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传统颠覆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4

王传福:传统颠覆者

张锐

从农家走出

与许多出身农村的孩子一样,生于安徽无为县普通农民家庭的王传福的早年求学之路充满着艰难与曲折。在王传福十三岁时,父亲因长期的病痛折磨去世,家庭经济情况开始每况愈下,哥哥王传方也无奈退学到外地打工赚钱以供王传福上学。屋漏偏遭连阴雨。两年后,在王传福即将初中毕业时,母亲又突然去世。而此时的王传福也因此缺考了两门升学考试课程没能被当时十分热门的中专录取。

对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农村孩子来说,跳出“农门”只有两条路:入伍和考大学。在哥哥的鼓励下,王传福选择了后者。而也就在王传福跨进高中的那年,大嫂张菊秀来到了兄弟俩的身边。高中时的王传福在校住读,每逢周末回家都要向嫂子取10元的生活费,有一次,家里实在没有钱,而嫂子又不舍得委屈传福,就在村子里挨家挨户的借钱,最后才筹到不到5元的散票子。逆境更加坚定了王传福一定要考上大学的信念。1983年,王传福终于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而为了照顾王传福求学,哥哥也将自己的小生意搬到了长沙。

从偏僻贫穷的农村来到繁华似锦的都市,王传福感到自己完全进入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但是,出身贫寒的传福并没有去浏览眼前的花花绿绿,而是一头扎进了大学的紧张学习生活中。大学毕业那年,王传福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在这所当时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中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王传福不仅师从名师,而且还参与了“熔盐电解铝新型惰性阳极”这一国家“八五”计划重点攻关项目的研究,并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课题任务。因此,1990年研究生毕业时,王传福就在导师的推荐下留在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301室工作。

1990年代初正是中国出国留学风起云涌的时候,当时稍有想法的人都会想方设法出去“镀金”,而且当时王传福只要略加努力,就会很容易争取到出国的机会。然而,王传福最终还是作出了留在国内的决定。而且之后不久,王传福主持了“碱性镍铬镍氢二次充电电池”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一举突破了电池电极利用效率和电池容量的技术瓶颈,王传福因此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并开始招收研究生。26岁时,王传福又被提拔为研究院301室副主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处级干部。

决定王传福命运发生重大转变的年份是1993年。这一年,研究院决定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由于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王传福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该公司总经理。和当时许多国有企业的老板那样,如果王传福能够稍微“本分”一点,完全可以过上一种吃穿不愁的安定生活。然而,生性好动的王传福却开始强烈地感到国有企业僵化体制对自己手脚的严重束缚。而且王传福还亲眼发现,深圳市场上当时一部大哥大要卖两三万元,一块小小的电池也要上千元。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王传福判定充电电池这种小玩意必将大放异彩。在经过了反复思考后,王传福作出了砸掉自己“金饭碗”的决定,并且向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元资金作为启动资本,于1995年在深圳莲塘租借了一个破旧的车间,挂出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的牌子,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商业单干生涯。

电池大王

有限的资金,不到20人的创业团队,狭小的车间既是研发办公室也是休息的场所——虽然创业之初感到了异常的艰难,但当时只有29岁的王传福绝对相信自己选择的正确和手机电池消费市场非常乐观的前景。机会终于来了。一次,王传福进北京开会,他从一个外文媒体上看到了日本宣布将不在本土生产镍镉电池的消息,王传福决定自己要在这种产品上大干一场。

但是,王传福首先碰到了技术难题。当时,日本公司控制了全球90%以上的电池市场,而且为了保持自己在技术上的优势,维系垄断地位,日本禁止出口充电电池技术和设备。不仅如此,一条镍镉电池的完整生产线动辄需要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入,比亚迪根本买不起,而且人家还不卖。“技术不是难题,只要上规模就可以!”王传福当时这样鼓励着同事。他开始将机械化生产流水线进行拆分——凡是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一律变成手工操作,极小部分则由机器来完成。这样,与日本生产镍镉电池时呈现出的豪华自动生产线完全不同,比亚迪却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生产与作业壮观:六七十米长的生产线前面坐着四五十名熟练的工人,每个人手中拿着一个夹具,快速而准确地做着焊接、分拣、贴标等工作。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电池的烘干上。当时日本的电池产品都是在纯干燥室里生产的,而建造纯干燥室需要大量资金,王传福的方法是在电池生产中添加一种能够吸水的药剂,这样制造出来的产品直接把水给吸收掉,达到了干燥的目的。

