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说课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硫酸》说课稿

王怀珍

(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53017)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硫的转化,主要内容是硫酸的性质和用途。硫酸的性质贯穿于元素化合物的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本节教学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酸的通性,认识浓硫酸的特性,为后面其他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奠定基础。此外,本节课还涉及了基本的实验操作以及硫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实现了学科内容和实际生活的结合,因此,我认为本节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良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

备课不仅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体系,分析能力和探究意识,但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尚未形成系统的学习习惯。在知识储备方面,已经学习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并在初中已了解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但与浓硫酸特性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几乎没有涉及,因而本节课我采用实验探究和视频播放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学生直观感受浓硫酸的特性。

2.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确定的。第一要求学生掌握硫酸的性质,尤其是浓硫酸的特性,可以熟练书写相关离子方程式,并能够对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做出基本判断。第二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式探究浓硫酸的特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第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

下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从知识本身看,浓硫酸的特性是本节的重点,从学生能力看,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反应本质,有一定困难,所以把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定为本节教学难点。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因为浓硫酸的特性在后期的学习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一学生的思维还比较零散和直观,对于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不断启发和引导。

三、教法学法

那么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我的教学目标呢?针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征以及本节课的特点,课程中我采用了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由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探究和分析总结,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美的结合起来。探究式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了“1121”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

四、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的整个教学过程,从常规角度看,一节好的化学课应该是“结构好、引入好、问题好、实验好、语言好”,并且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节课就是按以上要求设计的。主要分为激情导入、实验探究、课堂总结和当堂检测四个环节。

1.激情导入

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节课我通过播放一段硫酸泄漏事故的视频来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视频中浓硫酸的颜色和状态是怎样的?喷洒石灰粉的作用是什么?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保护自己?这一系列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2.实验探究

2.1探究硫酸物理性质

由此成功进入本节课第二个环节的第一部分——探究硫酸的物理性质。对于硫酸物理性质的探究,我是以实物观察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设计的,将提前准备好的密封的硫酸以小组的形式发下去,学生观察硫酸的颜色和状态,结合课堂导入视频,叙述硫酸的物理性质。

2.2探究一(酸的通性)

接下来主要探究硫酸的化学性质。对于硫酸化学性质的认识,我首先以知识回顾的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引导学生总结出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可以和指示剂、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碱和盐发生反应。并将学生自主课完成的离子方程式进行投影校正。

2.3探究二(吸水性和脱水性)

对于硫酸,浓度不同,其化学性质也会有很大的差异,那么浓硫酸具有哪些性质?又可以采用哪些方式来进行探究呢?我把学生分组来进行实验探究,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进行的实验是将浓硫酸分别滴在胆矾和火柴梗上。实验开始之前我向学生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切勿用手直接触摸浓硫酸,以及基本的硫酸处理措施。整个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分别进行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这样不仅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还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验结束后,小组代表分享实验结果,总结出实验原理,得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脱水性,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分析二者之间的区别。

2.4探究三(强氧化性)

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忆课程开始时播放的视频中浓硫酸用什么来进行储存,并设问铁罐为什么可以储存浓硫酸?学生思考后,回答常温下浓硫酸会使铁发生钝化,然后教师进一步追问此时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并从化合价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猜测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再通过多媒体展示Cu与浓硫酸反应视频,过程中学生观察总结实验现象,认识到浓硫酸与铜反应的产物为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举一反三,进而得出加热条件下,浓硫酸可以与大部分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硫酸盐、二氧化硫和水的结论。

2.5探究四(黑面包实验)

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可以氧化大部分金属单质,是否也可以氧化非金属单质呢?带着疑问,进行本节课的第四个实验探究,教师在投影仪下演示改进后的“黑面包”实验,并提示学生从蔗糖颜色、体积以及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化等几个角度进行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反应原理,进而得出浓硫酸可以氧化非金属单质,实验过程中体现了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2.6性质应用

而对于浓硫酸强氧化性这一性质的应用,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出浓硫酸不仅可以氧化金属、非金属单质,还可以与某些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发生反应。并进一步追问浓硫酸做干燥剂时可以干燥任何气体吗?学生讨论后回答不可以,干燥碱性气体和还原性气体,分别对应了浓硫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

2.7用途

对于化学学科的认识,我始终强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自主课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阅读课本,总结出浓硫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应用,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这样做不但可以充分利用课本,避免学生忽视课本,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共享意识,探究中学会合作和分享。

3.课堂总结

第三个环节中的课堂总结,我摆脱了以往由教师进行总结的传统方式,利用5分钟的时间,由学生进行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得到了哪些收获?这不仅是锻炼学生的语言总结能力,而且也让我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信息反馈。

4.当堂检测

最后剩下5min的时间进行简单的当堂检测,一方面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对本节知识哪里掌握不好,课下复习更有侧重点。

五、教学反思

课下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进后的黑面包实验,符合绿色化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绿色环保和科学探究意识。此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消除由于不了解而对浓硫酸产生的恐惧感,进而懂得如何用科学的方法保护自己,增强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真正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于生活。但整节课内容较多,时间安排过于紧凑,课上习题练习不够,因此需要对课堂的每个环节进行精确的时间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