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式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重症上睑下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1

改良式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重症上睑下垂

葛志红张丽萍王小新

葛志红张丽萍王小新(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河南漯河462000)

【中图分类号】R77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8-0176-01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提上睑肌缩短治疗重症上睑下垂。方法37例43眼均为先天性重症上睑下垂,行改良式提上睑肌缩短术,术后随访2月-2年3个月,平均13个月。结果43眼均上睑闭合自如,上睑缘可达正常位置,术后可获双重睑。结论改良式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重症上睑下垂疗效良好。

【关键词】提上睑肌治疗上睑下垂

先天性上睑下垂是常见的眼睑疾病,轻者影响外观,重者则因下垂的上睑遮挡瞳孔,严重影响儿童视觉发育。因此为避免形成形觉剥夺性弱视,对中重度上睑下垂患者应尽早手术。传统的治疗方法有缝线悬吊术、阔筋膜悬吊术和额肌瓣悬吊术等,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外观不自然,且易发生眼睑内翻、倒睫、眼睑闭合不全等并发症。目前理想的手术方法首选提上睑肌缩短术。我院自2009年至今采用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37例(43眼),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7例43眼均为先天性重症上睑下垂。男27例、女16例,单眼38例、双眼5例,最大35岁、最小4岁,上睑提睑肌力〈4mm上睑遮盖上方角膜〉6mm,排除有眼外肌运动障碍及无Bell氏现象者。

1.2手术方法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距睑缘6~7m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眼轮匝肌,在眼轮匝肌下充分暴露睑板及提上睑肌,伸进肌肉夹,夹住全层提上睑肌,沿上睑板上缘剪断提上睑肌,尽量将肌肉向下牵引,可分离出富有弹性的提上睑肌20—30mm[1]。在要切除的提上睑肌上方2—3㎜处的内、中、外侧作三对褥式缝线。调整缝线在睑板上的位置至睑裂及上睑缘至满意(上睑缘在角膜上缘、睫毛略上翘、闭眼时有少量或无角膜暴露、弧度自然,不能形成“三角眼”等睑畸形为标准),切除多余肌肉(20-30㎜)。三对褥式逢线在睑板上深达睑板1/2厚度以上,不穿透睑板。先缝合内、中、外三对挂睑板皮肤逢线,形成双重睑,其余对合皮肤创口缝合。术后加压包盖术眼,隔天换药,5-7天拆除皮肤逢线。

1.3疗效标准治愈:正常平视时,上睑缘位于角膜上缘下1-2㎜或单眼患者与对侧眼基本对称,上睑缘弧度及形成的重睑自然美观,睫毛方向佳,眼睑闭合不全≦2㎜,闭合时下方角膜无暴露。欠矫:上睑缘遮盖角膜上缘﹥2㎜,或单眼患者上睑缘低于对侧眼上睑缘1㎜以上。过矫:上睑缘位于角膜上缘或以上,睑裂闭合不全3㎜以上,闭合时下方角膜有暴露。

2结果

术后随访2月-2年3个月,43眼均上睑闭合自如,上睑缘可达正常位置,术后可获双重睑。术后一月内眼睑轻度闭合不全,闭眼时最大睑裂<3mm。不暴露角膜或有少许角膜暴露,但通过短时间内恢复逐渐转好,术后未见暴露性角膜炎的发生。

3讨论

矫正上睑下垂手术繁多,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1)部分切除和前徙提上睑肌。(2)利用额肌。(3)利用上直肌[2]。利用上直肌矫正上睑下垂,只适用于轻度患者,且由于效果不确切,术后并发症多,目前已很少采用[3]。对于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传统习惯一般采用额肌悬吊术,该术式简便易行,对改善睑裂大小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但由于上睑开启呈直线运动方向(额肌只能垂直上提上睑)和局部组织解剖关系的改变,往往造成眼窝变浅,重睑弧度较僵硬,难以达到较好的美学效果,且易产生眼睑内、外翻,倒睫,睑球分离,角膜炎等并发症,远期随访睑裂变小,手术效果回退较大,上睑迟滞现象明显,睁眼须抬眉、“兔眼”,眼睑闭合不全较严重,因此传统的额肌悬吊术已渐趋淘汰[3]。而传统的提上睑肌缩短术,上睑开启符合生理状态,但手术操作复杂,尤其是分离穹隆部结膜与Mulle肌较困难,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术后反应重[4]。根据临床观察改良式提上睑肌缩短术治疗重症上睑下垂,不破坏眼睑固有解剖解剖特征,上睑缘弧度及双重睑形成良好;手术扰动少,术后反应;手术操作简便易行。

参考文献

[1]唐照福.提上睑肌缩短术缩短量的计算及临床应用.中华眼科杂志,1988,24(5):3025.

[2]刘家琦,李凤鸣,等,实用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9:661.

[3]蔡瑞铃,赵启明.额肌肌膜下移矫治重症上睑下垂.实用眼科杂志,1988,6(12):732.

[4]庞琳,甘晓铃.提上睑肌缩短术加上横韧带加强治疗重度先天上睑下垂.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