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物配合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1

中药物配合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观察

王卫丽

王卫丽

郑州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03

摘要:目的:采用中药口服配合针刺治疗的方法,可以提高治疗假性球麻痹率,能够很快的改善症状。方法:对假性球麻痹患者,采用中药口服配合针刺治疗的方法,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效果。结果:中药口服配合针刺治疗的方法,对假性球麻痹患者临床有效,减少了并发症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假性球麻痹;中医;针刺;临床观察

神经系统病变,尤其是脑血管病变,常常引起假性球麻痹,那么什么是假性球麻痹?球麻痹由于病变的部位不同,可分为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两种类型。球麻痹即延髓麻痹,因为延髓又叫延髓球,所以,把延髓麻痹称为球麻痹,又叫真性球麻痹。延髓内的运动神经核团,或来自延髓的颅神经(包括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因病引起麻痹时,就会出现一组症状群。主要表现饮水进食呛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失音等。

1临床资料

依据诊断标准,凡是病变直接损害了延髓或相关的颅神经者,称为真性球麻痹。而病变在桥脑或桥脑以上部位,造成延脑内运动神经核失去上部之神经支配,而出现的延髓麻痹,称为假性球麻痹。由于双侧皮质脑于束损伤,出现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因咽反射存在,称假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返呛。患者由于吞咽困难,不但不能正常进食,饮水,还容易因为食物反流如气管。这种情况如不及时处理,一方面会使患者缺乏必要的营养支持,另一方面会因为进食时食物容易进入肺脏,诱发感染引起吸人性肺炎,这两方面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在临床治疗中,尤其是对于处于脑血管病急性期,并伴有假性球麻痹的患者的处理及其重要。西医多采用给予静脉点滴及鼻饲的方法,这种传统的治疗方法,缺乏直接针对假性球麻痹各个临床症状的令人满意治疗方法,而且普遍采用鼻饲的方法来维持患者的进食,对于患者来说不但是十分痛苦的,而且长期的鼻饲会造成吞咽肌的萎缩,可能出现真性球麻痹。对患者的预后不利。

2治疗方法

我们采用中药口服配合针刺治疗的方法,治疗假性球麻痹,能够很快的改善症状,缩短假性球麻痹患者依靠鼻饲进食的时间,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痛苦,取得满意的疗效。其疗效明显优于目前传统采用的静点方法。

祖国中医学认为:假性球麻痹各个临床症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痰瘀闭阻经络,导致机窍失灵,神机不能流贯的结果。明确指出痰、瘀血这两个病理因素已经成为新的致病因素,闭阻经络。这里的病位有三:一是经络,我们结合现代医学认为是脑血管;二是机窍,是咽部;三是神机,是神经系统。我们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临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假性球麻痹辨证施治,采用口服中药配合针刺的治疗方法。

我们采用中药方剂以《医学心悟》解语丹药加减组成有:天麻20g.全蝎10g,白附子10g,制南星10g,天竺黄10g,菖蒲20g,郁金20g,远志20g,茯苓20g,太子参20g,半夏15g,陈皮20g,川芎20g,丹参20g。针刺的穴位有:廉泉,合谷(双),天突,金津,玉液等。对于比较严重的假性球麻痹可以减轻症状,不但使患者尽可能早的摆脱依赖食道插管进食的状况,而且有助于言语功能尽快的恢复,降低致残率。对于病情比较轻的患者可以迅速改善吞咽及语言功能,达到临床治愈。

辅以早期康复锻炼,脑出血病人的康复活动从发病时开始进行,包括语言、肢体等。为了避免患者因肢体不活动而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若只保持上下肢的功能位并不能防止肌肉挛缩,还需早期进行被动的反复功能训练。病人不能说话或吐词不清,鼓励病人用手语或大声说话,随着病情的逐渐的好转。嘱患者主动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的频率、强度及各种功能的锻炼,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切忌急于求成,要因人而异。有重点的指导患者康复活动,也可配合各种物理疗法,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3结果

典型病例1

患者某男,72岁.跌倒后出项偏身感觉障碍,活动不利,言语不利,吞咽困难,饮水返呛。临床诊断为中风,中经络。西医临床诊断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伴有假性球麻痹。针对其球麻痹给予解语丹及针灸治疗,10天位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患者言语改善,吞咽、饮水基本正常。

典型病例2

患者某女,68岁.中风昏倒,苏醒后出现偏身感觉障碍,活动不利.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由于不能进食,最初给予鼻饲。同时给予中药解语丹及针灸治疗,10日后取下鼻饲管,治疗2个疗程后,仍有语言不利,吞咽基本正常。

4结论

我们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临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假性球麻痹辨证施治。采用口服中药配合针刺的治疗方法,实践证明口服中药配合针刺的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的确优于单独应用传统被动治疗方法,值得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Dartssw,eta1.Shoulder—handSyndromeinahemiplegicpopulation:Syearetrospectivestudy[J].ArchphsmedRehabil,1997;58:35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