“小米加步枪”式的生产方式不仅使王传福赢得了极大的成本优势,也使比亚迪获得了竞争优势和商业空间。据悉,当时一条日产4000块镍镉电池的生产线,王传福自建成本只要几百万元,而进口设备需要上千万元,也正是这种半自动化生产线,造出了低价的镍镉电池,成本比日本厂商低40%。1997年,当王传福兴致勃勃地将自己的电池送给台湾最大的无绳电话代工企业“大霸”试用时,当时一心试图降低成本的“大霸”在试用之后竟然发现比亚迪电池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质量可靠,“大霸”于是毅然抛弃了三洋转而选择了比亚迪。这一年,比亚迪财务进帐近一亿元。

打开了镍镉电池市场后,不甘寂寞的王传福开始进入镍氢电池的研发和大规模地生产,而且天时再一次成就了王传福的商业谋略。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危机使得电池下游企业对价格敏感性增强,他们急切需要寻找价廉物美的产品。而当时,比亚迪生产一块镍氢电池的成本只需要1.3美元,而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三洋则为4.9美元。在这种情况下,飞利浦、松下、GE、AT&T等都将定单转投向比亚迪。而仅仅用了三年时间,比亚迪就跃升为了镍氢电池行业的领导者。与势如破竹的市场态势相伴随,比亚迪欧洲分公司和美国分公司也先后挂牌开张。

体会到进攻快感的王传福已经很难让自己放慢前行的节奏。2000年,王传福决定介入技术难度较高的锂电池生产领域。在王传福看来,经过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一役的日本电池生产商肯定会降低自己的身价寻求与外界的合作。但是,王传福的判断错了。当他带着200万元人民币去日本采购设备时,日方一开口就是500万元美元,并且明确地告诉王传福中国人没办法做锂电池。再次被深深刺痛的王传福握紧了不败则胜的拳头。他开始把大批的镍电池生产设备搬到锂电池生产线上,结果也喜获成功。不久之后,摩托罗拉就将比亚迪纳入到了自己的产品供应系统。2002年,比亚迪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当年销售额突破25亿元人民币。

从1995年涉入电池行业至今,王传福用数字证明了自己一手创造的奇迹:目前,比亚迪是国内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商,占领了全球15%的市场份额,而在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电池领域,比亚迪稳稳占据着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三的座次。

汽车狂人

现任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总工程师的廉玉波可能永远不会忘记2003年末王传福约自己在上海金茂大厦几个通宵的谈话情景。当时,王传福找到了时任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廉玉波,说自己也想造汽车。看着面前这个四十多岁的安徽人,廉玉波不解地问:“你懂汽车吗?”王传福则老实地回答:“我喜欢车,我看了上百本书”。而当廉玉波提到日本人中国人造车都需要用人工造模具,两者的成本差距高达400%的时候,王传福显得极度兴奋:“在电池领域比亚迪仅用30%的成本优势就击败了索尼、三洋,汽车有400%的成本优势,我们没有理由打不倒国外汽车企业。”也许是佩服王传福的聪明与勇气,当时也想在民营汽车制造领域一显身手的廉玉波同意加盟比亚迪。

然而,令王传福所没有想到的是,当自己将投资汽车制造的设想正式在公司管理层宣布时,得到的却是一致性的反对声。不仅如此,外部的压力也超出了王传福的想象。许多投资者感到莫名的愤怒并纷纷给王传福打电话质问。一家美国基金公司在电话中威胁王传福说,如果王传福坚持造汽车,他们将大量抛售比亚迪的股票,直至将其抛死。

公正地说,王传福的反对者不是没有理由。当时正是中国掀起民企进军汽车行业大潮的时候,而王传福从未涉足过汽车领域,自然是最不被看好的“赶潮者”之一。但是,王传福的选择也有自圆其说的依据。因为,在王传福看来,手机电池几乎做到了尽头,再想有所突破很难。更何况,即使比亚迪独揽全球手机电池生意,产值也不过几百亿元。当然,反对归反对。与王传福共事多年的同事非常了解老板的脾气——只要王传福认定的事,九头牛也别想拉回。也正是如此,在接到投资者一个又一个质问式电话后,王传福坚定地告诉对方:“我下半生就干汽车了!”

2003年1月23日收购陕西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可以看作是王传福进军汽车领域的标志性事件。这一天,比亚迪宣布投资2.7亿元收购秦川汽车77%的股份,不过,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却直接导致了香港市场上基金经理联手抛盘洗仓,2天内让比亚迪的股价暴跌了30%。

可是,倔强的王传福并没有被市场的恐吓所吓倒,他有着一套让市场折服自己的思想逻辑。在王传福看来,汽车只是一个小儿科,既然手机部件都难不倒比亚迪,汽车就更是小菜一碟了。王传福曾到日本的汽车模具厂参观,工人们趴在生产线上打磨模具的场景让他感到震撼:原来汽车模具中95%的工作要由人工来完成,同样是工程师来做,中国就有成本优势。王传福甚至认为,“一辆上百万的车其实就是一堆钢铁,成本是很小的一部分。因为汽车40%的工序还是靠人工完成,我们可以尽可能把汽车的工序分解到人工。”然而,汽车的游戏规则远不是王传福想象的那么简单。由于比亚迪早期的汽车外观造型丑陋无比,质量问题频出,车主不断投诉,经销商都纷纷拒绝销售比亚迪汽车。在王传福买下秦川汽车的第三年,比亚迪汽车亏损7171.3万元,其唯一品牌福莱尔销量同比急剧下滑53%。

