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表皮样囊肿30例治疗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1

颅骨表皮样囊肿30例治疗体会

刘万贵

辽宁省凌源市中医院122500

摘要:目的:分析颅骨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提高颅骨表皮样囊肿的治愈率。方法:回顾我院1996年8月—2011年5月收治颅骨表皮样囊肿的30例患者,对其治愈情况、术后并发症、复发率进行分析。结果:30例均经手术全部治愈,治愈率达100%,术后并发症少。结论:对颅骨表皮样囊肿进行手术治疗,临床疗效好,治愈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颅骨表皮样囊肿;治疗

表皮样囊肿是良性、先天性的肿瘤,由于神经管闭合期间外胚层细胞移行异常所致,多见于青壮年,此病病症发展缓慢,病程较长,但极少出现恶性病变。临床症状表现为缓慢生长的头皮肿物,一些患者也会伴有发作性头痛、听力减退、意识不清、癫痫等症状。表皮囊肿大约占颅内肿瘤的0.8%左右,其位置在颅骨板障内部,大多是由先天性或继发性的因素导致上皮组织置入骨内,并不断角化,进而形成囊肿性病变。该病若治疗不当,可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无菌性脑膜炎、脑室炎,甚至恶性变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表皮囊肿一般可通过CT、MRI等影像学方法进行诊断,其影像学上表现为病变区域颅骨膨胀性骨质破坏,其边界比较清晰。该病一般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为了提高表皮样囊肿的治愈率,对我院自1996年8月—2011年5月共收治颅骨表皮样囊肿30例患者进行分析,其具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20—50岁。所以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0例均为病人在无意中发现的无痛性肿物,且逐渐增大。其中24例病变位于枕部,6例位于额顶部。18例颅骨全层破坏,12例颅骨内板完整。CT扫描示颅骨病变外呈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内为低密度,CT增强扫描无强化。术前诊断:颅骨表皮样囊肿。

1.2诊断方法

颅骨表皮样囊肿的常规影像学诊断方法即CT、MRI诊断,病变区颅骨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颅骨表皮样囊肿CT多呈低密度改变,CT值通常在0-15HU,但密度一般不均匀,与囊内成分有关。当肿瘤合并有出血、感染时,可表现为高密度。MRI在T1加权上表现为略高于脑脊液的低信号影,T2加权上为略低于脑脊液的高信号。注射增强剂后囊肿无强化。为其特征形状为偏平型和团块型。

1.3治疗方法

30例均经手术治疗,在全麻下切除肿物。术中见囊性肿物上部居头皮下,下部有的达硬脑膜,有的达颅骨内板,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完整切除肿物,咬除被肿物破坏的颅骨,囊内物为干酪样、豆渣样、珍珠样。颅骨内板存在的,以碘酒烧灼后,再以酒精脱碘,手术切口一期愈合。

1.4观察指标

术后对患者随访三个月,观察患者手术治愈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

1.5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

2、治疗结果

30例均经手术治愈,手术并发症少,1例产生无菌性脑膜炎并发症,占3.33%;脑室炎1例,占3.33%。对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使用大量激素和抗生素,腰穿置管行脑脊液持续引流,两周后恢复正常。2例复发,复发率为6.67%。

3、讨论

1807年Pinson首次描述表皮样囊肿起源于异位表皮细胞。1928年Crichiet定名为表皮样瘤,亦称表皮样囊肿、胆脂瘤或珍珠瘤[1]。该病男女均可发生,发病机会均等。其囊内容物往往呈发光的叶状或片状排列的物质颇似洋葱样,故Dandy称之为人体内最美的肿瘤[1]。但囊内容物也有呈豆渣样或干酪样者。表皮样囊肿可发生在任何年龄。1936年Mahoney分析142例,年龄分布甚广,从新生儿直至80岁的老人,其中以20—50岁为最常见[1]。囊肿恶性变的发生率很低,但曾有少数报道。

表皮样囊在颅内相对较为常见,但颅骨表皮样囊肿,1956年Haig收集文献报告100例[2]。从1996年8月—2011年5月共收治30例,可谓意外的巧遇,表皮样囊肿位于颅骨板障内时,使内外板逐渐分开、变薄、破坏致圆形骨质缺损,边缘锐利而光滑,周围有环形骨质增生硬化带。该病不易全部切除,常反复再发。故有人强调,在病变周围史前除部分骨板或在肿瘤四周钻孔锯开颅骨,沿硬脑膜剥离肿瘤,连同骨瓣一并切除[2]。我们病例较少,临床经验欠缺,不敢妄谈结论。但实践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囊壁的完整切除,以防肿瘤复发,如能做到此举,并非一定要切出部分颅骨。本文30例均照此处理,术后随访3—5年未见复发。颅骨表皮样囊肿最重要的特征性表现为病史长与无痛性皮下肿物[3]。遇此情况要细致检查,明确诊断,正确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忠诚,表皮样囊肿,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34。

[2]王新生,王集生,信凯,等,颅骨板障内上皮样囊肿及皮样囊肿19例临床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3:164。

[3]薛庆澄,颅骨病变,神经外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71-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