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课堂关注,提高课堂效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多些课堂关注,提高课堂效益

张亮

张亮(宁海县西店镇初级中学浙江宁海315613)

摘要: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不在乎环节的多与少,而是能不能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最充分的利用。关注学生课前预习,关注学生课堂动态,关注学科渗透,关注课堂生成性资源,对课堂进行用心良苦的细加工,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各种关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细心关注每一个教学环节,“以生定教”,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本文拟从一节《机械运动和力》的复习课来谈谈在教学中关注和处理课堂细节的体会。

关键词:课堂工作纸;课堂关注;课堂效益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1-0188-01

一、多关注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镜头】西店中学课堂工作纸的推行已整整四年了,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单进行预习,老师再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二次备课,实现“以生定教”的同时,也求“轻负高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在复习《机械运动和力》课前,我批阅了收上来的课堂学习单,发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二次备课,主要做了如下处理:

1.学生都会的——选择讲。学习单上设计了一道关于速度的简单计算,学习单上学生基本做对,因此我在上课时对这道题就没有多加详细分析。还有一题填空,是关于画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示意图的,学生大部分也会了。但考虑到这是重点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在简单分析后我又作了适当拓展,改成了“飞在空中的足球的受力情况”。

2.学生不会的——着重讲。在“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环节,好多同学在分析“手拍桌子,手也觉得痛”这一现象时,立马就想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点,但是仔细想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知识点也能涉及到。学生的考虑往往不会很全面,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来加以引导,因此,上课时我就着重强调了这一方面。

3.部分不会的——学生讲。画“力的图示”是学习力学的基础,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学生在学习单上画“力的图示”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因此,在二次备课时,我将部分学生画错的图做成PPT展示出来,再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指出错误之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大家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反思】对于学习单的编写和运用我们一直都在摸索中前进,将学习单和二次备课紧密联系起来,根据“学情”来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备课,这就要教师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预习的学习单中找出学生的问题,再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突破,对于典型的错误进行集中讲评,对于个别错误进行面批或者课堂上通过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多关注学生动态,促进课堂成长。

【镜头】也许是校长亲临听课使得我紧张的原因,在板书本节课标题的时候,竟然将“运动”写成了“动动”,明显的一个错别字,可我一直没发现。其实,学生一开始就发现了,甚至给我使了很多的“眼色”,有学生都咳嗽了好几声,用手指指了好几次,可是我却一直没有发现,而且一直没有发现学生发现了,根本没有关注学生的表情、神态变化,甚至一些小动作。直到课到一半的时候,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间隙,有几个学生偷偷告诉了我,这才纠正过来。事后我不禁感叹:学生这么多的“暗示小动作”,我竟什么都没发现,真是太疏忽了。

【反思】正所谓旁观者清,学生是最容易发现老师课堂中的“小毛病”的。这也给我上了一课,公开课上多多少少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因紧张造成板书写错字等现象也是难免的。教师多关注学生的行为、神态和表情等动态变化,不失为一个减少尴尬的好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有时候能从学生的表情中看出许多问题,生成许多意想不到的资源,比如学生的理解程度,还有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变化等等,当然有时候还能通过学生发现自己上课时候犯的一些“小毛病”。

三、多关注学科渗透,增添课堂人文气息。

【镜头】《机械运动和力》这节复习课,主要是让学生对知识温故知新,建构出知识体系,重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能力。因此在上课前,我先播放了一段视频,尽量挖掘身边的事物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伴随着视频中舒缓的音乐,一艘小船缓缓划起,两岸青山慢慢后退……画面很美,使学生立即进入上课状态,我也稍释了刚才的紧张情绪。第一遍播放重在欣赏,第二遍播放重在让学生思考该视频中涉及到哪些运动和力的知识。学生表现得相当好,看到山在后退,想到了“参照物”;看到船桨推岸使船启动,想到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看到了渔夫向后划桨使船向前进了,想到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等,甚至还有同学能联系到“速度”、“流体阻力”等知识点。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并思考和分析,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并追问补充,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互动激起了一个高潮。

【反思】每一个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其他学科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心理学认为,学科间的互相渗透有助于彼此的学习与研究。加强学科渗透与新课程标准“淡化学科界限”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教学中加强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可使教学事半功倍。在后来的评课中,评课老师又将这一环节重新以他自己设计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对比,我明显意识到了这一自认为处理的挺完美的环节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视频中如此赏心悦目的画面,再配上如此舒缓美妙的音乐,如果这时候老师能有感而发吟几首诗,或者让学生联想曾学过的古诗词赋,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又提高文化素养,枯燥的理科课堂也会因此而增添浓郁的人文气息。

四、多关注生成资源,构建课堂和谐氛围。

【镜头】在复习“力”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分组讨论,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力的现象”用涉及到的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当讲到“趴在地上做俯卧撑,人能被撑起来”这一现象时,本意是想让学生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分析,同时复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关知识。可讨论之际,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人能被撑起来了,地面却不被陷下去呢?”能提出这样的疑问,学生肯定也动脑思考过了,根据“相互作用力”的性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在大小上是相等的,但为什么偏偏是人撑起来,而不是地塌陷下去呢?

这个问题并不是本堂课的重点,若深究下去,有可能会涉及到高中甚至大学的知识。问题一出来,原本热闹的讨论突然变得安静了。我也正紧张着,想着如果学生不能解决我该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解释,既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又不能变成老师“填鸭式”地灌输。于是,我打破宁静,做了如下处理:“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很难解决,那老师跟大家一起分析吧!”我将问题转化成:“鸡蛋碰石头,为什么鸡蛋破,石头却完好无损?”,这个问题一抛出,马上就有好几个同学举手发言,虽然作用力和反作用的大小是相等的,即“鸡蛋碰石头”的力和“石头碰鸡蛋”的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两个相互作用力,可是,“鸡蛋破”而“石头完好”,说明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不一样。这样就很容易联想到“鸡蛋”和“石头”两者的“性质”区别,进而得出结论,造成这不同的作用效果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通过这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的分析,学生就能理解“俯卧撑时,人能上被撑起,而地却不会陷下去”的原因了。

【反思】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景和问题解决中实现的。高效的课堂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其能力的形成和素质的提高主要在做与合作,做与交流中形成。幸好我在巡视学生讨论时,意外的发现学生有了这样的疑问,抓住了机会,很好地利用了这个课堂生成性资源,进行适当的拓展,由浅入深地引发思考和讨论。我想,对于课堂教学,就像体操和跳水比赛那样,既要学生完成规定动作,也要鼓励学生的自选动作。

在不断追求“精品”的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值得我们去关注的问题,只有在不断的思想冲击中,才能促使我们更大地进步。“不识庐山真面目”往往是因为“身在此山中”。公开课后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科学是求真求实的,平时教学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发现问题,不能面对问题,不能反思问题。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增多。教师怎样在教学中做好穿针引线的作用?这就迫使我们的科学老师用心去关注科学课上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提问,处理好每一个细节,让每一堂科学课都成为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