庆幸地是,失败让王传福变得更加地理智与清醒。他开始策动技术人员在消费者比较注重的底盘及造型设计、车内空间和配置等方面的改进上下工夫,而且从减少尾气排量和降低降格上做文章。因此,当比亚迪F3首次投放市场时,其1.6升的排量、7.38万元到9.98万元的价格区间、中级轿车的配置一下引来了水般的市场眼球,并创造过全国产量增幅冠军、销量增幅冠军、国内单品中级家庭轿车销量冠军“三冠王”的好成绩。比亚迪汽车也在2006年迎来了转机,当年,比亚迪汽车业务销售一改连续3年亏损的局面,成功实现1.16亿元盈利。而在比亚迪相继推出的F3R、F6等车型之后,比亚迪在国内汽车市场已经稳稳站住了脚跟。

全新的业绩再一次证明了王传福6年前选择的正确:2009年前11个月,比亚迪的累计销量386142辆,较去年同期增长幅度达到137%,远高于中国汽车市场整体增幅。面对着这一令竞争对手畏惧的增势,人们似乎又听到了王传福在比亚迪F6下线时向世人夸下的海口:“比亚迪汽车要在2015年做到中国第一,2025年全球第一!

电动汽车之魂

从进入镍电池和锂电池制造领域,到推出传统技术为驱动力的F3、F6汽车系列,两大领域的成功让王传福萌生了电动汽车的念头。如果说5年前王传福宣布比亚迪要用“一次充电就可以跑350公里”的电动车取代深圳的几千辆燃油出租车最多只是一份蓝图的话,那么,在2009年北美国际汽车展会上比亚迪展出的双模电动车F3DM、F6DM以及纯电动车E6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比亚迪正在走向一个电动汽车的世界。

王传福为比亚迪的电动汽车世界描绘出了一幅动态图景:2004年,深圳市将有200辆比亚迪纯电动汽车F3DM投入出租运营,成为全国第一个电动车示范区;2006年,电动车F3DM正式开始商业运营;2008年,比亚迪双模电动(电动模式+混合动力模式)汽车F6DM实现量产;2009年,比亚迪推出纯电动车E6。

王传福也向消费者勾勒出了一个诱人的画面:F3DM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可行驶350公里,零售价在11-14万元。F6DM双模电动汽车充满电续驶里程可达430公里,最高时速可达160公里/每小时,市场售价在将12—15万元;E6纯电动汽车百公里耗电18度,10分钟可以充足全部电量的50%,最高车速可达160公里/每小时以上,定价在20万元人民币以内。

王传福认为,2020年将是电动汽车的天下,而且他相信电动汽车将对传统汽车产业带来颠覆性革命,就像“电子表对机械表的冲击”一样强烈。在王传福看来,世界进入电动车时代后,内燃机时代即将走向结束,所有内燃发动机汽车生产厂所运用的那些技术将被终结,如四轮驱动技术、变速箱技术、燃油喷射技术等将变得毫无用处,因为电动汽车并不需要这些东西。

王传福毫不掩饰比亚迪拥有制造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并且认为这种技术上的颠覆性变革将是比亚迪特别是缺乏传统汽车新技术的中国汽车产业的一个机会,一个引领世界汽车产业的机会。为了在这次新能源汽车大潮中走在前列,王传福不仅投入巨资研发生产电动汽车,而且亲自挂帅生产电动汽车。在E6纯电动车项目组中,王传福亲自担任项目总负责人,并从比亚迪的电池、电子部件事业部调集大批精兵强将,以实现两大产业群的核心技术无缝对接。目前,E6项目组每个月至少开两次会讨论各项进展,而且每次会议王传福都是提前到场,仔细聆听各方面意见,然后认真布置和安排工作。

意想不到的喜讯在王传福的奔波忙碌中降临。在不久前国务院工信部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中,F3DM作为唯一的轿车已经入选。更让王传福兴奋的是,全球“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控股公司于2008年9月高调宣布以每股港币8元的价格认购2.25亿股比亚迪公司10%的股份,交易总金额约为港币18亿元,成为巴菲特在华尔街金融风暴爆发之后在海外进行的首笔重大投资。受此影响,比亚迪股份的股价从每股8港元左右疯涨至最高时的每股80多港元。而拥有比亚迪27.83%股份的王传福的身价骤增至396亿元,不仅成功登上“2009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财富榜首位,而且问鼎“2009胡润百富榜”第一的宝座。

