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几点探索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几点探索研究

徐素芳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几点探索研究

徐素芳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浙江温州市325000)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让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数学作为小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我们老师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为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几点个人的教学建议和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7-0000-01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几点探索研究。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处理好教案与教学关系

备课是课堂教学有序开展的保障,备课的质量直接关乎到教学的有效性。但同时我们要明白再好的教学方案也是死的,而课堂却是活的,教学方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线,而更多的细节需要视实际情况而定,随机应变,而且新课程标准也提倡互动式教学,从学生本人出发,将预设与生成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的相关知识时,按照传统教学思路是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为主线,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度数,大多数教师的备课方案皆是如此,其实如果在课前带领学生复习三角形相关知识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们都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了,所以我们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验证内角和为180度。首先提出思考问题:我们如何研究三角形内角和呢?其次怎样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呢?然后,同学交流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将三角形的三个角进行拼接,最后得到一个平角,这就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结论;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无论三角形的形状如何,三角形内角和都为180度。这样一来,经过调整的教学方案远比之前的设计更加尊重学生实际需求,对学生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巧妙设计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巧妙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时,要事先准备好直尺、三角板、方盒等各种形状的实物。课堂上要求两名学生上台表演看,其中一人描述物品的形状与特点,另一名学生找出对应形状的物品。通过这一方式,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接受知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创设了良好的氛围,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实际上是好奇宝宝,每一个孩子对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适当的场景设计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此外,精心设计游戏情境,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大都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利用游戏活动来实施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排列组合”概念时,教师可以给出ABC三个字母,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让每个小组讨论ABC的所有排列方式,如:ABC、ACB、BAC、BCA、CAB、CBA等,最后由小组组长将这些排列一一说出来,对于表述全面的小组给予相应的表扬和鼓励。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找到数学知识的规律,并充分锻炼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习惯于定向思维,对已经形成的认识笃信不疑,缺少逆向思维,很少提出反对意见。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储存、运用,学生不需要自己去挖掘新的真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使学生逐渐学会创新。如,当让学生理解被3整除的数字的特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出一些数据①321487;②549363;③6699366;④7212139;⑤721845。让学生指出以上哪些数字可以被3整除。有一位同学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出答案:②,③,⑤符合条件,而其他学生大都是把各位数上的数字相加后再看是否符合条件。这个学生的做法是:先忽略可以被3整除的数字,再把其他数位上的数字进行相加,因为数值小了,判断的速度便加快了。这便是有效利用逆向思维的优势。在思考过程中抓住智慧的闪光点,从现有知识中拓展出新的认识,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法。

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学活动要依托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开展生活化数学教学,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去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意识得以强化,促进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亲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到数学的价值和实用性。例如,在学习“最小数、最大数、平均数”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放学后对自家周围的商品价格进行调查记录,然后下一节课的时候将学生记录的数据进行汇总,然后找出其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试着求数据的平均值,真正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可以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理解更加深刻,记忆更加长久,让学生在所熟悉的情景中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交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与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应用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元岭.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1,(20)。

[2]撒方贵.如何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J].教育教学论坛,2010,(19)。

[3]冯金玲.提高数学教学效率,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科教新报,2010,(28)。

[4]郑毓信.关于数学教学有效性和开放性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7,(07)。

[5]奚定华等人编著.对数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设计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