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工业场区景观设计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煤矿工业场区景观设计初探

胡敏娴 1 谭斌杰 2

1. 身份证号码: 34102219821120****   2. 身份证号码: 43120219821030****

摘要:根据《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我国目前将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环境保护,确保达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本文以陕西榆林地区某煤矿工业场区景观设计为例,分析在限定条件下,如何既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求,又充分体现出企业精神和绿色生态的可持续设计。

关键词:工业场区景观、生态、智能、文化、活力

背景分析

1.1地域背景

陕西省榆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54%的市区地下含煤,基本占据了全国储量的五分之一,属于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同时,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干燥,夏季炎热,降雨多,其他时期雨水较少,属于半干旱半沙漠地区,也曾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多年的治沙措施,沙漠化的现象得到了抑制。

1.2企业文化

业主方为国有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也是省内煤矿建设主体单位。当前,企业正朝着智慧矿山、和谐矿山、绿色矿山的愿景稳健前进,项目建设体现出科技、现代与生态。

2 场地分析

2.1基地分析

项目景观总面积约23公顷,场地内东北高西南低,高差近8米。东部办公区和宿舍区与厂区交接处高差约3.5米。场地内土壤为沙土,不利于植物生长,现状无植被。但地下水埋藏浅,平均1米深度即可挖到地下水。厂区建设期间,每天会抽出1万立方的地下水,目前均做外排处理。

2.2规划分析

工业场区的上位规划整体呈现出建筑集成化、景观集中化的特征。设计从生态可持续性出发,希望通过张弛有致的景观设计提高员工活力,减轻效率最高化带来的压力,缓解建筑集成化带来的乏味,打造更丰富多元化的景观;同时,将企业logo融入不同的景观元素和标识体系串联整个园区,让品牌形象更好地融入整体景观。

2.3使用人群

结合场地主要的使用人群,包括基层员工、企业领导以及未来可能的参观考察团队,设计考虑使用人群需求的多样化、基层员工构成的年轻化,在满足最基本的生活、安全需求的基础上,着重挖掘社交、被尊重乃至自我实现的心理,力求构筑一个安全的生产空间、安静的工作空间、安心的生态空间及安逸的生活空间,一个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精神家园。

3 设计构思

根据上述分析,该工业场区的景观应该具备智能化现代化的国际高度、标杆示范的企业维度、绿色生态的健康力度、彰显煤炭精神的文化深度。

因此,设计从生态、智能、文化、活力四个方面出发,展开景观设计。

3.1生态方面:修复生态环境、营造安全厂区

针对现状土壤沙化、气候干燥、植物生长环境苛刻,首先更换40cm的土壤面层,抗性植被先行;同时在中心绿核区域堆山增高覆土,营造小气候,保证植被成活率,打造绿洲中的工业园区。而针对当地夏季雨量多、旱灾多于涝灾、而每日出水量巨大的特点,设计在整个园区塑造流线型汇水面,将每天抽出的地下水利用于景观之中,又可减缓雨水的下渗及外排速度,缓解水土流失。另外针对地下管网纵横复杂的特点,设置自动控制进排水的自循环系统,确保水质的安全和水体的景观效果。

同时,针对生产区内部绿地少、绿化面积碎片化的问题,设计采用见缝插绿、丰富植物层次的手法,串联绿地斑块,形成连续性的生态网络。对于未来可能产生的土壤、水质及粉尘污染,选用抗污染性植被,并通过生物净化、景观性喷雾除尘等方式进行防护。

3.2智能方面:引领科技创新、领航智慧工业

考虑生态保护对于厂区的重要性、必要性,采用绿色低碳产品,加强环保理念,并通过电子屏实时显示空气质量监控数据。同时,整体配套采用智能化设施,包括太阳能垃圾桶、紧急呼叫系统、智能灯具、智能充电桩、智能健身器械、智能空气质量监控系统等,增强设施的开放性和人的互动参与度。

