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15
/ 3

我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的体会

黄刚

黄刚

(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湖南长沙410142)

中图分类号:G64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5-112-02

我校承担省级课题《长沙市职业院校学分制的构建与实施研究》子课题“学分制条件下教学管理制度的研究”以来,进行了学分制的有关尝试,现谈一谈我们的体会

一、几点体会

1.选课制是学分制制度建设的核心

选课制是产生学分制的前提。学分制以选课制为核心,使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学分制建立在广泛的选课基础上,它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别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和特长在导师指导下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年限、课程和任课教师,并允许学生主动、灵活地修读课程,以求得最佳学习效果,实现个体的需要。学生选课方式是多样化的,既可跨学期、跨学年超前或滞后选课,也可跨学校、跨专业任意选课等。这样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可使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2.学分制课程开发机制及教学计划开发及管理细则的实施有利于专业建设

全球综合化的影响已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强调分析到强调综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对于教育来说,就是要由强调培养人才专业素质转向重视综合素质的教育,强调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集成与综合。实行学分制,通过设置第二专业、辅修专业和模块课程选修方向,在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同时促进了专业建设。窄口径、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将逐步淘汰,而宽口径、跨学科、综合性的专业将应运而生。

3.学分制制度建设要与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起来

实行学分制可适时有效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一方面,学校通过压缩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扩大选修课比例,整合、精简了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经济需求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主选课,学校可以适时地对课程选择情况加以分析,哪些选课人数偏低、学生不感兴趣、不适用、知识内容陈旧的课程就需要充实或更换。从而促进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推动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与此同时,学生有更多余地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中学,在企业生产中学,极大地促进了工学结合,推动了校企合作的开展。

4.学分制制度体系中对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有利于促进师资建设。

通过选课制的实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课的教师,对不满意的教师有说“不”的权利,这对于任课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没有活干,就失去获取相应报酬的机会,甚至面临下岗的危险。由此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实际上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激励。这必然促使我们教师不断钻研,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等,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思想观念不适应

几年来在我市职业院校试行学分制,但在长期统一的课程体系、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教材下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仍没有摆脱学年制的管理模式,学生一直都习惯于被动学习。而在实行学分制过程中,学生要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人才培养从强调专业转变为淡化专业,从按一个模式培养合格人才转变为因材施教、强调个性化人才培养等,都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而目前,一些职校中教育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作为教师,使知识积累型的接受性学习占主导地位,很难真正形成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机制;作为学生,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具备自主学习、自我规划的能力,没有达到指导性和发展性学习的要求,对自主选课、自主学习的体制没有正确、科学的认识;作为学校领导,没有充分考虑实行学分制要面临的许多主客观的复杂问题,校内配套设施、制度不健全,强行推行学分制,把学分制简单地看成是管理教学的一种方法、一种制度或计算教学量的一般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改革力度不大,基本按照学年学分制进行,学分制的优势显现不出来。

2.师资跟不上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主选择课程,这就要求必须有足够的教师资源可供配置,彻底改变以往那种“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状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教育存在专任教师紧缺、大多数教师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的状况。教师配置也存在着严重的专业结构性短缺问题,一些基础课及高新技术相关专业任课教师严重缺乏,基础课甚至由缺乏教学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担任主讲教师。师资不足就不能开出足够多、高质量的选修课,这就使得学分制实施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成效不大。在开课数量方面,如果在教师总量不够、教师又不具备不断开出新课的能力的条件下实行学分制,学校没有足够多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学生选课自由度不大,选教师的自由度不大,也没有多少退课的机会,学分制的灵活性受到限制。在开课质量方面,有的学校因教师在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研究和知识创新方面不够深入,选修课发展不充分、不成熟,导致教师在选修课开设之初,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不够精练、新颖,未能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不能充分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导致有些学生不选教师课程,严重地制约着学分制的有效实施。

