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休克患者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2

外科休克患者的护理体会

孙美华王海娜高立卉

孙美华王海娜高立卉(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264200)

【摘要】目的:浅谈外科休克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36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精心护理,34例患者已经完全恢复健康,2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外科休克患者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9-0248-0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外科休克患者36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18~54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4.6岁。

1.2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精心护理,34例患者已经痊愈出院,2例患者病情逐渐好转。

2.护理措施

2.1一般护理

2.1.1体位

可采取平卧位或头部和躯干部抬高20°~30°,下肢抬高10°~20°的休克体位。正确的休克体位可增加回心血量,防止脑水肿,且有利于呼吸通畅。两种体位可根据具体情况交替使用。由于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应尽量少搬动[1]。

2.1.2维持正常体温

根据不同情况实施保温或降温措施。休克患者由于组织灌注不良,可有体表温度偏低、畏寒症状。对此类患者,应给予适当的保温措施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流量,如调整室温在20℃左右,或给患者加盖被褥。但禁忌任何形式的体表加温,以免因增加局部氧耗加重组织缺氧。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高热,应采取积极的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并做好相应的护理[2]。

2.1.3呼吸道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或协助患者排出呼吸道分泌物。

(2)休克患者全身组织缺氧,故应常规吸氧提高动脉血中氧含量,一般给予6~8L/min的氧流量,情况好转后可间歇进行。

(3)若患者血压平稳,可采取半卧位,以利呼吸。此外,应指导患者作深呼吸,以增加肺泡通气量。

(4)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应做好相应的护理[3]。

2.1.4受伤与感染的预防

休克患者检查操作繁多,需严格加强无菌操作,尽可能杜绝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1.5加强基础护理

患者因自理能力低下,注意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

2.2休克的一般监测

2.2.1精神状态:可以反映脑组织血液灌注和全身循环状况。在休克代偿期,由于脑部血供尚可维持,患者表现为兴奋、烦躁,以后随脑缺血、缺氧的加重,逐渐进入淡漠、迟钝,甚至昏迷状态。反之,患者意识逐渐恢复正常,说明脑缺氧改善。

2.2.2皮肤温度、色泽:可以反映周围组织循环情况。当发现皮肤出现瘀点、瘀斑时,要警惕DIC的发生。

2.2.3血压:每15~30min测定一次。收缩压<12.0kPa(90mmHg),脉压<2.67kPa(20mmHg)是休克的表现;血压回升、脉压增大则是休克好转的征象。

2.2.4脉率:是休克的早期诊断指标,每15~30min测定一次。脉率增快多出现在血压下降之前,脉率/收缩压(mmHg)为休克指数,能帮助判定休克的有无及轻重。指数为0.5多,提示无休克;1.0~1.5提示休克;>2.0为严重休克。

2.2.5尿量:反映肾血液灌注及生命器官血液灌注的情况。尿量>30ml/h,表示休克纠正。若<25ml/h,要考察其他指标:比重增加,表明肾血管仍收缩或血容量不足;血压正常,比重低,可能有急性肾衰竭。此外,休克时应留置导尿管,以观察每小时尿量并定期测尿比重。

2.3补充血容量

输液扩容是抗休克的首要措施,特别对于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及时补充血容量,一般可较快恢复。

2.3.1按医嘱给予正确的输液量

血容量补足的依据是:

(1)动脉血压接近正常,脉压大于4.0kPa(30mmHg)。

(2)尿量大于30mL/h。

(3)中心静脉压正常。

(4)微循环好转,如唇色红、肢端温暖等。

2.3.2合理安排输液顺序

先快速输入晶体液,然后给予一定比例的胶体液,以维持渗透压。随着休克时间的延长,注意输给含相当能量的液体,以补充分解代谢增强所造成的能量消耗。

2.3.3随时调整输液速度

开始纠正休克时,补液速度要快(心源性休克除外),可两路静脉同时输入。一路可通过大静脉插管快速输液,并同时兼做中心静脉压的测定;另一路可从周围浅静脉输入必须控制滴速的药物,如血管活性药物。两路静脉须保持通畅。根据中心静脉压、血压、尿量等情况随时调整补液速度时,既要保证有效地抗休克,又要防止输液过多引起心功能不全和肺水肿。

2.3.4注意事项

老年人和幼儿因其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输液要谨慎对待。

2.4心理护理

通过心理护理,提高患者心理上对各种不良刺激的适应性。当患者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时,应主动关心,加强巡视;对家属、患者做好病情介绍和有关解释工作。

3.讨论

休克(shock)是由多种病因引起,最终以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征。所谓有效循环血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影响有效循环血量的因素有血容量、心搏出量和周围血管张力(周围血管容量)三个因素。当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超出人体代偿能力时,即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下降,造成休克发生。休克是机体在各种严重事件打击下产生的一个连续的病理损害过程,临床上若不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发展成严重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或衰竭(MOF),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谭伟丽;刘延锦;屈清荣;外科休克的护理要点[J];中国乡村医药;2001年07期

[2]陈慧梅;连铭锋;抢救82例休克患者的护理体会[A];华东地区第二次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3年

[3]张玉兰;李红梅;寿智力;刘汉佳;刘旭;创伤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J];吉林医学;2011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