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患儿护理

/ 3

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患儿护理

孙玉杰

孙玉杰(大兴安岭松岭区壮志卫生院165000)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malnutrition,PEM)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表现为体重减轻、渐进性消瘦、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常伴有各个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本病在发展中国家、贫困地区发病率较高。

临床分型: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的称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的称浮肿型,又称夸希奥克病(Kwashiorkordisease),介于两者之间的称消瘦-浮肿型。

【病因】

1.长期摄入不足母乳量不足又未及时添加辅食;人工喂养时乳汁调配不当(浓度太低);骤然断奶;食物成分不合理(长期以淀粉类食物为主);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偏食、挑食或吃零食等情况。

2.消化吸收障碍消化系统解剖或功能异常,如唇裂、腭裂、迁延性腹泻、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皆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3.需要量增多急慢性传染病(如肝炎、结核)的恢复期,早产、双胎,快速生长发育期等,均可因为需要量增多而造成营养不良。

4.消耗量过大急性发热性疾病、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均可以使营养消耗增多。

【病理生理】

1.新陈代谢异常

(1)蛋白质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机体处于负氮平衡,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减少,如总蛋白低于40g/L,白蛋白低于20g/L时,可发生低蛋白水肿。

(2)脂肪由于能量供应不足,机体动员脂肪大量消耗,故血清胆固醇下降;加重肝负担,导致肝脂肪浸润及变性。

(3)碳水化合物患儿食欲低下,摄入量少,糖原不足或消耗过多,常表现血糖偏低,重者可致昏迷,甚至猝死。

(4)水盐代谢由于ATP合成减少影响细胞膜上钠泵的转运,使钠离子在细胞内潴留,故患儿全身总液体量相对较多,细胞外液一般呈低渗性,在胃肠功能紊乱时容易出现低渗性脱水、酸中毒、低血钾和低血糖等。

(5)体温调节热量摄入不足、皮下脂肪较薄散热快、血糖降低及周围循环血量减少等,可能是造成体温偏低的因素。

2.组织器官功能低下

(1)消化系统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和酶分泌减少、酶活力减弱、菌群失调,导致消化功能下降、食欲低下和腹泻。

(2)中枢神经系统脑体积变小,重量减轻,脑细胞不仅数量减少,而且类脂质、卵磷脂、胆固醇的量都下降,如营养不良发生在胎儿期、新生儿期及婴儿期等脑发育的关键时期都可以导致脑不可逆的改变,影响日后智力及行为。

(3)循环系统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心电图显示低电压,血压亦偏低,脉细弱。

(4)泌尿系统肾出现肾小管混浊肿胀,脂肪变性,重吸收功能减低,导致尿比重下降。

3.免疫功能受损患儿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如皮肤粘膜屏障、白细胞吞噬功能、补体功能等)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明显降低,极易并发各种感染性疾病和各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如结核、霉菌病等,且病情严重,迁延不愈。

【临床表现】

营养不良患儿最初表现为体重不增,继之体重下降,病程持久时身长(高)也会低于正常。皮下脂肪逐渐减少或消失,出现消瘦。皮下脂肪减少的顺序:最先是腹部,以后为躯干、臀部、四肢,最后是面部。因此腹部皮下脂肪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营养不良的加重,患儿体重和皮下脂肪进一步减少,身高(长)停止增长。病情继续恶化时,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消失,皮肤干燥、苍白,额头出现皱纹,头发干枯,呈老人貌;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韧带松弛,精神萎靡,反应差,体温低,脉细无力,消化吸收功能低下,食欲低下,常发生呕吐、腹泻、便秘交替;身高亦明显低于同龄儿;指甲变薄易断;循环不良,血压低,心率慢,四肢凉,心电图呈低电压,T波低平;运动、智力、体力发育落后。部分患儿血浆白蛋白减低时发生浮肿,大多从下肢开始,呈凹陷性,渐及全身,甚至引起胸腹腔积液。

营养不良患儿易出现各种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营养性贫血,主要与铁、叶酸、蛋白质等各种造血原料的缺乏有关;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常见为维生素A缺乏和锌缺乏症;自发性低血糖及各种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中耳炎、尿路感染等,特别是婴儿腹泻,可迁延不愈,加重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

婴幼儿不同程度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

根据患儿的体重及身长(高)情况,营养不良分型如下:

1.体重低下(underweight)其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均数3个标准差者为中度;低于均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此项指标主要反映患儿有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

2.生长迟缓(stunting)其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均数3个标准差者为中度;低于均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此项指标主要反映患儿过去或长期营养不良。

3.消瘦(wasting)其体重低于同身高、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均数3个标准差者为中度;低于均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此项指标主要反映患儿近期或急性营养不良。

【辅助检查】

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为最具特征的改变,但由于其半衰期较长(19~21天),故不够灵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下降,由于其出现在身长(高)、体重等体格发育指标改变前,且不受肝功能影响,被认为是诊断PEM的较好指标。此外多种血清酶活性降低;血糖、血浆胆固醇水平降低,各种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有下降趋势;生长激素分泌反有增多。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为祛除病因,调整饮食,促进消化,积极治疗合并症。

