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癌症患者益处发现的概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3

关于癌症患者益处发现的概念分析

米沙张椿崔文香

延边大学护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摘要:目的分析癌症患者益处发现的研究文献,明确益处发现概念的发展、属性、先决条件、结局及评价指标。方法在Pub-med、ScienceDirect和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上检索相关研究文献,运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方法对益处发现这一概念进行分析。结果癌症患者益处发现的塑造过程包括3个定义性特征:认知重建、人际关系的改善、价值观的转变。结论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医疗工作者明确癌症患者益处发现的概念本质,加深认识和理解,从而为相关研究和临床干预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癌症患者;益处发现;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方法

20世纪90年代,学者Taylor等人正式提出益处发现的理论,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性研究。目前,西方国家对益处发现的研究以女性慢性病患者为主,如癌症患者,研究方法以质性研究居多。Rodgers概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概念分析工具,在护理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相比之下,国内仅有学者康晓凤和赵娜等人应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方法对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及内在力量进行了分析与报道[1-2]。鉴于此,本文运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方法对癌症患者益处发现这一概念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介绍此方法,旨在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

以“癌症”(Cancer)和“益处发现”(BenefitFinding)为关键词在Pub-med、ScienceDirect和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进行检索。

1.2文献纳入

(1)文献纳入标准:以益处发现为研究内容,涉及到益处发现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先决条件、结局指标和测评工具;研究对象为癌症患者。(2)根据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原则确定纳入研究的文献数量,即纳入研究的文献是总文献的20%的标准。检索时段从数据库建立至2016年9月30日止。本研究在Pub-med上检索到162条记录,ScienceDirect上检索到149条记录;在知网数据库检索7条记录,在万方数据库检索到1条记录,去重后按照纳入标准最终将中英文文献共22篇作为本文的基础研究资料。

1.3文献分析

用Rodgers概念分析框架对文献进行分析[3]。从益处发现概念的演变、定义性特征、条件与影响因素、结果与意义、同义词与近义词、表现与测评指标等方面,对目前癌症患者益处发现的认识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该概念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结果与分析

2.1癌症患者益处发现概念的提出

益处发现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3个领域,即描述性研究、评价工具的研发与修订和干预性研究。在描述性研究方面,“益处发现”最初由Taylor-SE在1983年提出,是指个体积极应对外界不良环境所采取的认知适应的一种方式,是指个体从癌症或创伤等负性生活事件中发现益处的过程[4]。而后,各国学者的研究实践不断延伸了益处发现的内涵及适用领域,研究对象既包括患者本人也包括患者家属,疾病内容涉及到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肺癌等,其中研究主要集中在乳腺癌的相关研究中[5]。益处发现量表(BenefitFindingScale,BFS)最早由美国迈阿密大学的Antoni等人于2001年编制的,用于评估乳腺癌患者在获知诊断和治疗之后的益处发现状况[6],从而推动了益处发现研究由描述阶段向评估工具研发阶段的发展;在干预性研究方面,认知行为压力管理、正念减压疗法、正念认知疗法、情感宣泄和结伴应对模型是国外对益处发现研究常用的干预模式[7]。

目前国内对于益处发现的报道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较多的集中在益处发现的理论性研究,可供选择的研究工具也较少。张明、梅雅琪等人[8-9]阐述了关于益处发现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学者王瑜萍[10]对量表进行汉化,形成20个条目的单维度量表,测量确诊4个月及以上的乳腺癌患者的获益感水平,学者胡晔[11]对益处发现量表进行了本土化研究,形成19个条目的单维度量表,针对293例乳腺癌患者进行评估且信效度较高,适用于我国乳腺癌患者益处发现测量的指标;在干预性研究方面,目前在我国逐渐兴起了正念减压法、八周正念团体疗法等压力管理方法,如钱会娟的合理利用社会支持、谢珍的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及周春兰的引导合理的应对策略等[12-14],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把这些方法系统、全面的进行归纳管理。仅有黄希庭等人[15]将益处发现的相关理论应用到教育心理学方面。