对于投资比亚迪,巴菲特的回答除了看中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车的发展前景之外,也十分看好王传福的智慧和胆量。作为巴菲特最密切的合作伙伴、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芒格曾给予王传福极高的评价,称其是一位兼有爱迪生解决科技问题的能力和GE杰克·韦尔奇能够完成所有需要工作的人物。而在2009年的北美车展上,巴菲特也特地赶来助兴,作为首次会晤“股神“的礼品,王传福赠送给了巴菲特“比亚迪F6DM双模电动汽车模型”,而巴菲特则回赠王传福钱包以增财气,同时,巴菲特还在车展上主动佩戴“BYD”LOGO,表示自己是BYD一分子。

得到各方力挺的王传福正欲驾驶着自己的电动汽车进入高速轨道。2009年夏,比亚迪在湖南长沙以收购的美的公司为平台,投入至少20亿元建设新能源电动大巴生产基地,而且预计该基地可实现年产40万辆的能力。2009年年底,比亚迪同广东省韶关市正式签署协议,在韶关建造中国最大的试验场和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据了解,比亚迪整个韶关汽车试验场和汽车底盘零配件生产基地项目总投入达15亿元,建设计划3年内完成。

在模仿中创新

自从成立的那一天起,比亚迪就以一个模仿者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如电池模仿三洋,手机零配件模仿富士康,汽车模仿丰田、通用等。为此,三洋、索尼、富士康以及美国的一些企业不断把比亚迪告上法庭,企图用专利大棒砸晕王传福,但都无功而返。2003年,比亚迪在东京让索尼败诉,索尼不服,再次向东京地方法院递交起诉状,指控比亚迪侵犯其两项锂电池专利,还是以失败收场。对于这些似乎意料之中的结果,王传福总是笑而作答:“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的确,王传福是一个模仿者,但更是一个学习型的超越者。在王传福看来,“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文献,30%来自样品,另外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也就5%左右。”因此,比亚迪“大量使用非专利的技术,把专利技术剔除掉,非专利技术的组合就是我们的创新。”王传福以汽车外观技术改造进行了形象地说明:“譬如说汽车的外观专利有5幅照片,前面、后面、侧面、正上方和斜上方,这5个里面都是相似的,你就可能是侵权的,但只要其中有一幅照片风格完全不一样,其余的完全一样也不侵权。”

王传福确实深谙专利技术的游戏规则,即大量采用非专利技术,并迅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他曾表示,通过拆解重金买来的世界最先进的汽车样车,加以测量、分解、检测,研究其结构,试验其性能,认真分析其零部件,没有专利的照着做,有专利的把它改一改。因此,在比亚迪内部,有一个多达上百人的知识产权部,它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对比亚迪的各个产品事业部进行监督,随时提出哪些技术是别人的专利,必须规避。这100多人中,有50多人专门面向汽车产品,他们甚至做好了打官司的准备,而且100%不会让对手赢。

其实,技术上的模仿和创新只能解决产品的问题,而商业价值的模式创新才是王传福的拿手绝活,即无论是在手机电池领域,还是在汽车生产流程,王传福都始终强调和注重实现产业链的垂直整合。王传福认为,在垂直整合战略中,最核心的是前端研发设计。“制造工艺弥补不了设计缺陷,实际上产品70%-80%来源于他的设计,20%-30%来源于他的制造。设计得好,70%-80%的品质就保证了。”王传福如此解释。正是如此,比亚迪目前的汽车电池研发团队从过去的十个人扩张到4000人,而且深圳研发中心将来会达到1万多人。

除了设计,垂直整合模式的另一关键是零部件模具的开发制造。因此,在收购秦川汽车之后的几个月里,王传福就和北京吉驰汽车模具公司签署了重组协议,随后成立了北京比亚迪模具有限公司。如今,不仅F3、F6的所有模具来自这家企业,克莱斯勒、通用、福特、丰田的相当一部分模具也从这里采购,并装船运往海外。无独有偶,2008年10月,比亚迪以近2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一家半导体制造企业——宁波中纬,这一举动被外界解读为比亚迪对整合电动车上游产业链、加速电动车商业化的尝试。

除了极其重视研发和制造环节的技术功夫修炼之外,王传福最近5年也在下游的安全性能领域投入了大笔资金,包括西安和深圳的整车检测生产线、上海的整车碰撞实验室、深圳的整车实验室以及试验跑道在内,比亚迪已率先完成了汽车生产质量检测体系的全国性布局。当然,站在巨人身上而又敢于摸高的王传福同时也实现了许多的“超越”。目前,比亚迪60%的电池生产设备都是自主开发。不仅是电池生产设备,手机部件甚至汽车的许多设备,都是自己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