1.祛除病因:尽早发现,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纠正消化道畸形、治疗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2.调整饮食以及补充营养物质。

3.控制继发感染;促进消化和改善代谢功能。

【护理评估】

1.健康史了解患儿的喂养史、饮食习惯以及生长发育情况,注意是否存在喂养不合理及不良的饮食习惯等;了解有无消化系统解剖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有无急、慢性疾病史,是否为双胎或早产。

2.身体状况测量身高、体重皮下脂肪等体格发育指标,并与同龄儿进行比较;了解患儿精神状况;评估患儿营养不良的程度;了解患儿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

3.心理社会状况了解患儿家庭经济状况及父母角色是否称职,了解家长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和认识程度。

【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能量、蛋白质摄人不足和(或)需要、消耗过多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营养素缺乏,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

3.潜在并发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低血糖、维生素A缺乏。

4.成长发展迟缓(delayedgrowthanddeve10pment)与营养物质缺乏,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有关。

5.知识缺乏与患儿家长缺乏营养知识及儿童喂养知识有关。

【护理措施】

1.饮食管理需充分供给热能和蛋白质,但由于患儿消化功能差,应根据病情和对食物的耐受程度调整饮食,原则是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逐渐增加直至恢复正常饮食。

(1)轻度营养不良患儿消化功能尚好,但仍不应过快地改换原有食物,可在原有基础上逐渐增加含蛋白质和热能较高的食物。热卡可以从每日250~330kJ/k(60~80kcal/kg),以后逐渐增加至每日585kJ/kg(140kcal/k),体重可获得满意增长,待患儿体重接近正常后,恢复供应小儿正常需要量。

(2)中重度营养不良患儿其消化功能及对食物耐受差,能量应从少量开始供给,热卡供/应从每日165~230kJ/kg(45~55kcal/kg)开始,待消化功能恢复,逐渐增加热卡的供给量,可增至每日500~727kJ/kg(120~170kcal/kg),待身高、体重恢复正常后,逐渐恢复供应正常需要量。

(3)蛋白质摄入从每日1.5~2.0g/kg开始,逐步增加至每日3.0~4.5g/kg,如过早给予高蛋白饮食可引起腹胀和肝肿大。

(4)婴儿应继续鼓励母乳喂养。如已断奶应给予牛奶或代乳品,消化功能差的小儿可给予少量多次稀释奶。除乳制品外,可给予豆浆、鱼、蛋、肝末、肉末、鱼粉等高蛋白食物,有条件可用酪蛋白、水解蛋白或人工合成氨基酸混合液。

(5)从治疗一开始就应当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尤其是维生素A、锌、铁及叶酸等,也应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以免引起腹泻。

(6)食欲极差者,可按医嘱应用胰岛素,注射前先口服20~30g葡萄糖,防止发生低血糖。吞咽困难、吸吮能力差者可用鼻导管喂养;完全不能进食,病情严重的患儿可按医嘱多次少量输血浆、氨基酸、脂肪乳等静脉高营养液。

2.促进消化,改善食欲按医嘱给予助消化药物如胃蛋白酶、胰酶等以及B族维生素口服,以助消化;给予蛋白同化类固醇如苯丙酸诺龙肌注,以促进机体对蛋白质的合成和增进食欲;胰岛素皮下注射,可降低血糖,增加饥饿感,提高食欲注射前先给予葡萄糖20~30g,以防引起低血糖;给予锌制剂,可提高味觉敏感度,增加食欲。

3.预防感染

(1)预防皮肤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皮肤破损。重度营养不良患儿皮下脂肪少,受压部位易发生褥疮和继发感染,须做好皮肤的清洁护理;按时协助患儿翻身,按摩骨隆突部位。

(2)预防呼吸道感染与呼吸道疾病患儿分室居住,室内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每日通风2次,每次15~30分钟,每周室内紫外线消毒1次。

(3)预防消化道感染做好口腔护理;注意饮食卫生,小儿的餐具要经常消毒。

(4)做好保护性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尤其是重度营养不良患儿的病情变化。

(1)密切观察病情,特别在夜间或清晨时,患儿易发生低血糖。如患儿出现头晕、出冷汗、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神志不清等,应立即通知医生,按医嘱静脉输入25%~50%葡萄糖溶液进行抢救。

(2)腹泻、呕吐的患儿易引起酸中毒,表现为呼吸深快、精神萎靡、嗜睡等,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有致命危险,应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做好抢救准备。

5.健康指导向家长讲解营养不良的常见原因及预防方法;介绍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家长出院后能够合理喂养小儿;加强小儿体格锻炼,增强体质,保证睡眠;防止感染性疾病,按时进行预防接种;做好生长发育监测。

参考文献

[1]马玉芬,张思源.经肠营养的护理与监测[J].肠外与肠内营养;1997年01期.

[2]张志华.小儿营养不良192例分析[J].中原医刊;2005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