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型脑室引流管固定架在脑 出血术后患者中 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27
/ 2

实用型脑室引流管固定架在脑 出血术后患者中 的应用

张玉 吴自云 张远芝

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脑病外二科 237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实用型脑室引流管固定架在脑出血术后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 2019 年 1月—2019 年 7月行脑室引流术的患者 40 例,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0 例,分别使用实用型脑室外引流固定架及传统悬挂固定引流袋。结果 研究组调节脑室引流装置耗时(31.52±3.67 min)少于对照组(62.24±4.78 min),研究组精准率为95.00%,与对照组(65.00%)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观察组中无患者发生并发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实用型脑室引流管固定架调节脑室外引流管高度具有安全有效、简便快捷等优点。

关键词:实用型脑室引流管固定架 脑出血术后 脑室外引流

引言 脑出血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主要分为脑实质内出血和脑室壁上脉络动脉出血两种,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安全,脑出血目前唯一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但是由于颅内的高压时间长,手术后多数患者都有颅内感染或是血凝块堵塞等,为此,需要加强对脑出血患者手术后的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2019 年 1月—2019 年 7月行脑室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28~69岁。根据引流管高度调节方法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且已经签订知情同意书,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中男15例,女5例,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30岁,中位年龄(44.17±2.93)岁;对照组中男14例,女6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28岁,中位年龄(45.25±2.48)岁,比较2组一般资料,显示无统计学差异,可以对比。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固定及高度调节,对照组采用传统目测法估计高度。

选取长100 cm、直径2 cm不锈钢空芯杆体作为支撑杆,并标记刻度,基准0刻度线,向上向下标记,精确到厘米;套筒高度约平床垫高度60cm.为制作锁紧螺帽,与挂钩衔接一体,底盘有万向轮。

悬挂固定:对照组将脑室外引流管以目测高于外耳道上(脑室平面)10~15cm的位置、用胶带悬挂固定于床头挡板上。观察组将引流管悬挂固定在调节杆挂钩上,引流管高度以调节杆上精确刻度为准,高于外耳道上 10~15 cm。打开引流管夹阀,先缓慢释放少许脑脊液,待颅内压稳定后,以保持引流管内引流液较低滴数的高度固定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1)引流测量精准率:使用公式脑室引流测量精准率 = (脑室引流总置管数 - 测量不准确例数) /脑室引流总置管数 × 100% 。(2)调节脑室引流装置耗时:调整脑室引流装置所消耗时间。(3)侧脑室(EVD)相关感染率:使用公式(CSF 阳性指标发生例数/脑室引流总置管数 × 100% )。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临床基础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评估,其中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达,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数据用率(%)的形式表达,以P < 0. 05 为统计学意义存在的标准。

2. 结果

2.1 调节脑室引流装置耗时比较

研究组调节脑室引流装置耗时(31.52±3.67)min,对照组耗时(62.24±4.78)min,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T=22.7970,P=0.0000)。

2.2 引流测量精准率

研究组引流精准19例,不精准1例,精准率为95.00%,对照组引流精准13例,不精准7例,精准率为6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250,P=0.0177)。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20例中,发生并发症2例,其中引流过度1例,引流不足1例。观察组20例中,发生并发症0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2.1053,P=0.1467)。

3. 体会

实用型脑室引流管固定架调节过程简单方便、精细,可避免目测带来的误差。使用传统固定方法固定,如引流液过多可调整引流管高度约1cm,去护士站拿尺子或让同事确认高度至少 2 分钟,而使用实用型脑室引流管固定架约 30秒就可实现。实用型脑室引流管固定架易于安放,正反齿轮 构造使管道不易滑脱,引流袋可防于底盘。支架空间小,不妨碍护士工作,不妨碍患者适当的功能锻炼。 更换引流瓶时,只需从挂钩上取下引流瓶再常规更换,无须进行解绳和捆绑工作。神经外科患者外出检查较多,外出时只需关闭夹子,取下挂钩上引流袋放置于身边,检查返回时无须重新调整高度,减轻护士工作量。

4.讨论

脑出血患者手术后进行脑室引流管管理能够保证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辅助效果较好。

脑出血患者在手术后需要脑室外引流1周,随后根据患者的颅内压引流液量调整引流管的高度,以往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棉绳栓紧引流管,并将其悬挂在吸氧装置上,之后再用直尺对引流管的高度进行测量,若其固定在吸烟罩上,则会很大程度上碰到引流管,影响引流管的正常工作,严重还会造成引流管脱落;若是固定在输液架上,则很容易因晃动、不牢固而被拔出,临床针对上述问题,做了改良,自行设计与制作了脑室外引流管高度装置固定的新装置——实用型脑室引流管固定架,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能够固定在床头上,护理操作过程中不会影响其正常工作,安全性较高。可通过挂衣钩来固定,不容易脱落,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制作挂衣钩,调整引流管高度。当患者引流结束时,挂衣钩会按照院感处理,再次应用。价格低廉,制作容易,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送平. Y型脑室测压经流管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引流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1998, 8(5):26-27.

[2]尹婷婷, 张华华, 仲美华. 高度可调的头部引流袋固定架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8, v.25(07):102.

[3]许金仙, 廖佳奇, 黄小玉. 自制后置嵌入式双腔脑室外引流管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引流术中的应用[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19).

[4]李丽芳, 彭华萍, 王萍,等. 脑室外引流管高度装置固定的设计与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30):3611-3611.

[5]李鑫, 黄红星, 刘少波, ,等. 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应用评价[J].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