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孟庆方

鹤北林业局医院黑龙江鹤岗市154212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4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记录,并分析接受不同治疗方法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结果:48例患者,显效44例,显效率91.7%;实验组有效23例,有效率95.8%,对照组有效21例,有效率87.5%,实验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内科一般治疗+尿激酶溶栓+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有效方案,可行性高,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effectofpatientswith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Methods:48patientswith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inourhospital,accordingtothedifferenttreatmentmethodswerepidedintoexperimentalgroupandcontrolgroup,24casesineachgroup,theclinicalefficacyofthetwogroupswereevaluatedandrecorded,andanalyzedtoacceptdifferenttreatmentmethodsTheexperimentalgroupandcontrolgroupcurativeeffect.Results:In48cases,theeffectiveratewas91.7%in44cases.Theeffectiveratewas95.8%intheexperimentalgroupand21casesinthecontrolgroup.Theeffectiveratewas87.5%.Thecurativeeffectintheexperimentalgroupwashigh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Thegeneraltreatmentofcardiology+urokinasethrombolysis+anti-plateletaggregationdrugisaneffectivetreatmentforpatientswith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highfeasibility,itisworthtopromotetheuseoftheclinical.

急性心肌梗塞为心血管内科常见临床疾病,发病实质为冠状动脉因素诱发的心肌急性缺氧、缺血性坏死,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等临床特点。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突发性的闭塞现象,致使正常的血流运行被阻断,部分心肌的血液供应丧失,最终坏死,是这一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随着医学、医疗模式的变化,要求在临床上应用多技术组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全方位地采取各种治疗手段,才能提高疗效。本文就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治疗的时候相关情况进行介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8例,根据急性心肌梗塞相关临床诊断标准中对急性心肌梗塞疾病的诊断标准来进行筛选。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实验组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19-71岁,平均(46.9±6.2)岁。对照组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17-73岁,平均(47.3±6.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及住院天数、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中风、肺部疾病)、个人史(急躁易怒、嗜食肥甘、抽烟、饮酒)、诱因(情志刺激、劳累、排便、劳力)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患者充分卧床休息,调控血糖及血压水平,限制盐及胆固醇摄人,酌情应用硝酸甘油静脉滴注等。为患者实施心肌酶、心电图、血压、血流动力学的动态监测,建立静脉通道,进行每分钟3-5L的低流量供氧。再予以低分子肝素500IU,经脐旁皮下注射,每隔12h给药l次,连续用药5日。

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予以30mgd/阿司匹林口服,每日1次,连续服用3d。予以氯吡格雷口服,每次500mg,每日1次,连续服用4周。血压高者应用钙离子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Ⅱ抑制剂,血压偏低、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利尿剂及醛固酮拮抗剂。治疗期间,配合进行凝血酶原检测,在凝血原酶时间约恢复到正常值的1.5倍时,静脉注射肝素,连续用药6d。

1.3评价指标

在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后,测定两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聚集率(PAR)、肌酸激酶(CK)、左室射血分数(LvEF)。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取0.05,采用双侧检验。

2.结果

两组治疗前的CK、CK-MB表达水平以及LVEF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48例患者中,显效44例,显效率91.7%;实验组有效23例,有效率95.8%,对照组有效21例,有效率87.5%,实验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上极为凶险的心血管重症,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心肌持续缺氧、缺血而诱发的心肌损伤或者坏死,发病急骤且病情变化非常迅速。如果治疗不当或者治疗不及时,可能发展成为心力衰竭或者心源性休克、死亡危险性较高。而控制心肌坏死范围的关键在于早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则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进行冠状动脉再通,实现心肌再灌注,对心肌梗死范围的扩大能起到阻止作用。在黄金时间窗口6h以内溶栓者成功率高,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常表现ST段压低,是溶栓的禁忌证,其病情较重,梗塞面积较大,临床死亡率高,死亡原因主要是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尿激酶作为当前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症的主要药物。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抗栓治疗中,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安全可靠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成为临床基础抗栓用药之一,不过其抗栓作用相对较弱,临床常将其与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联用,以发挥抗凝效果。氯吡格雷为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服用后可以降低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基于上述药物作用机制的不同,认为将其联合应用能够从多途径抗血小板及血栓形成,可起到疗效协同作用。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完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氯毗格雷进行三联抗栓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心肌功能并抑制血小板聚集。现阶段,我国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中以药物溶栓治疗为最有效手段。但总结该疾病治疗经验发现,溶栓治疗受时间窗的限制,患者发病时间越长,溶栓治疗获得的效果越差。在促进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及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价值,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及时给予患者溶栓治疗的同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心内科一般治疗+尿激酶溶栓+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有效方案,可以获导良好的效果,安全可靠,因此在临床中我们推荐医院使用,为患者带来安全可靠的治疗。

参考文献:

[1]汪惠兰.急性心肌梗塞76例临床治疗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6,8:53-55.

[2]张芳.高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32:141-145.

[3]冯先智范启志郑顺涛.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8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