这是主要的话语,福克纳让我们来看她的效果,看它如何杀人。让我们来看看有多少人就这么死了,海托尔的妻子、乔安娜、克瑞斯默斯……他们都是南方意识形态的牺牲品,尽管这些都是不可见的,克瑞斯默斯是最分裂;乔在两个种族之间徘徊;乔安娜在两种性别之间徘徊。他们两个都在斗争,可是不能接受自我的另一面。

男性标准,白人标准,都是权利的顶端。追随自己的身份,每个人都会臣服这种框架,迟早,人们都会分裂。

4通往幸福的道路

白人至上,加尔文主义,沉迷于过去,一个封闭的社会,这就是乔和乔安娜所面对的现实。他们不但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他们也是这个社会中残害别人的一种力量。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人都要付出代价。然而也有例外,莉娜凭着自己单纯的信仰,依赖人性,不但解救了自己,也成了邦奇和海托尔的救赎者。

乔已经厌倦了追寻自己的身份,而且对社会很有敌意,他终于意识到这个社会的荒谬性。最终他采取了一种近乎自杀的方式得到了解脱。然而他的死还是唤醒不了这个封闭的社会。

信仰充满爱的上帝,拔除种族主义的偏见,融入社会,回归人性才是我们的得救之道,这也许是通往幸福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明特·戴维著,顾连理译:《福克纳传》.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

[2]福克纳著,蓝仁哲译,《八月之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3]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

[4]——:“福克纳与基督教文化传统”,《国外文学》,1994年第一期.

[5]杨任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

[6]李纲.“混血儿形象看福克纳的种族观”,《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二期.

[7]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8]李宗耀.“萨特哲学及其在中国、日本、南朝鲜”,《现代日本经济》,1991年第二期.

[9]马修斯,段俊晖.“福克纳和后殖民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五期.

[10]生安锋.“现代社会中人格的分裂与模糊——试析《八月之光》中的双重人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