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发病机制与临床抗抑郁药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抑郁症发病机制与临床抗抑郁药研究进展

庞继松

天津市安定医院天津市30022

摘要:抑郁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类疾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关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仍然是临床上重大的难题之一。近些年很多专家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将近些年抑郁症发病机制与临床抗抑郁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能够为临床抑郁症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抑郁症;发病机制;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1]。抑郁症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思维迟钝、动作迟缓、情感淡漠、对生活缺乏兴趣自己丧失生活信心等,病情严重的抑郁症患者甚至会有厌世轻声的想法[2-4]。因此对抑郁症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近些年抑郁症发病机制与临床抗抑郁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1抑郁症发病机制分析

目前临床上关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没有统计明确的认识,主流观点认为抑郁症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导致的[5]。其中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此外患者的生活压力、周边的居住环境、人际交往关系以及社会认同感和家庭关系等均由可能引发抑郁症[6]。目前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生活压力越大、家庭关系矛盾越激烈、周边居住环境越差、人际交往关系越单纯往往会增加抑郁症的发病几率。此外就患者自身来说,性格越内向越容易引发抑郁症[7]。

1.1抑郁症发病神经递质假说

神经递质假说是人们研究抑郁症发病机制最早的研究方向。所谓的神经递质主要是指人体神经系统中对于身体机能能够有效调控的小分子极性化合物,根据作用不同神经递质可以分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和兴奋性神经递质[8]。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中含有多种类型的神经递质,其中与抑郁症有关的神经递质主要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5-羟色胺以及神经肽等。其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都是儿茶酚胺类,两者在抑郁症的诱导机制方面也基本类似。多巴胺通常与患者的内分泌功能以及情感控制有关系,可以导致出现内分泌功能紊乱或者认知功能障碍等,进而引发抑郁症。去加肾上腺素主要是采用反馈调节机制增强致突触前膜α2受体的活性和敏感性,引起腺苷磷酸环化酶活性增强,进而引起钙离子浓度提高,又反过来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进行抑制,加重抑郁症患者病情。乙酰胆碱在抑郁症发病机制方面主要是它可以引起乙酰胆碱功能亢进症,从而提高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以及释放因子含量提高,引发抑郁症。5-羟色胺主要是通过引起脑内的各种调控作用失衡,引发抑郁症。神经肽类物质跟抑郁症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通过对机体各项功能的影响间接引发抑郁症[9]。

1.2抑郁症发病神经可塑性假说

医学专家对抑郁症患者的身体进行解剖,对其脑补影像学特征进行观察,发现相比正常人抑郁症患者的闹区结构以及该区功能明显发生了改变,其中海马体神经元萎缩严重,因此医学专家认为抑郁症发病跟神经可塑性有关[10]。

2抑郁症药物治疗研究

2.1三环类抗抑郁药

三环类抗抑郁药是较早应用于抑郁症治疗的主要药物,其中比较典型的包括阿米替林和有丙咪嗪等。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以及5-羟色胺的摄取,从而有效保持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对抑郁症的抑制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11]。由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容易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因此目前临床上已经很少应用。

2.2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这是临床上发现最早的抑郁症治疗药物之一,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异丙肼和环丙肼。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抑郁症治疗机制主要是通过对单胺氧化酶的活性进行有效抑制来降低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过程,保障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从而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12]。目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已经研发了三代药物,但同样该类药物在治疗中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2.3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剂

该类药物在抑郁症治疗方面的作用机制跟三环类药物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提高5-羟色胺神经递质的含量来起到抑郁症治疗的效果[13]。其中比较典型的药物包括舍曲林以及帕罗西汀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剂类药物具有很好的口服吸收性,服用简单,起效快,适用性广,而且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14]。这也是目前临床抑郁症治疗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治疗药物。

2.4植物类抗抑郁药物

所谓的植物类抗抑郁药物主要是指中草药或者中成药。由于常规西药的临床效果有限,很多学者尝试从中医角度对抑郁症进行治疗,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临床抑郁症治疗过程中应用比较多的药物为贯叶连翘。贯叶连翘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或者降低对去甲肾腺素、多巴胺以及5-羟色胺的再摄取来有效治疗抑郁症[15]。

2.5神经肽类抗抑郁药:

A.P物质受体拮抗剂:神经激肽(NK)受体亚型NK1受体拮抗剂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抗抑郁药,给大鼠短期或较长时间用NK1受体拮抗剂后,能显著增加背缝核5-HT神经元的自发性放电,而且与5-HT1a自身受体反应的减弱有关。这种作用与抗抑郁药相似,提示NK1受体拮抗剂通过增强对前脑5-HT受体的激活而发挥缓解焦虑及抑郁的作用。

3结束语

目前临床上主流观点认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主要为神经递质含量的缺少,比如多巴胺、5-羟色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等。目前临床抑郁症治疗药物也是基于提高体内神经递质含量的基本思想来研发的,但是临床治疗相对来说还比较有限。相信随着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会研发出更为有效的抑郁症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李强,陈敏,杨泰,等.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6,16(5):524-527.

[2]徐宁,张广芬,余海鹰,等.抑郁症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6,29(10):1093-1096.

[3]杨利娟,李昱颉,曹瑾,等.氧化应激参与针刺调节抑郁症的机理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8):1334-1341.

[4]李红,毛叶萌.抑郁症发病机制的免疫学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6,32(5):760-763.

[5]张潇,高耀,向欢,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交泰丸治疗抑郁症作用机制研究[J].中草药,2017,48(8):1584-1590.

[6]杨书彬,杨绍杰,卢春雪,等.中药开心散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6,44(1):79-81.

[7]邓朔,张鸿燕.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神经免疫相关靶点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3):280-283.

[8]乔丽,张耀.针刺治疗抑郁症机理及临床选穴探讨[J].中医外治杂志,2017,26(1):55-57.

[9]景泉凯,杨利娟,刘俊彤,等.针刺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1):20-22.

[10]安锋利.多因素作用下的抑郁症机制研究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6,38(2):95-100.

[11]赵敬军,贲卉.耳甲-迷走神经刺激对轻中度抑郁症干预机制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2-84.

[12]张军,韩旸,王凯亮,等.老年2型糖尿病共患抑郁症的机制及治疗现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6,15(6):422-425.

[13]马孟可,胡乃晓,樊一桦,等.探讨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13):42-43.

[14]庄琰.抑郁症发病机制之多组配对受体的动态失衡假说[J].科技纵览,2016(6):76-77.

[15]龚胜兰,富文俊,黄彬青,等.抑郁症海马神经可塑性损伤机制探讨及丹栀逍遥散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6(3):663-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