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美容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3

中医皮肤美容研究进展

刘同亭

刘同亭(山东济南军区总医院医务部济南250031)

作者简介:刘同亭(1970.12-),男,硕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济南军区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研究方向:医院管理,学科建设及中医药临床研究。

【摘要】中医美容是以中国文化传统审美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强调辨证论治、整体调理,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达到美体美容的目的。针对中医美容新进展,从理论探讨、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及针灸美容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皮肤;美容;中医;进展

【中图分类号】R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9-0366-02

中医美容是以中国文化传统审美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强调辨证论治、整体调理,将容颜、形体、神态、气质与脏腑、经络、气血紧密联系,综合运用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将机体功能整体调节和面部局部修复相结合,达到修神养心、驻颜美体、亮肤美白和治疗损容性疾病的目的。中医美容学近年来在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理论探讨

中医美容理论依据以天人合一、内外并治,标本兼顾,整体美容等为特点,其研究多从补益脏腑、疏通经络、流畅气血、祛风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散结等入手。但也有学者从痰论治[1],认为中医美容相关疾病发生的诸多因素如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之气、饮食起居失常、情志过度刺激、医药源性因素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形成痰湿。痰湿一旦形成,既可影响脏腑气机的升降;又可以流注经络,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出现日间精神恍惚,思想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夜间难以入睡,并出现面色淡白、皱纹早生,皮肤、头发、形体等方面的病变。脏腑气机的升降的异常又会破坏脾主统血的功能和肾的气化功能。脾不统血则出现皮下瘀斑、肌肤出血。损耗心肾之精气,精气不能布散全身;肾的气化功能受损则肾的精气不能布散全身可表现为颜面苍白或晦暗,目瞪口呆甚至骨骼脆弱、少白头、脱发、骨质疏松、牙齿松动脱落,听力减退等症状。痰饮流注于肺影响肺输布精气的功能,破坏肺主皮毛的功能,则津不敷布,肌肤必粗涩枯槁或面容早衰、皮毛憔悴如面色灰暗,面生暗疮、黄褐斑及酒渣鼻。因此,化痰祛湿降浊是中医美容的重要方法,主要以化痰祛湿为主,辅以健脾、理气、温阳、通络等。也有作者[2]认为肾功能失调是影响美容的重要因素,肾中精气,内寓真阴真阳,称为“先天之本”,肾中的阴阳气血必然会影响及肾的正常功能。真阴为人体阴液的基础,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滋润、濡养作用;真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化生的作用。因此,肾精肾阴充足,肾气肾阳旺盛,可以使人容貌美丽,青春常驻。如果肾的功能失调,就会影响人之容貌。如肾阳不足,水气上泛,可使肾之本色(黑色)现于面,而患黑斑,未老先衰;肾水亏损,不能制火,火邪郁积于面部皮肤,则可导致面生雀斑。

2实验研究

实验中采用肝郁脾虚型黄褐斑小鼠模型,进行中药复方四红祛斑汤防治作用的研究及其机制的探讨[3]。通过动物分组与造模、灌胃治疗方法得出结论,研究建立的模型小鼠皮肤黑色素细胞和颗粒的明显增多,跟NOS和酪氨酸酶表达的增强有关。四红祛斑汤的治疗可以明显减少模型鼠皮肤的黑色素细胞和颗粒,提示该方对于肝郁脾虚型黄褐斑小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以中、低剂量为佳。有学者[4]将祛斑胶囊作用于黄体酮致黄褐斑大鼠模型,测定其血液流变学变化和大鼠皮肤、肝脏中丙二醛、酪氨酸含量,得出祛斑胶囊能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大鼠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酪氨酸含量,对黄褐斑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也有作者[5]以儿茶酚为底物,体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22个科的27味中药醇提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在各种中药的50%乙醇(v/v)提取液中,生药质量浓度达到2mg/ml时,红花、杨梅叶、黄芬和绿茶相对L-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酪氨酸酶抑制率分别达到12862%,83.64%,79.65%和66.48%,它们在美白化妆品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有作者[6]通过测定芦荟素作用后的Melan-α鼠黑素细胞株的细胞增殖率、酪氮酸酶(TRY)含量及黑素量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RP-1)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TRP-2)的表达发现芦荟素能显著抑制Melan-α鼠黑素细胞株的TRY活性、黑素量和TRP-1/TRP-2mRNA的表达水平。实验研究[7]使用主要成分为白菊花、三七花、新鲜芦荟叶、淀粉的二花鲜汁膜作用于紫外线照射致黄褐斑模型小鼠,并检测小鼠皮肤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及黑素细胞的分布及数量,结果显示二花鲜汁膜使皮肤中SOD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降低,黑素细胞的数量及分布也明显减少。大量的研究表明多种中药具有清除体内自由基,增强机体抗氧化的作用。黄芩的4种主要黄酮成分在机体的不同系统中均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有学者[8]认为黄芪多糖、黄芪总黄酮、甘草次酸及阿魏酸对羟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有较强的清除作用,且与浓度呈明显的量效关系。据报道[9]黄芪通过增加机体内SOD的合成或维持其活性结构而提高其活力,加速清除体内自由基和LPO从而达到抗衰老的目的。也有研究[10]发现竹叶提取液能在体外的抗坏血酸体系中表现出直接清除·OH的作用,且清除率呈明显的量效相关性,给大鼠灌胃可显著提高大鼠各组织器官及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增强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减少脂褐素的堆积。

