疖的中医外科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疖的中医外科治疗

于冰

于冰(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院集团庆虹桥医院163000)

【中图分类号】R2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4-0419-02

【摘要】疖是发生在皮肤浅表形小而根浅的急性化脓性疾病。首见于《刘涓子鬼遗方》。疖随处可生,尤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更易发生。目的讨论疖的中医外科治疗。方法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与治疗。结论引起疖病出现的原因有很多种,而且不容易痊愈,除了外科治疗以外,还需要从饮食、作息等方面进行调理。

【关键词】疖中医外科治疗

疖是发生在皮肤浅表形小而根浅的急性化脓性疾病。首见于《刘涓子鬼遗方》。疖随处可生,尤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更易发生。其特征是:色红、疼痛、突起根浅,肿热局限,范围多在3cm左右,脓出即愈。分为有头、无头两种,发于暑天者,称为暑疖;发于头皮致头皮窜空者,称为蝼蛄疖;遍体或特定部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者,称为疖病。虽其性质都属于疖的范围,但前者属疖之常,后者属疖之变,且因证治不同,故分别叙述。

一、暑疖

暑疖是指发生于酷热暑天的疖。见于《外科启玄》,又名“热疖”。本病易发生于夏秋季节,多发于头面部,亦有遍及全身,小儿易患之,产妇亦常见。

【病因病机】

多因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或在强烈的日光下露天工作,感受暑毒而成。或因天气闷热,汗泄不畅,遂使热不能外泄,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生。此外,凡体质衰弱者,由于皮毛不固,易致外邪侵袭,更易发生本病。

【临床表现】

初起面部皮肤潮红、肿痛,根脚很浅,范围局限,多在3cm左右。有头疖先有黄白色脓头,随后疼痛增剧,自行破溃,流出黄白色脓液,肿痛即逐渐减轻。无头疖结块无头,红肿疼痛,肿势高突,数日成脓。暑毒轻者一般无全身症状;暑毒重者,可遍体发生,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或簇生在一起,状如满天星布(俗称珠疖),破流脓水成片,局部可有潮红胀痛,并可出现全身不适,发热,口干便秘尿赤,苔黄,脉数等全身症状。

【鉴别诊断】

1.有头疽数目多个不常发生在头面,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光亮,肿势范围较大,有明显全身症状,红肿范围多超过9cm以上,有多个粟米状脓头,溃后状如蜂窝,病程较长。

2.颜面疔疮发于颜面,初起有粟粒脓头,根脚较深,出脓日期较晚而有脓栓,初起大多数即有全身症状,易发生变证。

外治法

(1)初起用金黄散、玉露散加水调敷或三黄洗剂外搽;或新鲜的蒲公英、紫花地丁、芙蓉叶、马齿苋、丝瓜叶等选用l~2种捣烂外敷,每日2~3次。

(2)脓成用千捶膏、咬头膏或切开排脓。

(3)溃后用九一丹盖贴,每日换2~3次。若并发湿疹者,用青黛散和麻油调敷。

【预防与护理】

①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修指甲、勤换衣服,衣服宜宽畅。

②不要自行挤压,防止碰伤,以免引起其他并发症。

③箍围药干燥时,宜随时湿润。

④多饮清凉饮料,如菊花晶、金银花露或绿豆米仁汤等。

⑤平时少吃辛辣炙博助火之物;高温车间,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⑥有消渴病及体质衰弱者,应及时治疗全身性疾病,以增强体质。

二、蝼蛄疖

蝼蛄疖是指发于小儿头皮,未破如曲蟮拱头,破后形似蝼蛄窜穴之疖。见于《外科大成》,又称蟮拱头。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暑疖治疗不当,疮口太小,脓流不畅,引起脓毒潴留所致;或因护理不慎,搔抓碰伤,以致脓毒旁窜而成;加之头顶皮肉较薄,容易互相蔓延,腐蚀肌肉,头皮窜空,且与体虚有关。

【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于小儿头皮。一种是疮形肿势虽小,但根脚坚硬,溃破虽出脓水而坚硬不退,疮口愈合后,过一时期还会复发,往往一处未愈,他处又生;另一种疮大如梅李,相联3~5枚,溃破脓出,其口不敛,日久头皮窜空,如蝼蛄窜穴之状。不论何型,局部皮厚且硬的较重,皮薄成空壳的较轻。若不适当治疗,往往迁延日久,严重者,可致颅骨感染。

外治法

(1)成脓者,宜切开引流。

(2)扩创手术:将相互串通的空壳做十字形切开,如遇出血,可用垫棉法,压迫止血。

(3)用九一丹外贴,每日换2~3次。脓尽改用生肌收口药。

(4)有死骨者,待松动时用镊子夹出。

三、疖病

疖病是指疖肿此愈彼起,迁延日久,容易再发者,又称为“多发性疖病”。以多个疖在一定部位或散在身体各部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治疗往往不能控制其再发为特征。若生于项后发际部的称“发际疮”;生于臀部的叫“坐板疮”。可发生在任何季节。

【病因病机】

多由内郁湿火,外感风邪,蕴阻于皮肤所致;或因患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病以致阴虚内热者,或脾虚便溏者,易于染毒而成。

【临床表现】

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项后、背部、臀部等处,在一定部位,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经年不愈。也有在身体各处散发,一处将愈,他处又起,或间隔周余、月余再发。湿火蕴蒸者,伴有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苔薄黄腻,脉滑数等症;体虚者伴神疲肢倦,舌淡,脉虚数等症。阴虚内热染毒而发者,伴口渴唇燥,舌红苔薄,脉细数等症。

【鉴别诊断】

1.暑疖多在夏秋季节发生,以小儿、初产妇占多数。

2.囊肿性粉刺初为坚实丘疹,可挤出白色粉样物质,反复挤压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

3.沥青皮炎有接触沥青和日光照射史,夏秋季节发病严重,以暴露部位多见,皮损以丘疹或黑头粉刺样损害为主,或有硬结、脓疮,自青春期发病,往往至30岁左右消失。

外治法

(1)用千捶膏或三黄洗剂外搽。

(2)针刺治疗,每周l~2次,2~3周为1个疗程。主穴:灵台穴(在督脉上,第六胸椎棘突处);配穴:后合谷穴(在第1、2掌骨连线之缘)。

【预防与调理】

1.忌食辛热、鱼腥发物。少食甜腻饮食。

2.经常保持局部皮肤清洁,患在头部的宜勤理发,背臀部的宜勤洗澡、勤换衣,并在病灶周围用75%酒精涂擦。

3.外用药物尽量少用油膏类药物外贴。

参考文献

[1]周光,周铭心,吕光耀.中医外科方剂的多结构特点与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年11期.

[2]蔡炳勤;刘明.中医手术观[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医学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