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管理提高患者腕带佩戴率的效果追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品管圈管理提高患者腕带佩戴率的效果追溯

冉玲潇杨学蓉

南充市身心医院急诊科四川南充637700

摘要:目的:探讨在急诊科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的重要性。方法:在急诊科成立品管圈管理小组,分析腕带在急诊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善计划并实施。活动前后对比成效。结果:通过实施品管圈管理手法,急诊患者腕带佩戴率由活动前的41%提高到活动后的92%。结论:通过品管圈管理手法规范了腕带的使用,提升了科室护理服务质量,提高全体圈员的护理管理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关键词:品管圈;管理;腕带佩戴率

自2003年起,JCI将“准确核对患者身份”列为国际患者安全的首要目标:国家卫生计生委《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也将“确立查对制度,识别患者身份”写在患者安全章节之首。由此可见,患者身份识别是医院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手段。中国医院协会公布的《2007年病人安全目标》中明确提出建立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腕带是病人抢救、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身份识别的有效工具。抢救、住院病人腕带配戴制度,在保证医疗护理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我院至2011年起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手术室、急诊抢救室等科室均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身份的依据。但使用过程中,发现病人依从性不高,对腕带使用认识不足甚至抵触,个别医护人员没有认真执行腕带佩戴等问题,为患者的医疗安全埋下了隐患。因此,改善急诊科患者佩戴腕带显得尤为重要。2017年6月至12月,我科开展了“提高急诊患者腕带佩戴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收集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7年7月26日至2017年9月19日在本科室抢救室收集患者186例其中未佩戴腕带110例作为对照组(活动前),2017年10月10日至2017年11月30日在本科室抢救室收集患者186例其中未佩戴腕带24例作为观察组(活动后)。腕带均为一次性无毒防过敏的医疗专用材料制成,不易损伤患者皮肤的宝比手写腕带。活动前后护理人员对腕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

1.2.1成立QCC小组小组由6名护士组成,圈员职称:圈长为工作8年以上的护师担任,负责统一调配分工、制定相应计划及调查分析,圈员由3名护师、2名护士组成,圈员学历均为大专以上学历。护士长担任辅导员,负责协调、组织培训相应工作。所以圈员均经过QCC知识培训及急诊专科培训。

1.2.2圈名及寓意圈名为朋友圈寓意着用我们的爱心、关心、耐心、同情心,对待病人如朋友般亲切。圈徽为医患手牵手双手之间的红心代表医护人员把患者当作朋友,对患者充满爱心、关心、耐心、同情心。用我们精湛的医学技术帮助患者,和患者一起战胜病魔,拉着“朋友”的手向健康的道路奔跑。

1.2.3QCC活动

1.2.3.1现状调查及主题

2017年7月至9月对本科室抢救室患者腕带佩戴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未佩戴腕带的原因,如:自身、医护、环节、材料、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流程等。(见表1)

2.2无形成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护理人员对QCC有了新的认识品管圈手法得到了明显提升,提高了护理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圈员团结合作意识,增强圈员责任感、沟通能力,树立了医院高效规范的良好形象,提高了患者对急诊科的满意度。

3讨论

3.1通过品管圈活动有效提高了急诊科患者腕带佩戴率,提高科室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意识,减少了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保障了患者安全。

3.2品管圈活动强调全员参与,改变了以往护士长一人管理,其余护士被动接受的局面,提高了护士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圈员通过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改善后的数据,并前后对比,将整个过程展现并总结形成标准书,并遵照执行。因此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护理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章启秀,潘卫英,黄芸芳.持续质量改进在提高住院患者识别腕带佩戴率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2011.28(2):40-41.

[2]赵箐,李小峰.标识腕带佩戴执行欠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0)19-0047-04.

[3]邵杰,病人条码标识腕带应用介绍[J].条码与信息系统,2007(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