3临床研究

有作者认为[11],若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每易酿湿生热,湿热蕴结脾肺则运化敷布不利,津液不归正化外溢肌肤则为过多的皮肤油脂,与阳热凝结则为痰,痰热瘀结毛窍则发为痤疮。痤疮应内外并治,发扬中医治病特长,以泻肺清胃、养阴凉血,凉血散瘀、化痰消结,清肝疏气、调补冲任为治疗原则。若起居不慎,风寒外束,皮脂津液不能外达,郁积化热,津液脂热瘀积毛窍,亦发为痤疮。由此用清化湿热、消痰、散结,从痰论治。药用陈皮、大贝、半夏、前胡、生地等可取得明显效果。有作者[12]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痤疮多与内分泌紊乱有关,临床多伴有月经不调的症状,故又提出了肝郁血热病机,治以清热凉血,疏肝解郁。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牡丹皮10g,栀子15g,当归9g,柴胡10g,茯苓9g,薄荷10g,白芍12g,黄芩10g,甘草3g,马齿苋15g,益母草15g,丹参10g。值得临床借鉴。临床研究表明[13],痤疮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痤疮患者皮脂腺分泌过多而皮脂中亚油酸含量明显减少,导致腺上皮过度角化,皮脂不易排出,病菌(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糠秕孢子菌)感染而引起。观察中药痤疮饮(金银花、蒲公英、地丁、丹参、生地、黄柏等)对寻常痤疮患者皮脂分泌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痤疮患者口服痤疮饮后,病情显著减轻,皮脂分泌率显著下降,说明痤疮饮可抑制皮脂分泌达到治疗效果。另外,治疗多从肺、肠胃、脾、肝肾等脏腑下手,采用清泄肺热、活血凉血、泻火解毒通便、健脾化痰祛湿、滋补肾阴等治法[14]。中医药对瘢痕的防治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其形成机制也有独特的认识,认为它主要由气血雍滞、经络痹阻、痰湿搏结或三者相辅而成所致,治疗上多用活血化瘀、攻毒散结、通络止痛、酸涩收敛之品内服、外用或两者合用,临床应用疗效肯定。有学者[15]将丹参作用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并检测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其羟脯氨酸含量,结果显示丹参对增生性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使其羟脯氨酸含量降低。有学者研究还显示中药五倍子、蜈蚣能明显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的合成。扁平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后产生的皮肤疣体,与机体免疫有关。中医将其称为“扁瘊”,认为其多由素体湿盛,肌腠不固,热毒之邪留于肌表而致;或由怒动肝火,肝旺且火热只炽盛所致。中医药治疗扁平疣能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既祛风、清热、化湿、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又益气、健脾,均收到较好的疗效。有学者[16]研制复方薏苡仁颗粒(薏苡仁、板蓝根、赤芍、紫草、珍珠母、赭石等)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化湿、平肝潜阳作用,治疗扁平疣425例总有效率79%,无不良反应。也有作者[17]在临床上用解毒散结化瘀法治疗扁平疣,方药组成为薏苡仁50g,大青叶15g,板蓝根20g,蝉蜕10g,僵蚕15g,马齿苋20g,蛇蜕10g,木贼15g,败酱草15g,当归20g,红花10g,香附10g。每日1剂水煎服,150mL早饭前、晚饭后口服。2个月为1个疗程。经2个疗程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针灸美容

