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常规检验中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临床血常规检验中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的应用分析

罗容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检验科637600

摘要:目的对临床血常规检验中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人群9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液样本,将其按照检验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溶血素检验,观察组应用新型溶血素检验,对两组受试者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检测结果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新型溶血素应用于血常规检查,对白细胞、血小板检查结果不会产生影响,但是会造成血红蛋白检查结果偏高,在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关技术予以纠正。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新型溶血素;传统溶血性;血红蛋白

临床上,血常规为一种最基础的血液检查手段,因血液可以对机体最基本的健康状态进行体现,因此为临床医生疾病诊断的一种常用辅助手段[1]。血常规检查主要是对血液细胞部分进行检查,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随着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医学领域对血常规检验试剂的研究引起重视。新型溶血素为近几年人们新开发的一种血常规检验试剂,具有环保、经济、无毒性等优势,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受到人们的重视[2]。本次研究中,以对临床血常规检验中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目的,对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人群的检验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人群,共计选择98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将其按照应用溶血素的类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中包括有男28例,女21例,年龄19-67岁,平均(48.7±11.2)岁;观察组中包括有男29例,女20例,年龄20-69岁,平均(45.4±12.3)岁。观察组与对照组受试者年龄、性别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所有受试者均自愿接受临床血常规检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人群9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液样本,将其按照检验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溶血素检验,观察组应用新型溶血素检验,对两组受试者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2.2检测方法

采用相同的方法采集两组受试者晨起空腹静脉血,保存在抗凝管中,常温状态下,4小时内完成血常规检测。对照组中加入传统溶血素,经血液分析仪,使用稀释液,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血常规项目检测。观察组中加入新型溶血素,采用与对照组相同血液分析仪,稀释后,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展开血常规项目检测。

1.3数据处理

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经()形式表示,统计分析采取t检查,计数资料统计分析采取Χ2检验,P<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检测结果较对照组高(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受试者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

3讨论

临床上,在诊断和治疗工作中,多需展开血液样本检验,辅助检查,可提供临床检验的准确性、安全性。在临床检验工作中,需要将检验结果产生不良影响的诸多因素予以排除,从而为炎症感染、出血倾向、贫血等病情进展、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3]。血常规检验主要是检测血液中有形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红细胞被称作是红血球,人体中,红细胞的功能主要是运输功能,在人体红细胞中,含有血红素,这类物质相对比较活跃,可以与氧、二氧化碳相结合,具有运输氧气、二氧化碳的作用。红细胞还具有运输氨基酸、电解质、葡萄糖等人体内部新陈代谢物质的作用。以上功能会通过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实现的,如果人体状态发生异常、红细胞发生破裂现象,血红蛋白会在血浆中溶解,影响红细胞的运输功能,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4]。

血常规检验中,需要应用血液检测试剂,在医疗学者的深入研究过程中,开发出了新型溶血素,现阶段,血常规检验中,多应用传统溶血素,新型溶血素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传统溶血素的应用时间相对较长,传统溶血素中包含有亚硝基铁氰化物、氰化物等,因此,血常规检测结果准确性更高,但是,以化学角度分析为目的,氰化物为一种毒性较高的物质,稍有使用不慎,便会给操作人员带来不良影响。新型溶血素主要是缓冲液、贮存液混合,相对于传统溶血素,新型溶血素不含有毒性,使血常规检验的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也使操作人员的心理压力得以减轻。除此外,新型溶血素不具有毒性,检查成本也得到明显控制,使血常规检验的经济性也得到显著提高。

本次研究中,以对临床血常规检验中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目的,对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人群的检验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红蛋白检测结果较对照组高。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5]报道结果相似,由此证实,新型溶血素应用于血常规检查,对白细胞、血小板检查结果不会产生影响,但是会造成血红蛋白检查结果偏高,在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关技术予以纠正。

参考文献:

[1]李毅坚,王堃成,周念,等.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6,18(4):368-370.

[2]李晓峰,常红叶,齐力,等.临床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式的结果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6):1021-1022.

[3]李毅坚,王堃成,周念,等.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6,7(4):368-370.

[4]李惠卿,赖馨,蔡洁丹,等.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9):764-767.

[5]亓志鹏,亓晓云,谢艳英,等.新型与传统溶血素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