2.2癌症患者益处发现的定义性特征

有研究发现,癌症中有53%~95%的患者都存在一定意义上的积极心理改变[16]。2011年有学者在研究中进一步指出,经历了癌症等负性事件的患者后续生活有多种益处发现,包括正确的自我评价、家庭关系改变、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改变、相关知识增加等[17-19]。本文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益处发现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将从以下3个方面阐述益处发现的定义性特征。(1)认知重建:认知重建[20]是一个积极重新评价自我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促进或提高患者的情绪并使其产生积极的行为。因此,临床实践过程中,如何帮助患者尽早地完成自我的认知重建是重中之重,直接影响到患者疾病痛苦忍受的水平和对生命价值观的再认识及肯定,是益处发现的表现特征之一。(2)人际关系的改善:癌症患者要成功地完成自我评价的转变离不开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帮助。这些帮助可以是亲情寄托、专业知识与康复训练的指导等;主动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是帮助自身走出疾病阴霾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从而有力地促进患者积极的接受治疗、康复及患病现状[21]。(3)价值观的转变:主要表现在生活优先权的变化上,如花更多时间促进家庭关系融洽、将重心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不是拼命的赚钱等[20]。在经过癌症的创伤后,患者通过重新自我评价,在多方支持前提下产生更强烈的情绪表达意愿,最终促进其价值观的转变,从而获得健康、乐观新生的结局。

2.3癌症患者益处发现的先决条件和影响因素

先决条件是指概念产生之前,首先存在的事件或出现的情况[22]。国内外文献中介绍,首先是患病这一恶性刺激的存在,其次是自身内外环境的改变。如研究报告中指出,癌症患者的益处发现受到其年龄、文化水平、疾病分期及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从现有的文献中发现,疾病应激事件、痛苦经历、建立联系的过程、参与程度及个体性格特征可以看作是触发益处发现的先决条件[2]。

2.4癌症患者益处发现的结果和意义

结果指概念产生之后所导致的事件或情况[22]。多数文献指出再住院率(病死率)、医疗费用、生活质量是癌症患者结果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反应出患者增强了对疾病痛苦耐受性,合理引导自身的负性情绪,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积极情感和收获上,从而促进其对创伤事件的适应[23]。

2.5癌症患者益处发现的同义词和近义词

同义词指表达相同定义特征的一组词语,而近义词指与所研究概念有一定关系的概念,但不包含所有定义属性[22]。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学概念中的坚强、韧性、创伤性成长都与益处发现的概念有所关联。如“韧性”[24]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及其他生活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又称为心理弹性、复原力、回复力等;美国行为科学者认为,“坚强”[2]属于个体抵抗压力的资源,是一种保护个体免于应激损害的人格特质,包括承担、控制和挑战三方面的属性特征;美国学者把“创伤后成长”定义为在与生活中遇到的挑战进行抗争时产生的积极心理改变,它强调了事件具有危机性和挑战性,将成长作为过程或结果,反映了成长与心理痛苦并存的事实[25]。由此可见,益处发现与上述概念虽有重叠,却不尽相同。学者胡晔[4]指出,“益处发现”是指个体积极应对外界不良环境所采取的认知适应的一种方式,是指个体从创伤或不幸等负性生活事件中发现益处的过程,包括个人、社会、心理以及精神方面,表现为一种认知及行为上的积极应对。

2.6癌症患者益处发现的评价指标

最初对益处发现的评价是由Antoni等编制的针对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益处发现评定量表,该量表有17个条目,被证实有较好的信度;随后Tomich等人对该量表进行了调整,形成单维度20个条目,主要测量诊断后4个月及以上的乳腺癌患者的益处发现水平;2007年Phipps等人编制了儿童益处发现评定量表,主要用于针对儿童癌症幸存者益处发现水平的测量,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9]。目前益处发现量表的开发研究仅仅局限于国外,今后有必要针对我国本土文化开展量表的研发工作,从而为国内临床医护工作者提供更有力的评价工具。

3小结

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在Walker与Avant经典概念分析法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检索提高选定分析文献的代表性,分析随时间推移特定概念的发展变化[22],同时,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方法还可以激发研究者兴趣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从而有助于学科的发展。本文选用此方法对癌症患者益处发现理论进行系统分析,旨在通过对概念的全面分析,有助于护士帮助癌症患者激发自身内在资源,体现整体护理的优势;其次,通过本文运用的概念分析方法,推动国内护理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晓凤,吕蓉,张健等.应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界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8):677-679.

