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问题设计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思想政治课问题设计探究

谢志良

谢志良

摘要:课堂问题设计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从问点的最佳选择来优化问题教学;要设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温故知新;要设在学生兴趣的共同处,活跃气氛;要设在学生思维的集中处,激发思维;要设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突破难点;要设在教材知识的点睛处。

关键词:课堂问题设计;知识衔接;学生兴趣;思维障碍;知识点睛

一、设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温故知新

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由课、节、框、层、点等要素组成,但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前后不同的课、节、框、层之间甚至是知识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并且形成了一个个的知识结构。

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忆思考,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这种设问方法主要用于新课的导入和一节课中前后知识点的连续分析。

在新旧知识点衔接处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把旧知识和新知识作对比,找出旧知识和新知识的差异和联系。学生在感受新知识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二、设在学生兴趣的共同处,活跃气氛

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始终是教学的难点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而从学生的兴趣点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近期发生的国内外的重大时政热点以及社会焦点问题;另一类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都想说也能说上几句的东西。

这些内容在趣味性、可读性日益增强的中学政治教材中随处可见,要充分利用。

同时,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把教材中没有的而能为教学所用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搬上课堂,并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思维过程中完成落实课本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一举两得之功效。

三、设在学生思维的集中处,激发思维

政治课是初中课程中重要的人文学科。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但人文知识并不等于人文精神。前者是知,后者是行。人文知识,体之行之,才能成为人文精神。人文教育是强调感受性和体验性的,因而,只是掌握人文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以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其道德、气节,影响其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只有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习惯,才真正体现了教育的人文精神。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己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国内一位知名教授也曾说人文教育的过程就是四个字:习、熏、悟、化。习,是实践。熏,是熏陶。悟,要靠自己感悟,这是别人不能教的。化,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人的内化过程是认识、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内化”机制的形成,需要底蕴、氛围,需要营造环境,需要激发。而这些,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新模式——体验式教学来支持。

四、设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突破难点

每一节政治课总存在一定的教学难点,它是课堂教学的拦路虎,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所谓教学难点,一般是指使学生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的地方。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知识的表达较为抽象笼统,没有用具体的事例或数据进一步加以阐述和分析说明,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和生活情感的体验;

二是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消极的思维定势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迁移,阻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及问题的解决。

因此,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教师必须及时、巧妙地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体验去分析思考。这时学生往往会陷入迷茫的困境中,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这就需要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矛盾所在,并结合教材知识帮助学生进行重新思考。几次反复之后,学生突感“柳暗花明又一村”,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发现了“真理”之所在。

如在讲授“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形式”时,可在该处设置学生容易出现思维障碍的问题: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保尔与现在高科技时代的比尔·盖茨两人的贡献谁更大?学生的思考结果往往有三种:①比尔·盖茨的贡献大于保尔,因为比尔·盖茨对社会的贡献大家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而保尔只是过去的小说中虚构的人物。②保尔的贡献大于比尔·盖茨,因为比尔·盖茨侧重于对社会的物质贡献,虽然现在意义重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会逐渐贬值甚至消失,而保尔侧重于对社会的精神贡献,是持久的,而且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对保尔与比尔·盖茨两人不能作简单比较,因为两人对社会贡献的侧重点不同,比尔·盖茨侧重于对社会的物质贡献,保尔侧重于对社会的精神贡献,这两方面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形式。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的物质方面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的贡献。至于哪一方面的贡献更大一些,则是因人而异的。当学生对问题分析讨论至此时,他们的思维障碍已悄然排除。其首功应归于该设问的准确到位。

五、设在教材知识的点睛处,落实重点

落实教材知识的重点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每一节政治课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往往是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与阐述,如概念界定、原因分析、方法启示、意义明示等,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落实,并应准确无误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但是有些知识虽重要却无趣,很难靠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地把握,单靠教师的讲授又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时教师要在无疑处强设疑、巧设疑,充分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创造性与艺术性,让学生带着问题,怀着探究的心态去掌握课本中的知识重点。

例如,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由于笔者平时在课堂上加强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训练,思想品德课堂上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个同学在课堂上提问:“老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可为什么我们的书包还是这么重呢?现在同学们总是说睡眠的时间少了,每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就上学了,请问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多睡一会儿呢?”另一个学生接着发言:“同学们,我发现十七大召开后,我们的思想品德教材相关内容表述显得陈旧了,比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准确表述应为——力争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大家请注意,翻两番:由‘总量’变为‘人均’,建设小康社会国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学纷纷发言,课堂气氛也很热烈,经常通过这样的训练,大家都各有所获,消除了学生对教材的迷信心理,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意识,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的养成,质疑、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因此,能否让学生通过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思、揣摩、感悟,将课堂变成师生互联互动的阵地,使学生敢想、敢讲、敢问,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是我们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石板镇中学

邮政编码:56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