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检验标本采集中细节管理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7
/ 3

临床血液检验标本采集中细节管理的应用分析

陈仓利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上海青浦 200000

【摘要】 目的:分析观察标本采集细节对医院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6年06月到2016年10月的70份住院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在标本溶血、不同标本送检时间对医院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血液检验中,标本溶血以及标本送检时间都会影响到检验结果,与正常标本参考值比较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为提高医院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应该严格控制在采集标本上的误差,加强细节管理,值得在实际中推广。

【关键词】 血液检验;标本采集;细节管理;应用分析

血液检验在临床医学中占据重要位置,通过血液检查可以检查患者机体的病变情况,只有保证血液标本的合格有效,才能够充分的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血液检验能够为治疗血液疾病提供有效依据,同时也会为其病情诊断提供有效的治疗信息,保证病情诊断的科学性。但是目前来看,在血液标本的检验中存在一些误差,从而影响到检查的准确性及医疗诊断。相关文献表明,检验误差中,标本采集前误差所占比例高达70%,高质量的标本是高质量检验的第一步[1]。为了采集高质量的标本,使检验结果准确可靠。以下对我院2016年06月到2016年10月的70份住院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标本采集细节对医院检验结果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6年06月到2016年10月的70份住院患者的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这70份标本分别采用反复洗涤的玻璃试管以及真空分离胶采血管、一次性塑料管、普通抗凝管放置在室温内。

1.2 方法 对于70份血液标本的采集检验中,将会采用日产的 CA4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根据临床生化指标,分别从标本溶血、送检时间对标本进行生化检验。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2.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标本溶血、送检时间的不同都会对血液生化检验有一定的影响,与正常标本参考值比较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2。

表1 标本溶血与正常标本比较(x±s)

项目

标本溶血平均值

正常标本参考值

变化率(%)

胆红素(mmol)

16.23±0.10

3.80±0.08

234.00

肌酐(mmol)

80.60±0.07

36.50±0.02

83.91

钾(mmol)

7.00±0.12

3.60 ±0.08

51.43

尿酸(mmol)

97.25±0.12

186.00 ±0.07

-36.28

表2 标本送检时间比较(x±s)

项目

正常送检均值

1h后送检均值

变化率(U/L)

ALT

60.00±0.08

60.00±0.09

-8.15

AST

4.00±0.09

16.10±0.07

-19.60

CK-MB

15.00±0.11

23.00±0.05

25.00

3 讨论

细节管理是评价医院总体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13一习。传统血液标采集的过程中通常不受到检验人员的重视,但血液标本质量直接关系到实验室检验结果是否准确,对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也造成相应的影响,严重检测不准确会影响到临床医生对体检人员疾病的判断,造成误诊、误治,对体检人员的生命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在血液标本采集的过程中把握好质量控制非常必要。以下就来具体介绍细节管理对血液标本采集检验结果的影响。

3.1 影响标本质量的因素

影响标本质量的因素很多,如性别、年龄、体型、运动、妊娠、昼夜节律变化、环境、饮食、不良生活习惯、采血时间、体位、部位及止血带的影响、病人功能状态和操作过程等。在标本采集过程中应注意这些因素的影响。

3.2 标本采集前的细节管理

3.2.1饮食方面:饮酒可使血浆乳酸、尿酸及乙醇的代谢物立即增加[2],减少这一因素影响最有效的办法是空腹采血,但是并非空腹时间越长越好,空腹时间过长患者处于饥饿状态过久会使血糖、蛋白质、胆红素升高[3]采血前病人禁食12 h,不要服药、饮水,空腹时间不超过16h[4]

3.2.2 药物:患者于检查前接受针灸、放疗、化疗等也会影响检测结果。患者所服药物可使体内血、尿成分发生改变,所以在采集标本前必须保证停止服用某种药物,严格遵守标本采集要求,尽量避免输液侧肢体采血,急需时在输液肢体的对侧采血,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3.2.3 标本采集人员的准备:标本采集人员要了解检验目的、影响因素,对标本及患者的要求。采集人员应严格执行采血管、化验单、医嘱的核对以及对患者进行认真的核对避免操作不当。

