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骶尾部藏毛窦诊断与外科手术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30例骶尾部藏毛窦诊断与外科手术治疗分析

晁忠刘利军

(克拉玛依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疆克拉玛834009)

【摘要】目的: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骶尾部藏毛窦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骶尾部藏毛窦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标本中30例均发现束状毛发。术后病理报告:皮下结缔组织慢性炎症,伴肉芽组织形成,2例出现皮瓣转折处轻度缺血坏死,换药后愈合,30例一期愈合,所有病例随访时间3~2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本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按不同类型,病变范围大小,选用不同手术方式。

【关键词】骶尾部藏毛窦;手术

【中图分类号】R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5-0110-02

藏毛窦(pilonidalsinus)是一种临床少见疾病,是指皮肤上含有毛发的窦道。发生在后部近骶尾骨处的藏毛窦称为骶尾部藏毛窦,主要临床表现为形成一种慢性窦道,常以骶尾部臀间裂软组织内多见。我院自2012年1月—2016年12月年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骶尾部藏毛窦患者30例,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减少术后复发。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2—2016年共手术治疗藏毛窦患者30例,病史3个月至5年,其中男性29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为25.1岁。28例维吾尔族,1例哈萨克族,1例汉族。30例患者体型均为肥胖多毛体质,27例有1个外口,3例有2个外口。8例误诊为肛瘘,12例误诊为肛周脓肿,首诊22例,复发8例,其中6例为外院手术,2例为我院手术。30例患者均有骶尾部反复肿痛、破溃、流脓病史,骶尾部正中或偏左偏右有皮下肿块或外口破溃,外口周围红肿,挤压外口周围时,外口有脓性分泌物溢出,常有瘢痕,有的可见毛发。探针检查发现窦道行向头颅侧,探针可探入3~5cm,挤压时可排出少量脓液,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均未见异常。20例骶尾部X拍片未见骨质破坏,12例骶尾部B超提示骶尾部囊实混合性包块,10例骶尾部窦道造影显示窦道未通向肛管内。30例患者术中均在窦道内发现数量不等的毛发。

1.2治疗方法

30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窦道切除敞开引流术15例,窦道切除一期缝合术10例,窦道切除联合菱形皮瓣转移术5例。

2.结果

术后标本中30例均发现束状毛发。术后病理报告:皮下结缔组织慢性炎症,伴肉芽组织形成,2例出现皮瓣转折处轻度缺血坏死,换药后愈合,30例一期愈合,所有病例随访时间3~24个月,均无复发.

3.讨论

藏毛窦(pilonidalsinus)是一种临床少见疾病,在欧美人中多见,在我国发病率较低,但随其在我国发病率的逐渐升高,临床患者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该病平均发病年龄21岁左右,17岁以下少见,19岁以后发病人数渐增,25岁时发病率最高,患者以男性为主,男女发病比例为3∶1[1],以毛发浓密及肥胖者为好发人群[2]。在新疆地区多见,因为本地区少数民族多数体毛浓密,说明该病的发病可能与性别及种族有关[3],我院30例患者中29例是少数民族。藏毛窦好发骶尾部,也有指间藏毛窦报道[4]。20岁左右的青年,特别是肥胖多毛的男青年,在骶尾部与肛门之间出现硬结或窦道口时应考虑本病。如发现有小窦道口并有毛发“钻出”时不难作出诊断。本病须与骶尾部皮肤凹入、骶前崎胎瘤破溃感染等相鉴别。尾部皮肤凹入出生就有,显然是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在尾骨近正中皮肤有浅窝,窝中心与其下组织紧密相连,很像是下面组织将上面皮肤牵拉而成。这种凹入即无窦道口,又无毛发“钻出”。骶前崎胎瘤破溃感染的窦道口较大,其中充满肉芽组织,窦道很深,走向不规则,X线检查可见骶骨前有占位性病变,有钙化阴影。目前国内外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方法较多,各有所长,保守疗法:酚溶液注射疗法、激光脱毛疗法、纤维蛋白胶粘堵术等,保守疗法虽具有易操作、患者痛苦小、短期疗效较好等优点,但长期疗效不确切,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大多数学者认为,藏毛窦一旦确诊多需外科手术治疗[6],且仅手术治疗才可完全治愈,因此,该病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藏毛窦手术方式较多,手术方法虽然治愈率较高,但也存在缺点,例如窦道切除敞开引流术普遍存在创伤大、痛苦大、疗程长、术后不适等问题。故不存在使用一种治疗方法来治疗所有类型的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的情况,这就需要临床医生在治疗前详细了解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并根据病变范围、特点及患者所处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来选择出最佳治疗方案。通过对我院30例骶尾部藏毛窦诊治的临床研究,窦道切除一期缝合患者恢复较快、痛苦较小,为理想的方式;急性脓肿期考虑窦道切除敞开引流术、窦道切除敞开引流术+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术(VSD)[7]、窦道切除敞开引流术联合邮票植皮术[8],但对于那些囊肿较大、窦道较长、创口张力较大及组织缺损较多者,窦道切除联合菱形皮瓣转移术则更为稳妥[9]。因此科学的术式选择及联合术式的应用,以达到手术的根治性与降低术后复发率。

目前,微创理念在骶尾部藏毛窦的治疗过程中被较多提及[10],术中应在尽量减少正常组织损伤的前提下完全切除病变组织,同时降低术后复发率、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及缩短疗程也已成为骶尾部藏毛窦治疗的发展趋势。正因为如此,故在其临床诊治方式的选择上应予以了解并熟练掌握,从而降低因误诊或治疗不当而对患者造成的损失。

总之,术前诊断明确,准确评估病情,合理选择术式,耐心细致的解释,消除患者顾虑;术中给予精准微创手术,减少手术创伤;术后给予合理治疗,优质护理,则可使骶尾部藏毛窦患者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陈华,许武芳,郑伟琴,等.11例骶尾部藏毛窦的诊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7):248-249.

[2]于锦利,段宏岩,王凯,等.两种转移皮瓣成形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J].新医学,2015,46(3):157-161.

[3]阿米娜·居拉提,王海燕.24例骶尾部藏毛窦的手术配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83-84.

[4]马菁晶,胡莹.指间藏毛窦1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3.46(9):683.

[5]周春华,朱玮.藏毛疾病诊治进展[J].浙江医,2015,37(9):797-803.

[6]王木勇,张森.藏毛窦的手术治疗新进展[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3,19(4):267-268.

[7]方征宇,周曙华,潘志芸,李乾元.负压封闭技术在藏毛窦开放性切口的应用体会[J].现代实用医学,2016,28(6):731-732.

[8]陈醉,谢伟,许艺娴,邱云桥.病灶切除敞开创面联合邮票植皮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疗效分析[J].腹部外科,2016,29(5):380-383.

[9]詹学斌,陈朝文,刘东生.藏毛窦切除术后切口开放、缝合或皮瓣转移的疗效回顾[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0,10(12):1127-1129.

[10]李春雨姜可伟.肛肠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