[2]赵娜,贾琳,张梦玉等.关于慢性病患者内在力量的概念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6):46-48.

[3]TofthagenR,FagerstromLM.Rodgersevolutionaryconceptanalysisavalidmethodfordevelopingknowledgeinnursingscience[J].ScandJCaringSci,2010,24(Suppll、1):21—31.

[4]胡晔.益处发现评定量表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本土化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

[5]ManneS,OstroffJ,WinkelG,etal.Posttraumaticgrowthafterbreastcancer:Patient,partnerandcoupleperspectives[J].Psychosomaticmedicine,2004,66(3):442-454.

[6]王瑜萍.女性乳腺癌患者益处发现的发展轨迹与功能[D].中南大学,2014.

[7]刘谆谆,张兰凤,杨晓峰等.国外癌症患者疾病获益感的研究现状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4,35(22):71-74.

[8]张明,高伟,孙媛媛等.癌症病人益处发现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4,(14):1671-1673.

[9]梅雅琪,李惠萍,杨娅娟等.癌症患者益处发现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4,(22):2657-2659.

[10]胡晔,黄娟,张婷等.乳腺癌患者益处发现评定量表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3):27-29.

[11]钱会娟,许燕玲,袁长蓉等.意外创伤骨折病人社会支持、创伤后情绪痛苦和创伤后成长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32):3604-3607.

[12]谢珍,李瑞英,向承红等.术前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减轻全身麻醉病人苏醒期躁动程度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10):859-862.

[13]周春兰,仝慧茹,李文姬等.乳腺癌病人社会支持与医学应对方式的相关性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1):21-24.

[14]黄希庭.压力、应对与幸福进取者[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3):1-6.[15]王艳波.意外创伤者的创伤后成长及其干预模式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

[15]王艳波.意外创伤者的创伤后成长及其干预模式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

[16]StantonAL,BowerJE,LowCA.HandbookofPosttraumaticGrowth:ResearchandPractice[M].NewJersey: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2006.

[17]HeroldJ,ThambyrajahC,AltmanK,etal."Cancerdoesn'tmeancurtains":Benefitfind-inginpatientswithheadandneckcancerinremission[J].JPsychosocOncol,2010,28(6):666-682.

[18]KahanaB,KahanaE,DeimlingG,etal.Determinantsofalteredlifeperspectivesamongolder-adultlong-termcancersurvivors[J].CancerNurse,2011,34(3):209-218.

[19]AndoM,MoritaT,HiraiK,etal.DevelopmentofaJapaneseBenefitFindingScale(JBFS)forpatientswithcancer[J].AmJHospPalliatCare,2011,28(3):171-175.

[20]魏林波,卢惠娟,胡雁等.癌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的概念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5,(14):50-54.

[21]JioudiS,LasakidouA,TsironiM.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forbetterpatientself—managementandself-effeacy[J].IntJElectronHealth,2010,5(4):327-339.

[22]RodgersBL,KnaflKA.Conceptdevelopmentinnursing:foundationstechniquesandapplications[M].Philadephia:Saunders,2000,10.

[23]崔文香,姜哲,赵红姬等.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5):403-406.

[24]王瑜萍,李玲艳,杨玉玲,蔡琳,陈干农,唐立利,朱熊兆.益处发现量表中文版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03:410-413.

[25]TedeschiRG,CalhounLG.PosttraumaticGrowth:ConceptualFoundationsandEmpiricalEvidence[J].PsychologicalInquiry,2004(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