根据“肥人多痰”这个中医学的经典理论,可以采用针刺法祛除痰湿,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选取梁丘、公孙、足三里、血海、合谷、列缺、曲池、中脘等穴,每次根据需要减肥的特定部位2-6个,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再通电20min。1次/d,20d为1个疗程。痰饮流注于肺影响肺输布精气的功能之,则津不敷布,肌肤必粗涩枯槁或面容早衰。故临床治疗上除了濡养容颜多从养肺胃之阴入手外,还可以用灸法益气化痰。用艾柱灸肺俞、风门,可用雀啄灸,以局部皮肤潮红,患者能耐受为度,1次/d,每次20min,4周1个疗程[18]。研究观察[19]粗针督脉留针治疗对迟发型变态反应性小鼠模型的影响,结果显示粗针组在降低小鼠耳廓肿胀度、影响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的浓度、改善小鼠耳组织病理切片情况均优于除氢化考的松组的其他几组。结论为粗针督脉留针治疗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有确切的疗效。临床上用中医辨证刮痧疗法治疗痰湿及湿热型粉刺共10例。具体治疗方法为将刮痧活血剂均匀地涂在颈、背、腰部脊柱两侧,然后用刮痧板由颈部至腰部上下刮拭,并配合以脊柱为中心的由内向外刮拭,用力均匀适度,以患者能耐受力度,刮至皮肤泛红、微肿时停止。全部痊愈,平均8次治愈[20]。中医认为黄褐斑与肝、脾、肾三脏的调节密切相关,临床按脏腑辨证分为5型:肝郁气滞证、脾失统摄证、脾失健运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等。也可从“虚”、“郁”辨治黄褐斑,认为黄褐斑之标在瘀血,其本在“虚”、“郁”。认清楚发病的根本原因,调整好体内环境,是治斑的第一要务。有作者[21]对65例黄褐斑气滞血瘀证患者给予刮痧结合祛斑美白汤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仁,范亚峰.中医美容从痰论治[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0:151-152

[2]时红磊,任忠钦,王笑青.肾与中医美容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4:772-773

[3]汪南玥,陈家旭,吴晓丹.四红祛斑汤预防肝郁脾虚型黄褐斑的实验研究与机制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6:201

[4]周继刚,汪鉴植,陈仁美,等.祛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5):15-17

[5]徐鹏,钱竹,章克昌,等.27味中药醇提物对酪氨酸酶体外活性的影响[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18:986-987

[6]鲁严,朱文元,谭城,等.芦荟素对Melan-a鼠黑素细胞株黑素生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9):502-504

[7]李英姿,陈景华,李海荣.二花鲜汁膜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1):835-836

[8]贺建荣.黄芪多糖、黄芪总黄酮、甘草次酸以及阿魏酸清除氧自由基作用的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1,10(3):191

[9]武晓群,周坤福.黄芪延缓衰老的实验研究[J].河南中医,2005,25(5):24-25

[10]马世玉,李莉,吴基良,等.竹叶提取液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93-94

[11]刘冰,边文会,刘焕强.从痰论治寻常性痤疮[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0,15(2):24-25

[12]翁丽丽.自拟疏肝祛斑汤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30例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3)3:399-400

[13]汪五清,陈梅华,杜锡贤,等.痤疮饮对寻常痤疮患者皮脂溢出率和血清游离脂肪酸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04,35(4):7-8

[14]苏冠华,阮茵,陈军辉,等.中医药治疗痤疮近况[J].中药材,2004,27(10):792

[15]王芊,曹德君.丹参对培养的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和胶原形成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2,11(10):46-47

[16]刘惠民,邓国泉,周玲.复方薏苡仁颗粒的研制与运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10):626

[17]张岩,孔志凤,张文华.解毒祛疣汤治疗扁平疣92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4):66

[18]黄霏莉.美容中医学[M].科学出版社,2000:321

[19]张理梅.粗针在面部损美性皮肤病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6):76

[20]侯宝华.刮痧疗法治疗粉刺14例[J].中国民间疗法,1996,(6):29-30

[21]张苗,陈友义,靖媛.刮痧法结合“祛斑美白汤”治疗黄褐斑65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0,5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