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与戏曲剧目融合的实践研究——品鉴“生死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1
/ 2

思政课与戏曲剧目融合的实践研究——品鉴“生死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黄坚英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 20110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于一所以培养戏曲艺术接班人的戏曲艺术类专业学校,通过将戏曲剧目和思政融合的实践,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功能,以文化人,创新思政课堂,为培养德艺双馨的戏曲接班人提供新模式。

关键词:思政课 戏曲剧目 生死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案例背景】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13页。)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以文化人”的规律,搭建文化载体,创新“以文化人”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戏曲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戏曲学校用戏曲故事构建思想政治课堂,不仅增强了思想政治课堂的感染力和内生动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自信、文化自信。

【案例准备】

1.教材分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八课《探求价值 繁荣文化》中第三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其中要让学生了解文化的作用,使学生产生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挖掘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创新型和开放性,让学生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资源形态的中华传统文化,转化为价值形态的当代中国文化,对于高二学生来讲这个转化过程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情境,我们采用了和戏曲剧目相融合的课程模式。

2.剧目选择。分析了这几年学生所学的剧目,我们对剧目的背景、内容、作者、主演、演奏特色等进行了比较,最后选定了梅兰芳大师的《生死恨》作为贯穿整个课堂的剧目。京剧《生死恨》创作于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急时刻。一向忧国忧民的梅兰芳,为鼓舞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斗志,而组织编写的一出古装戏。故事发生在宋代,当时金兵南侵,老百姓流离失,妻子韩玉娘鼓励丈夫程鹏举抗金,最后得胜归来。当时这场剧由于舞台效果十分强烈,引起了日本人不满,干预演出,梅兰芳则以票售罄为由,移至南京大华戏院演出三场,更是火爆异常。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梅兰芳蓄须明志,罢歌罢舞,直到抗战胜利,他才重新登台演出,戏里戏外均是爱国情怀,而这出戏的调式也是第一次对四平调进行了改变,当时引发轰动。这个剧目还拍成了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3.教学目标。通过视频资料了解《生死恨》的背景和内容,识记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形式和作用,理解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通过对《生死恨》的讨论探究,学生表演等形式,明确当下中学生如何做才可以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对《生死恨》的深入学习,增强学生对自身专业的热爱与认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学生对文化作品的正确价值取向。其中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4.教学构思。通过剧目《生死恨》,我们设计了四个环节的活动。活动一: 悠久的传统文化。通过对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介绍,直接导入新课(传统文化的含义与表现形式),通过讲述《生死恨》创作背景与内容,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的作用,有效达到课堂活动的目标。活动二:播放视频:《生死恨》中经典唱段《夫妻们》,通过事先拟定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重视创新精神,理解传承和创新的关系。活动三:彩色的《生死恨》。通过电影《生死恨》引导学生弘扬传统文化除了重视创新,还要学会借鉴外来文化,博采众长。活动四:自豪的戏曲人。通过对本校本专业优秀毕业生王佩瑜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戏曲人的责任,让学生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再次激发学生热爱、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和享用者,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案例分析】

在戏曲学校的戏曲专业,采用戏曲剧目来展开理性知识,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意趣。

一、建构主体与主体间平等交流对话模式。通常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是“具有教育功能的组织和个人”,而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让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通过对剧目的品鉴,教师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灌输的模式,而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里,学生通过置身于剧目的形式,通过思维活动,由内而外,自己得出结论,自己鼓舞自己,不断实现客体主体化,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者,受教者变身教育者的主体间交流模式。

二、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剧目有助于提升戏曲学生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和情感认同,不同的剧目中均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内涵,它从学生专业特性出发,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思政课更有效。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我校作为第一批国家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坚持以文化人,打造戏曲育人品牌丰富教学内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从实际出发拓展了教学资源。

三、将教学的三个维度进行了自然的转化。课堂教学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高中思政课特有的议题、情境、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生死恨》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一案到底,脉络清晰,提问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评与鉴的过程中理解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到背后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提升文化自信,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剧目的思想性挖掘还不够深入。艺术性的目的是为了体现思想性,《生死恨》中,不少的唱词都体现了作者隐藏的爱国情怀,没能带领学生细品,教师上课过程急于引导学生往标准答案靠,打断了学生感悟的节奏,学生的思维活动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剧中旋律的变化这些艺术手段是在什么场景下变的,为什么要变?没能一一展开,问题的设置与情境的融入不够,导致品与鉴都不够深化。自豪的戏曲人环节的“自豪”体现不够。从王珮瑜这个名家的故事讲开去,没能让孩子领悟到唱戏不仅仅学艺,更是学名家背后的精神。传承,不仅仅传承技艺,更是传承德艺双馨的国粹内涵,价值层面提升不够。

课堂的美,不是完美,而是缺陷美,教育是带着蜗牛去散步,教师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教会学生思考,给时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外化转为内化。

参考文献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高中戏剧艺术与育人[J].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C],2019.

课例研究教学名师的成长路径[C].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梁建明.打造富有戏曲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8(05).

杜凤元.《生死恨》音乐创作初探[J].中国京剧,2009(05).

[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2019-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