3.2.4患者的情绪状态: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可以影响到神经一内分泌系统,使儿茶酚胺、皮质醇、血糖及白细胞等升高,而运动后,由于能量消耗、体液丢失及呼吸加剧,可造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一过性的升高[5],可升高体内尿素、乳酸与肌酐,降低碳酸根,进而影响检测结果。因此,标本采集前应避免剧烈活动和情绪紧张,待患者情绪稳定沐息30min后再采集为宜。

3.3 标本采集中的细节管理

3.3.1 采集时间: 根据对于血液生化检验项目正常参考值的调查,一般以患者空腹血液标本的检测值作为统计标本,通常要求空腹时静脉采血,采集标本要求在早晨07:00~08:00进行,除了特殊的临床检验项目外,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一般选在清晨早餐前或者进食12小时后。

2.2.2 体位及部位:采血时要求尽量统一姿势,宜以坐姿静息后抽血,当体位发生改变时,于15 min后再行采血。严禁在输液、输血的同一肢体上采血,更不能在输液管内及输液装置的近心端采血。

3.3.2 止血带的使用:长时间使用止血带会明显降低局部血氧含量,导致血液成分及浓度发生改变[6],应尽可能在使用止血带1min之内进行采血只要见到回血立即将止血带松开,勿让病人反复握拳,且扎带不能过紧。需重复使用止血带时应使用另一上臂。

3.3.3规范操作:在采集血液时先核对化验单和医嘱,熟练操作,避免溶血而影响检验结果,用注射器采血时,避免用力抽吸,血抽好后缓慢沿管壁注入试管内。为防止抗凝血样凝固,强调采血操作必须迅速,采血后准确记录抽取标本的日期及时间(具体到分钟),离开床边之前在试管上贴好标签。采集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蛋白和血凝指标的改变,选用适宜的采血器具,避免因采血时的一些不良习惯和劣质采血器具而造成溶血。

3.4 标本采集后的细节管理

运送中受到理化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的影响可能改变部分生化成分,如血糖标本未能得到及时运动容易使红细胞消耗能量、白细胞发生降解、发生细菌污染,进而出现偏低的检验结果。标本未能得到良好储存容易发生蒸发、代谢等反应,降低标本质量,最终影响检测结果。血液采集后应尽快送检,最好不超过2h,有特殊要求的标本要按特殊要求运送。标本由专人负责运送,运送过程中应避免剧烈振荡。

在医院生化检验中,对于标本采集中若是标本溶血,也将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溶血后的细胞内,其含量高的成分将会进入到血清中,使血清中该成分的含量升高,纵使是轻度溶血,也会使血清的检测值有明显升高。溶血标本与正常标本结果的比较中,对于生化检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降低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率。医院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不仅与血液送检时间、溶血标本、血液采集部位以及标本采集时间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医院中严格控制标本采集工作,降低标本采集中的工作失误,准确按时完成血液标本的检验,避免血液标本的污染,可以有效提高医院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细节管理有利于管理规范化,能有效提高分析前标本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还能减少了护患纠纷,保证了护理安全。血液检验质量控制贯穿于分析前、中、后各个阶段,且与医、护、技、工等各方面的协作配合有关,因此应通过开展全程、全员、全面的质量管理,实现检验水平的持续改进,并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可靠,既减少了医患纠纷和资源浪费,也为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血液标本采集是临床检验的重要环节之一,标本采集的过程是否规范,将对临床检验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临床检验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于血液标本采集的规范化管理,并且在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严格的血液标本采集管理规范与制度,从而促进临床检验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何玉荣,李佳音.临床检验标本的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探讨[ 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2(11):1024.

[2]聂尚丹,张孝侠,李印龙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分析前质量管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l):134-135

[3]刘燕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2(22):142

[4]冉隆德.控制影响血液生化检验质量的标本误差因素[ J].陕西医学检验,1998,13(1):44.

[5]王桂东影响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因素及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6):811-812.

[6]毛建红.影响血液标本采集质量的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医学信息,2012,25(9):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