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09-19
/ 2

论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郭小靓王瑞玲

摘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也是理工科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措施。从论述人文素质的内涵出发,结合当前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就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途径和方法等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

1人文素质内涵

“人文素质”是一个相当广泛的范畴,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也有人认为“人文素质就是文化素质,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赵其成在其《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内涵问题研究综述》一文中,就罗列了五种观点。比较同意于立东的观点:人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人文知识、人文技能和人文精神三个层面的内容所组成的一种在特定历史和文化积淀下所形成的素质。人文知识是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的了解和熟悉程度;人文技能是在运用人文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技巧、能力或特长;而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本质和最高境界。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加强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心理、道德等人文社科艺术方面的教育,提高工科大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2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目前,一些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较普遍地存在着知识水平与人文素质失衡的情况,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人文社科知识,学习中语言组织及文字表达能力十分有限。比如,毕业论文中表述不清、错别字连篇,日常生活中请假条、证明等简单应用文都写不好,难怪社会上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告诉我们,这种“窄深型”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另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审美情趣不高,忽视高雅传统文化精粹,对低俗文化却津津乐道;重视物质享受,淡化精神追求,缺乏目标,动力不足。这些都迫切需要理工科院校从人才培养模式上反思改革,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2.2重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然要求。理工科院校以培养未来工程师为目标,未来的工程师不仅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战略的眼光、创新的精神;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掌握人文社科知识,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理工科院校必须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把专业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学习并运用知识,使二者有机结合,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合二为一的目标。

2.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改革传统教育体制弊端的客观要求。传统的应试教育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忽视了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普遍强调专业教育,过分重视业务素质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重功利,轻素质”的弊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从根本上革除这些弊端,实现教育培养模式的变革带动教育体制的革新。

2.4人文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基础。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塑造出一种责任感、使命感。通过文学、艺术、哲学、伦理等知识的体验性学习,提升人文精神,使人站得高、看得远,提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人文学科既非实用性又非盈利性,也非生产性,但人文学科为造就健全的人格,变革客观世界提供能量和内驱力。这种内化人格的能量一旦外化,有助于达到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1积极探索并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要把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基础化、综合化、系统化、规范化。首先,理工科院校要增大人文学科的比重,以思想政治教育课为核心,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应有的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培养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和以陶冶情操为目的的文艺教育,以互敬互爱为基础的伦理礼仪教育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大学语文等人文基础课程可以设置为必修课,以此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选修课程的开设要根据实际占有一定的比例,比如开设与公共关系、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的选修课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设与文学欣赏、美学常识、哲学思辨、艺术鉴赏相关的课程,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其次,实现人文素质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多样化。除了课堂的主渠道以外,还要把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课外采用讲座的形式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都可以作为主题讲座的内容。世界上很多优秀的高等学府都十分重视人文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比如美国哈佛大学开设的2500多门课程中,人文和社会科学约占70%,自然科学约占30%,我国北京大学开设了100多门全校性选修课,作为素质教育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和使用知识,如何审视和批判自身及社会的思想观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大胆学习这种课程体系设置方法。日前出台的关于“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政策,就是重视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良好举措之一。

3.2培养一支人文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教师教育过程的主导力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不论是从事教学的专业教师还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跟学生的接触很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所以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通过课外阅读人文书籍、在校接受培训、参加人文社科类的研讨班等方式,全面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3.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升华人文精神。实践不仅是认知之本、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学生获得体会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调查、三下乡服务、科学考察、毕业实习等活动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做事做人,升华人文精神。事实证明,学生在服务工作和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中可以提高文化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因此实践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3.4制度上确认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受社会变革和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影响,显性的市场取向和利益追求使得非功利化的人文教育体系在工科教育体系中不得彰显。高校中的管理者、老师和学生在这一价值观的影响下会不知不觉地淡化人文教育观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只有用制度把人文素质教育规定下来,才能落到实处。比如学校规定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完大学语文必修课和满6~8个学分的人文社科类选修课才能毕业,这就使人文素质教育在制度上有了保证。此外,人文系列专题讲座制度和必读书制度等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

3.5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外因。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整体性、潜移默化的。一个科技与文化交融、生机勃勃的良好的学术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修建文化广场、建设有特色的人文景观、组织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人文学科的研讨会等活动都有利于人文校园氛围的形成。

高等理工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教育者和管理者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素质大环境,才能培养出既有丰富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于立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2]黄旺生.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1(6).

[3]王霞,陈旭.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新疆社科论坛,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