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论如何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罗骄阳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西北地质队四川省绵阳市621000

摘要:地质灾害的成因主要包括有地质活动的因素、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因此要想全方位的分析地质灾害的特征以及危害等,需要从综合性的角度对地质灾害进行审视和考虑。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灾害;防治

0引言

随着工程建设的大范围开展,地质结构的整体性被进一步的破坏,岩土结构的稳定性有了显著的下降,所以目前的地质灾害发生率在增加,影响范围在显著的扩大。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环境破坏现象,一旦发生,建筑物、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都会遭到严重破坏。因而,为了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做好现阶段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降低环境恶化现象,避免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人们带来较大的损失。

1地质灾害的类型分析

1.1滑坡

滑坡灾害是在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在多雨季节,风化作用更加明显,特殊地区的较为松散的地质结构,容易受外界影响,进而引发滑坡事故。此外,在开采过程中选择开采面不合理,造成坡体和坡脚的位置规划不科学,会进一步导致滑坡。滑坡可以通过科学的施工计划,选择合适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展开工作等进行预防。

1.2泥石流

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当采矿区或者施工区周边的地质环境恶劣就有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在施工过程中,泥、土浆的流失,也是导致发生泥石流的原因之一。泥石流的发生具不可控性,只能通过第一时间开展救援和抢险工作,来降低泥石流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身危害。泥石流一旦发生,就会对周围的房屋造成影响,进而堵塞河道,严重情况下,会破坏环山道路、铁路等国家公共道路设施,危害周边居民的生命安全。且因为泥石流难以控制、势头较猛,在泥石流的流动过程中,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因此在矿山的地质灾害中,泥石流是一种要受国家地质部门重视的重点预防的地质灾害。

1.3崩塌

崩塌是由于岩块、土地的自身重力作用,导致陡峭山坡上的岩层土块突发倾落运动,一般会发生于坡度在60°~70°左右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作崩塌体,以岩土为主要崩塌物质的崩塌称作土崩,发生在山区的大规模岩石崩塌,则称为山崩。

1.4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是指由于岩土开发不合理,长期开发就会出现地面坍塌、地面裂缝以及地面沉降等地形发生变化情况。目前我们国家很多的地区出现了这种地质灾害。地面变形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过度开发地下资源,过度开发地下水和地表岩溶活动等引起的。因此,在进行岩土工程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要先调查周边的情况,防止出现地面变形。

2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分析

2.1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区域

就我国发展的现状,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尽可能降低地质灾害引发的经济损失,可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区域,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区。并安排专业的调查小组研究调查地质灾害频发区域的气候特征与地形地貌,尽可能地准确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与此同时,还可根据地质灾害的特点划分等级。经过一段时间调查研究后,地质灾害专业调查小组就可对地质灾害高发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频率与特点进行研究分析,选择性的采取措施防范地质灾害,从而为地质灾害工作的展开提供有效根据。

2.2进行岩体完整性修复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预防措施中,另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在工程施工区域当中进行积极的开展岩体修复工作。从目前的调查分析来看,无论是地震还是滑坡,受灾较为严重的往往是岩体结构较为松散的区域,所以利用工程措施进行岩体的完整性修复,可以将地质灾害的影响进行降低。另外,在一些滑坡的多发区域,利用工程措施对岩体进行受力分布的平衡性处理,这样,其滑坡的可能性会显著的减小。简言之,利用工程措施进行施工区域的修复和处理,地质灾害的发生率会显著的降低。

2.3建设地质灾害警报装置

地质灾害防治过程应该重视有效预警,做好预警的关键在于如何设置报警装置,通过高效率的设置,可以提高预测效率,同时能积极收集一系列相关信息,以此提高管理有效性,报警装置的设置过程,必须利用先进设备,积极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设置过程要严格以区域性的灾害级别为参考,明确利用何种设备,以此更好的定位灾害发生位置,同时也能够提高对于相关灾害数据的采集效率,在建设过程中,还应该结合相关部门,积极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信息公布,提高对于灾害的预警预测信息的传输效率,在进行积极有效信息上报后,提高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对于灾害的有效预防与科学控制。

2.4建立紧急处理机制

首先,做好灾害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在面对灾害的时候,需要积极的启动应急预案,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展开应急救灾,灾害影响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控制。面对地质灾害,各级政府需要做好详细的讨论,从而制定出具有完善性的应急预案,此预案的制定目的是以防万一,所以相关的部门和人员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应急预案是应对灾害发生后紧急启动的处理措施和方案,此方案对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不具备预防性,但是在控制灾害影响方面却有着突出的效果,所以说此措施也需要纳入到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措施当中。其次,建立灾害紧急处理系统,对于灾害严重的区域,在居民服务方面可选择先进技术,与当前人力、财力与资源进行结合,建立灾害响应机制,并不断的完善。一般情况下,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有应急处理技术、网络信息平台与应急设备等。地质灾害发生后,能够应急反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相关部门到达灾区,迅速展开救灾工作,保障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效降低地质灾害产生的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2.5扩大宣传强化灾后自救

扩大宣传,强化灾后的自救是控制地质灾害影响,减少人员损失和伤亡的重要内容。目前的我国人民,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以及灾后自救的认识极为浅薄,这种认识上的缺漏导致了灾后人员行为上的错误,由此引发了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要实现地质灾害的预防,进行宣传的扩大和灾后自救的强调十分的必要。就宣传扩大而言,一方面是利用多样化的渠道进行相关内容的传播,比如微博、微信、电视、广播、网络等,利用这些渠道进行地质灾害知识的介绍,人们对于地质灾害的了解会有进一步的加深。另一方面,在宣传中,对内容进行梳理,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这样,群众对于内容的接受度便会提升。简言之,扩大宣传,强化自救,实现全民抗灾和救灾,地质灾害的控制效果会显著提升。

2.6完善灾害搬迁避让机制

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发出预警信号,相关部门就灾害波及范围、危险性等因素进行分析。如地质灾害的范围较广泛,等级较高,就需要立即采取搬迁措施。同时有关部门配合合理安排灾区居民,促使居民有组织搬离地质灾害危险区域,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地质灾害产生后,可依据灾害发生的实际特点,展开灾后重建工作,将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对于居民的居住房屋,重视质量建设,促使灾后重建工作能够获得理想效果。

3结束语

就我国目前形势而言,地质灾害增大于减,防治工作日益严峻,地质灾害防治逐渐成为社会与科学上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的危害,积极分析地质灾害现状、发现规律,建立有效的防治机制防治地质灾害。此外,在防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地质环境的利用,选择有效的措施,推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鑫,叶敏.地质灾害防治中地质环境的利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14(6).

[2]郑文菁.浅析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技术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