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精神生活内驱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2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精神生活内驱力

姜文静郜文华

姜文静河北行政学院050031

郜文华石家庄学院组织部050035

摘要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提升农民的物质生活质量,更要注意提升农民的精神生活质量,二者协调发展才能使人感到生活的幸福和满足。因此,农民精神生活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本文通过探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试图增强农民精神生活内驱力,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农民精神生活科学文化素质

人是生活的主体,创造和选择什么样的精神生活与其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质量,还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其精神生活的内驱力。

一.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资力度,改善农民的受教育条件

首先,确立正确的农村教育理念。我国农村教育目的应该是服务“三农”。在广大农村依靠读书进入大学的只是少数,绝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亦或是职业高中的毕业生都要回到农村。缺失服务三农意识的农村教育使得回乡学生面临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困境,很多人也因此陷入困惑。正如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仍然视应试升学为人才培养的唯一目标。农村教育的方向是培养农村科技人才走科教兴农之路,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创新,选好农村实用的现代科学知识,为科技兴农打好基础是农村教育改革的关键。农村教育最贴近于三农,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最直接的力量,也是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普及农村的教育。国家的资金投入要在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尤其是向农村的教育倾斜,在确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普及高中及职业教育。通过农村教育的普及,使绝大多数农民能够识文断字,能读书看报,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且掌握一门以上的专业技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对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

最后,改善农村的教育办学条件。目前,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经济较落后,其危房比例一般都在3%以上,大大高于全国1.6%的平均水平,有的学校仍在破旧的庙宇、草棚中上课,而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与城市相比更是有天壤之别。作为政府,有条件也有责任来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使农村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以合理有效利用。当然,提升办学条件除了改善诸如校舍、图书资料等硬件设施外,还要将农村教育工作者的水平的提高放在重要的地位。很难想象一个只有初中水平的教师能教出高质量的学生来。因此,国家要鼓励,农村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提升业务水平,同时,制定政策引导高学历、高素质人士到农村任教。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要求。关注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个人价值的有利契机。

吴元梁学者曾说:“在社会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人们的精神生活还要靠精神产品去丰富,人们的精神面貌还要靠精神力量去改变,人们的精神境界还要靠精神手段去提高,人们的精神价值也要靠精神文明去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觉悟,使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充分发挥能动性,按照道德的、人性的要求进行价值的定向,按照物的尺度去认识世界,按人自身的尺度、美的尺度去改造世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是可能的。

(1)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合理的道德体系。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通过基层工作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典型示范的方法,开展以遵纪守法、公民道德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建立起与新农村建设相一致的道德体系,造就既有较高科学技术水平又有较高道德素质、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队伍。

(2)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农民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邓小平曾经说过,广义的精神生活建设,“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

(3)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树立科学的、长远的发展观。比如:克服农民的小农意识和保守观念,培养农民的积极进取精神;注意加强科学文化价值观的导向,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移风易俗,倡导科学的生育观;积极引导农民树立市场经济意识等等。

(4)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农民的精神消费力。马克思曾经指出:“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由此可见,具有高质量精神生活的人必定要具有享受高质量的精神生活产品的能力。结合实际,当前,培养精神消费力主要是帮助农民养成合理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的能力和有意识提高精神文化消费意识等。

3.提高农民自主性,增强创造性

自主性和创新性是精神生活的内涵所在。自主性高体现为主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变自己的环境和命运,它体现着精神生活的质量;在现代社会,创造性的精神生活是一个人具有独特个性的精神生活,创造性的高低则体现着其个性精神生活质量的高低。

在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前提,就是培养广大农民的自主发展意识,将广大农民最广泛地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当中来,真正发自内心地投入进来,彻底改变经济发展缓慢的局面。农民不仅拥有强大的劳动能量,而且也是一个庞大的智能库。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最熟悉、了解农村的基本情况,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是最直接、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上个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针对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村运动,仅用十年时间就从根本上扭转了韩国经济,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中共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张虎林讲到,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因素更在于,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韩国长安大学的博士瞻德斌谈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强调尊重农民,依靠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民自主创新能力,是韩国新村运动成功的关键。

增强农民的创造性培养。创造性更是人的精神发展的高级表现。恩格斯指出:“人是唯一能够由于劳动而摆脱纯粹的动物状态的动物———他的正常状态是和他的意识相适应的而且是要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要通过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培养他们结合农村、农业发展实际的创新能力。(此论文系河北行政学院院级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