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程序化护理在人工气道病人管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2

标准程序化护理在人工气道病人管理中的应用

汪智慧

汪智慧

(湖北武汉市武昌医院湖北武汉430063)

【摘要】目的:对标准化程序护理在人工气道病人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从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行人工气道的患者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标准程序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ICU的入住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对比,观察组的ICU入住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6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人工气道患者采用标准程序化护理方法进行管理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降低治疗风险。

【关键词】标准程序化护理;人工气道;病人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279-02

很多患者在建立人工气道进行通气时会对正常的呼吸道防御功能造成影响,而且由于建立人工气道会使人体的下呼吸道直接和外界联通,那上呼吸道对气体的净化作用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而且需要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病情通常都比较严重,免疫力较低,很容易发生感染。在人工气道的护理管理中,预防感染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中之重。为了探讨标准化程序护理在人工气道病人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我院对标准程序化护理和常规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如下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行人工气道的患者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符合建立人工气道的适应症,将没有经过引流的气胸病人和肺大泡病人排除在外。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他们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为20-72岁,平均年龄为(53.6±8.4)岁。观察组共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为21-75岁,平均年龄为(53.9±8.7)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发展,保持呼吸到畅通,保持病房干净整洁等。观察组采患者进行标准程序化护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只有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估,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病人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及风险诱发因素。这三方面为之后施行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目的性,而之后的护理工作在于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其中生理状态主要是记录病人的自主呼吸、心率、血压、意识状态、体温、皮肤黏膜及周围循环状况等,还要评估因免疫力低下诱发医院内感染的可能性。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基础疾病特征、基本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以及对机械通气治疗的反应。风险诱发因素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病人主观因素、环境因素、体位影响、呼吸道通畅管理及呼吸机管路污染等因素。(2)心理护理。(3)对建立的人工气道进行护理。要保证病人日常液体的充足摄入,一般保持每日2500-3000毫升左右,以保证病人机体的水供应充足,这样有利于呼吸道局部湿化和痰液的顺利排出。(4)营养支持。对胃内容物体积的控制量为150毫升,尽量不使用能够中和胃酸的碱性药物,以免发生消化不良。(5)环境护理。室内温度控制在18-22摄氏度之间,湿度控制在50%-60%。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医院感染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下简称VAP)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当P<0.05时,则表明每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ICU入住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经对比,观察组的ICU入住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的ICU入住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对比

组别例数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

对照组608.75±1.237.67±1.25

观察组604.96±0.68*4.05±1.21*

t值/3.2854.105

P值/0.0040.001

注:和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照组共有19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1.67%;观察组共有8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经对比,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两组人工通气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n/%)

组别例数医院感染VAP发生率

对照组605(8.33)3(5)8(13.33)

观察组6012(20)7(11.67)19(31.67)

x2值///4.625

P值///0.012

注:和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程序化护理认为对病人进行评估、计划、实施、评价的护理管理手段是科学且有效的,为了达到护理目的和提高护理效果,首先应对病人的自身情况及治疗内容进行充分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同时还应兼顾治疗过程对病人机体产生的影响,如并发症及其他风险等。对上述方面进行详细有效的评估是后续护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证程序化护理有效性的基础。本研究对观察组病人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及机械通气风险诱发因素进行了全面评估,可以认为只要对这些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干预性护理即可达到提高护理效果,降低机械通气风险的目的。之后根据评估内容进行心理、人工气道、环境、营养支持等多方面护理干预措施,旨在将已评估的风险因素降低到最小,为病人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本组研究发现,观察组的ICU入住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6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对人工气道患者采用标准程序化护理方法进行管理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降低治疗风险。

参考文献:

[1]王丽娜,陈淑霞,柏玲,等.集束化护理管理在预防人工气道病人非计划拔管中的应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06(14):109-111.

[2]周玉萍,孙召美.循证护理在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1,07(08):1018-1020.

[3]高丽霞,单学栋,周瑞萍.改良式雾化吸入器在人工气道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6(10):2394-2395.

[4]敖薪.ICU病人人工气道护理中高危因素的分析和防范[J].基层医学论坛,2007,05(09):257-258.

[5]冯丽群,江榕,曹英.循证护理在ICU人工气道患者意外拔管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11:1.

[6]黄贤凤,梁月香.循证护理在预防人工气道阻塞中的运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0,03(26):438-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