3.3文化方面:彰显煤炭精神、构筑精神家园

设计融入传统及当地文化特色来彰显新时代的底蕴,并通过景观元素打造出品牌名片和企业的文化展示窗口,由此构建出一个具有专属感、归属感的精神家园。

3.4活力方面:改变厂区印象、激发厂区活力

通过合理的设计塑造交流空间、打造功能性景观,采用丰富的色彩元素打破传统厂区普遍的严肃氛围,并打造一系列动感空间调节员工的亚健康状态,缓解单调枯燥的矿场工作,提升煤矿工作人群的生活质量。

4 设计方案

4.1景观结构

通过对现状建筑及矿井的模块提取,根据建筑特性及场地需求进行衍生分解,增加植被及自然微地形张弛并置,从而得到本案例的景观结构——一园三区两轴二十四景。

一园即生态工业园;三区包括办公区、生产区和生活区,办公区由迎宾广场、中心绿核、休闲办公三部分组成,打造庄严理性的迎宾空间、自然生态的绿核空间和文化时尚的办公空间;生活区以运动休闲理念,打造愉悦放松的庭院景观以及健康时尚的运动场地,为职工提供丰富的业余生活;生产区充分考虑其工业特点,以点线面为线索,借由抗性强的乔、灌、地被,打好生态基底,以“面”构筑整体生态环境基底,以“线”打造白杨礼赞的道路景观及生态景观界面;以“点”点缀休闲办公节点以及文化主题雕塑,点明主题。

两轴则包含一条“走向自然”的绿色生态轴线及“走向辉煌”的企业精神轴线。二十四景即在重要功能区设置不同景致和意境的景点,由此构建出宜人的生态园区。

4.2交通分析

除原有规划主干道保持不变之外,重新组织交通流线,确保人车分流,打造安静安心的园区;同时,在办公区和生活区增设一条环形跑步道,方便员工就近活动。另外,绿地之中设置富有变化的蜿蜒小路,丰富景观体验以及视觉效果,形成移步易景的景观感受。

4.3竖向设计

整个园区利用场地高差形成跌宕有致的跌水景观,同时将高差3.5米所形成的陡坎设计为台地景观,通过紫穗槐及沙地柏进行护坡固土。中心绿核区域则根据传统风水理念挖湖堆山,形成北高南低、东西微地形环绕的山水意境。

4.4 种植设计

通过对场地土壤条件和当地气候条件的分析,确定种植设计的基本原则为生态、生活、生机。

生态即以乡土树种为主、生态功能优先——适地适树,发挥植物防风固沙的生态效益;生活即突出植物特色、兼顾四季景观——根据景观功能定位和场地属性,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生机则为分级养护、合理控制成本——重点区域选用观赏性强、规格较大的植物,一般区域选用高抗性、规格小、低维护、低造价的植物。

同时,采用确保植物成活的技术措施。包括优先选用沙生先锋植物,重点区域根据景观需求选择种植箱满足单株植物覆土需求,局部地区回填客土,通过微地形增加土壤厚度,以满足种植条件。

另外,根据三个不同景观分区的功能定位,种植设计上也有所区别。办公区植物景观特点为简约大气、多彩基调,种植手法从规则式过渡到自然式。办公广场植物体现大气的行政办公风格,中央绿地以规整的树阵广场为主,两侧绿地辅以通透舒朗的疏林草地。办公区的中心绿核以自然式种植为主,植物层次错落、空间变化丰富,突出色叶植物景观,营造步移景异的后花园。

生活区植物景观的定位为自然温馨、花叶同赏,以自然式复层种植为主。公寓活动场地外围利用种植围合,中心预留舒适草坪,使得场地周围的景致既温馨又精致,体现亲近自然之感。根据场地性质选择可观可赏、无毒无刺的植物品种,春观花、夏观叶、秋观果,营造鸟语花香的花园式环境。

生产区的植物景观则体现出质朴野趣、绿色生态,手法为自然式结合规则式。在厂区内有限的绿地空间内见缝插针,形成随处可见的绿色,柔软的植物景观与坚硬的工业痕迹形成对比,打造刚柔并济之感。以新疆杨和观赏草为主打植被,结合下凹式绿地种植耐干旱耐水湿的两栖植物,旱季、雨季都有良好的景观,使绿地成为生态海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