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应用时机对流行性角结膜炎治疗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糖皮质激素应用时机对流行性角结膜炎治疗的影响

房传凯1沈明海1赫迪2

(1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浙江嘉兴314500)(2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耳鼻喉科浙江嘉兴314500)

【摘要】目的:调查急性流行性角结膜炎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的时机,并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访观察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流行性角结膜炎患者260例,并观察在发病后的不同时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对其治疗及预后的影响。按照糖皮质激素应用时机随机分为2组。随访时间为接受治疗(均从就诊第1d开始)后3d、7d、14d、1mo、3mo。每次访视均详细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结膜充血情况、最佳矫正视力、角膜荧光染色、眼压等情况及主观症状评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BCVA、IOP、流行性角结膜炎上皮下浸润(CSIS)、角膜荧光染色治疗后的情况都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并且A组见效果好于B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视物模糊、眼痛、眼分泌物及流泪项目积分差值的均值对照比较,且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而在异物感、畏光、痒感及眼红方面,两组间有明显差异性,A组明显优于B组(均P<0.05)。随访期间有11例发生不超过25mmHg的眼压升高外,其余各组采用的治疗方法均未出现高眼压者,并且均在停用激素治疗后恢复,随访期间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急性流行性角结膜炎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症状,且对病灶可以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流行性角结膜炎;糖皮质激素;流行性角结膜炎上皮下浸润;局部应用

【中图分类号】R7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7-0125-02

引言

流行性角结膜炎(EKC)最常见是由腺病毒感染引起,常常导致区域性的大流行[1,2]。流行性角结膜炎在其潜伏期后,病程通常需要2~14d。主要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常合并有角膜病变,急性发病,潜伏期5~7d。在感染后1~3w,大约有80%的患者会发生角膜炎[3]。本研究以流行性角结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糖皮质激素局部使用的时机分组治疗,并进行密切随访观察,先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

选择在我院门诊诊断流行性角结膜炎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能定期随访并愿意加入本研究的患者,患有继发于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眼表疾病患者均被排除在本观察之外,如:干眼,其他类型的结膜炎、角膜炎及其他眼表异常者等。

1.2流行性角结膜炎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结合结膜细胞学检查作出临床诊断。临床症状潜伏期短,起病急剧,自觉症状明显,双眼先后或同时患病;有剧烈的异物感、眼红、眼刺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早期分泌物呈水性,重者呈淡红色,继而为黏液性。

结膜细胞学检查方法:去结膜囊分泌物后进行涂片并革兰氏染色。结膜细胞学检查见单个核细胞反应为主则考虑病毒感染。

1.3患者自觉症状评价

对患者主观症状进行分级,包括:异物感、畏光、痒感、眼痛、眼红、眼部沉重感、视物模糊、眼疲劳感、眼不适感、眼分泌物、流泪(表1),并对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

1.4角膜荧光素染色分级

荧光素染色分级:将角膜分成4个象限,每个象限0~3分,无染色为0分,1~30个点状着染为1分,>30个点状着色但染色未融合为2分,3分为出现角膜点状着色融合、丝状物及溃疡等。

1.5治疗方案选择

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进行治疗:A组,常规更昔洛韦凝胶(5g/7.5mg,湖北科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日四次,发病后3d时使用0.1%氟美瞳滴眼液(参天制药(中国)有限公司),每日四次;B组,常规更昔洛韦凝胶,每日四次,发病后7d时使用0.1%氟美瞳滴眼液,每日四次。全部治疗组激素局部使用不超过2w。

1.6随访观察

随访时间为接受治疗(均从就诊第一天开始)后3d、7d、14d、1mo、3mo。每次访视均详细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浸润情况、角膜荧光染色、结膜充血情况及对主观症状评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7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方差分析检验方法及t检验对A组和B组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在随访的260例患者中,男性123例,女性137例;平均年龄26.3±8.9岁。初次就诊时眼部症状的分布情况:异物感183例(70.4%),畏光流泪165例(63.5%),烧灼感患者106例(40.8%),视物模糊87例(33.1%),瘙痒42例(16.2%)等。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情况都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并且A组见效果好于B组(表2)。

3.讨论

流行性角结膜炎出现眼部干涩是主要的症状,其次为眼异物感、烧灼感等症状。流行性角结膜炎的自然病程一般为2~14d,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案能显著缩短其病程,因此,减轻患者的主观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病程是患者寻求治疗的重要目的之一。

本研究发现,于发病3d后使用0.1%氟美瞳滴眼液治疗的患者(即A组)其主观症状要明显轻于B组其评分之间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随访3mo后各组均未见有新发的角膜浸润病例。随访期间有11例发生不超过25mmHg的眼压升高外,其余各组采用的治疗方法均未出现高眼压者,并且均在停用激素治疗后恢复,随访期间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其导致远期干眼的发病情况也得到相应的改善,但本研究未对早期应用激素是否能够减轻流行性角结膜炎治疗后的干眼症状进行探讨,相关结果的得出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万智.糖皮质激素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的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4;(3):145-146.

[2]李富华.糖皮质激素在流行性角结膜治疗中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1;29(4):322-323.

[3]罗洪荣.糖皮质激素在流行性角结膜炎治疗中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