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患者临床表现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肝病患者临床表现分析

吕芙蓉郑晓红王晓蓉孙大炜

武警黑龙江省总队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摘要:目的:通过对80例患有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分析,了解药物性肝病的发生原因以及临床表现,并面向大众进行推广,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我院收录治疗的8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诊断过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一段时间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中肝细胞损害型患者44例,其中的6例肝穿刺病理上有5例表现为肝细胞肿胀,1例有明显脂肪变。胆汁郁积型21例,其中2例肝穿刺均证实有肝内胆汁郁积现象。混合型15例,兼具上述两者特征。结论:药物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影响药物的蛋白结合率,或通过影响药物从肾脏、胆道排泄,或通过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再分布,或通过影响肝肾血流等因素起作用,作用途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肝病患者;临床表现;结果分析

Clinicalanalysisof80patientswithliverdisease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causesandclinicalmanifestationsofdrug-inducedhepatopathythroughclinical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80patientswithdrug-inducedhepatopathy,andtopopularizeitforthepublic,soastoprovideevidenceforclinicaltreatment.Methods:80patientswithdrug-inducedliverdiseaseincludedinourhospitalfromNovember2016toNovember2017wererandomlyselectedasthestudysubjects,andtheclinicaldataanddiagnosisprocessof80patientswereretrospectivelyinvestigatedandanalyzed,andtheinvestigationresultswereanalyzedandsummarizedafteraperiodoftime.Results:therewere44casesofhepatocellularlesioninthisgroup,amongwhich6casesshowedhepaticcellswellingin5casesand1caseshowedobviousfattychangein6cases.Therewere21casesofcholestasis,twoofwhichwereconfirmedbyliverpuncture.15casesofmixedtypehaveboththeabovetwocharacteristics.Conclusion:druginteractionscanaffecttheproteinbindingrateofdrugs,theexcretionofdrugsfromthekidneyandbiliarytract,theredistributionofdrugsinthebody,orthebloodflowofliverandkidney.

Keywords:patientswithliverdisease;Clinicalmanifestations;Resultsanalysis

前言

药物性肝病是指某些药物对肝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引起的疾病。随着医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新药不断问世,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相应增加。由于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本文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住院患者中药物性肝病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及其临床表现,帮助临床医师对该病做出及时诊断和适当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我院收录治疗的8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7例,患者年龄在17岁到85岁之间,平均年龄(43±2.3)岁,药物性肝病的诊断依据服药史、临床症状、血象、肝功能试验、病原学检查或肝穿刺综合判定。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翻阅住院病历,记录服药史,临床症状,血象,肝功能试验,病原学标志检查,其中8例患者有肝穿刺结果。应用SPSS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

2.结果

本组病例中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几乎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其中免疫抑制药物所占比例最高,占33.3%,其次为抗生素类占19.4%,第三为解热镇痛药物,占11.1%。其他类药物包括性激素类(8.3%)、中草药(8.3%)、抗精神病药物(5.6%)、心血管类药物(5.6%),其他如造影剂等均有一定比例。

临床以肝功能损害或胆汁郁积为主要表现分三型。肝细胞损害型,多表现为发热、乏力、纳差和转氨酶升高,本组中此型患者44例,多为应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物、抗肿瘤药物等引起。多在服药1周到1月发病,其中的6例肝穿刺病理上有5例表现为肝细胞肿胀,l例有明显脂肪变。停药后恢复较快。胆汁郁积型多表现为发热、皮肤癌痒、黄值、右上腹痛及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本型患者21例,多为应用性激素类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引起,起病较隐匿,服药时间都在1月以上,其中2例肝穿刺均证实有肝内胆汁郁积现象。停药后恢复较慢。混合型15例,兼具上述两者特征,部分两种损害均明显,部分均不明显。

结果肝细胞损害型胆汁郁积型混合型

例数442115

3.讨论

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通常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药物对肝脏的损害程度,二是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因此,药物性肝病的发病可能是直接的或者间接的。第一种情况,药物,更多的是其中间代谢产物与细胞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触发细胞死亡。这类药物反应通常和所给药物的剂量直接有关,给药后很快发病,当再次激发时,出现临床表现的时间并不缩短,症状也不会加重,无高敏反应征象。一些环境和遗传因素可能改变疾病的病程,如代谢的增加或减少。抗肿瘤药物,解热镇痛药可能均通过这一机制起作用。第二种情况,疾病并非由于药物或其中间代谢产物与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直接引起,而是由于给药触发机体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通常具有以下临床特点:疾病表现和开始用药之间有一段潜伏期;药物剂量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无肯定的联系,再次给药时,不仅疾病严重程度增加,潜伏期也缩短;患者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的结合靶位点大多是与致病药物代谢有关的酶。很多抗生素类药物的肝脏损害可能与这一机理有关。药物性肝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的,药物本身毒性,药物的剂量,患者的年龄、性别、对药物的敏感性、免疫状态,同时应用多种不同药物,已患肝病等都可能在其中起作用。本组中药物性肝病患者绝大部分同时应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并且这些药物都可能同时在药物性肝病发生中起作用,如肾移植和肿瘤化疗、抗结核治疗患者。我们研究提示联合用药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病,可能与联合应用的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有关。药物相互作用可以通过诱导或抑制肝内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或通过影响药物的蛋白结合率,或通过影响药物从肾脏、胆道排泄,或通过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再分布,或通过影响肝肾血流等因素起作用,作用途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何洁.肝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80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2,(3):24-25.

[2]王小芳.80例临床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方法的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30):88.

[3]王伦军.80例酒精性肝硬化临床特点分析[J].饮食保健,2017,(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