3.课程结构不合理

灵活适度的选课制是深化学分制改革的关键,而选课制的建立必须以构建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课程体系为基础。可见,增加课程的数量,提高课程的质量,并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是当前教学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从课程角度说,全面实施学分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课程可选,即有足够数量的必修、选修课程,有一定数量的跨学科综合课程;二是要有受到学生欢迎的课程,即课程内容要新、水平和质量要高;三是要提供由普通课程和专业课程构成的课程平台。但是目前,在学分制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结构并不完全合理。主要表现为:①知识分割过细。课程按专业设置,有些专业口径窄,课程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面中;同时又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学科间难以互补,造成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漏洞,不利于培养学生多维的、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②课程内容缺乏先进性。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新颖性,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③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课程比例过高,必修课程过多且选择余地少,选修课程太少且所占学分比例低,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要的课程很少。④课程资源不足。学生可选的课程有限,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4.导师工作条例执行不到位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自由选课,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将有利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有利于各类人才的培养。然而,现行的学分制因导师指导不到位、学生自我学习机制不健全,出现了一种学生盲目选课、拼凑学分的现象,易学的课程和易获得学分的老师成了学生选择的重点和选课的目标。从修习内容上看,学生选课有可能避重就轻、避难就易或盲目选课,致使知识结构残缺、系统性差;所选课程之间的衔接性、逻辑顺序可能颠倒;过分重视获取学分的数量,可能忽视课外的广泛阅读和科研活动,导致整体文化素质下降;还有的学生为了就业的需要,“有用”与“无用”可能成为选课标准。选课制给学生学习上自主权,如果学生不从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角度选课,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知识割裂,破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违背学分制的初衷。选课缺乏指导的根本问题在于导师没有指导好,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基本保障。

5.学制缺乏应有的弹性

学分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实施弹性学制,也就是说学生毕业的标准为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课程并均取得相应学分即可毕业,即允许优秀学生跨年级、跨专业选课,提前毕业或因学生学习能力有限和停学创业等原因可以推迟毕业。可是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社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却相对滞后,社会上对既定的学制已形成了“惯性思维”。而当实行了弹性学制以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却没有相应的文件对弹性学制进行规范,导致毕业和就业不能很好地衔接起来,社会用人单位对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的学生产生误解,对学生就业及社会评价会产生不利影响。

三、今后研究的方向与设想:

1.加强走班制制度的研究

所谓走班制就是不给学生安排固定教室,而按学科划分教室,学生上什么课就到什么教室。这就是所谓的“大选修”,完全设有班级授课制的概念。这种做法无疑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麻烦,给学校教学条件和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课表通常是二种,一种是全校教师课表,一种是学生个人课表,学生课表可谓千人千面,同一课程学生有权选择教师,同一学科的教师在学校指定教室上同一课程,但效果却是不一致的,有的教室可能满座喝彩,有的则可能门庭冷落。学校给每个专业规定必修和选修课程,规定毕业学分,其他不作限制,在一定时间段,学校开放一定学科教学和专业实习。学生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觉性,这种走班制在大学实施可能已具备基础,但在中职学校还只是一个理念,还须进一步探索。

2.在制度层面上进一步加强学年学分分配的研究。

学年学分制既规定修学年限又规定了修学学分,从当前世界各国实践来看,这种模式占多数。学年学分制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某段时期负担过重,确保学习阶段均衡、全面的发展,同时它也利于知识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但不同学年应该修满多少学分,修习什么课程,还需要学校充分了解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研究不同阶段学生心理和智力水平发展规律而科学制定。

3.进一步加强激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制度研究

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教师要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学”而不是“教”上,在课堂教学中贯彻“问题为本”和“学生为本”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上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传统做法,建立重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用发展的眼光正确评价学生,允许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有所进步,承认学生在各方面,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发展,使学分制成为学生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培养个人兴趣和爱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供可能和条件。在教学上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师生在教学中平等”的教学观,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进一步完善学分与收费制度建设

实行学分制改革之后,各校普通采用了弹性的修业年限,灵活的选课制度,不同学生在相同时间内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已不再相同,统一按专业和学年收取学生学费的办法不仅有失公允、容易造成学校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不利于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已愈来愈不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建立新的学费管理办法日趋必要。学生收费应由按学年收费转变成按学分收费。

实行学分收费制,学生选课、选教师、缴纳的费用、教师上课“创造”的学费收入都一目了然,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及财务管理的不断深化和改革,是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配套措施。学分收费制,有利于提高收费制度的公开性、透明度和收费管理的科学性;有利于调动教学单位和教师开课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经济承受能力,自主安排学习;更有利于缓解当前的贫困生学费难题;也可以通过延长毕业期限,通过适当少修学分、半工半读的办法,来分解学费负担。实质上等于减少了接受教育的总体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