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疼痛及爆发痛疗效的临床作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18
/ 3

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疼痛及爆发痛疗效的临床作用分析

周玲君

湖南省脑科医院疼痛科,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研究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疼痛及爆发痛疗效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13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5例,研究组实施介入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肿瘤治疗,比较生活质量、疼痛爆发痛情况与有效率。结果:研究组生存质量中躯体功能评分(95.25±8.27)分、情感状态评分(93.28±7.22)分和生命活力评分(96.39±9.28)分高于对照组,爆发痛次数(4.28±1.36)次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疼痛评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8.46%高于对照组86.15%(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介入治疗能提高生存质量,减少爆发痛次数且缓解疼痛程度,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借鉴。

【关键词】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疼痛;爆发痛疗效;临床作用

临床常见病症是恶性肿瘤,致病机制为组织细胞失去活性导致癌细胞发生无规则或无节制生长,常见诱导因素是暴饮暴食、作息不规律、家族遗传史或免疫功能低下等,癌细胞繁殖或扩散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临床以介入治疗为主,将癌细胞有效切除达到治愈疾病目的,但术后仍存在较强烈疼痛感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根据病情恢复程度采取合理的药物缓解是重要的,具时效性[1]。因此,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130例,分析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疼痛及爆发痛疗效的临床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13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n=65):男41例,女24例,年龄46-59岁,平均年龄(50.23±4.23)岁;病程1-6年,平均(3.25±1.04)年;其中肺癌25例,肝癌23例,乳腺癌17例;对照组(n=65):男43例,女22例,年龄47-58岁,平均年龄(50.31±4.15)岁;病程1-7年,平均(3.67±1.12)年;其中肺癌29例,肝癌20例,乳腺癌16例。各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肿瘤治疗,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根据癌症的差异性选择对症治疗手段,轻度疼痛者则遵医嘱服用适量止痛药物缓解;重度疼痛者则经皮下静脉注射吗啡或杜冷丁等麻醉药物。研究组实施介入治疗,以胃癌患者为例,中晚期患者给予介入治疗措施能提高疗效,充分利用seldinger技术对左侧或右侧股动脉实施穿刺,给予腹腔动脉造影,利用造影对靶血管位置加以明确,取适量栓塞剂与稀释完成的化疗药物放置靶血管内部,临床常见灌注药物是草酸铂、亚叶酸钙与5-氟尿嘧啶,其灌至肿瘤内部能将癌细胞有效杀死,药物浓度较高且达到消灭癌细胞的目的[2],同时给予化疗药物治疗能降低医疗费用,缓解患者家庭负担,有效弥补静脉化疗的不足,减少化疗药物游离至体内数量,避免机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避免对重要脏器功能造成直接损伤,临床常见的栓塞药物是表阿霉素、液化碘油与明胶海绵等,给予患者介入治疗期间可能会发生发热、腹部坠胀或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因此给予对症心理指导措施是很重要的,稳定情绪且保持身心放松,预防情绪波动范围较广造成机体发生应激反应,静脉滴注适量葡萄糖溶液满足机体实际所需营养需求,确保治疗流程顺利进行[3]

观察指标

根据SF-36健康问卷简表测定生存质量,主要指标是躯体功能、情感状态与生命活力,采用百分制评估,分值越高则生存质量越好。

疼痛爆发痛情况: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疼痛阈值,0级:患者主诉无疼痛感;Ⅰ-Ⅱ级:患者主诉存在轻微疼痛感,缓解片刻后疼痛感消失;Ⅲ-Ⅳ级:患者主诉具有强烈疼痛感,采取爆发痛药物能缓解,统计研究对象爆发痛发生次数。

有效率:(1)显效:不适症状消失且体征恢复,爆发痛次数减少明显且无疼痛;(2)好转:不适症状明显改善且体征基本恢复,爆发痛次数减少且存在轻微疼痛;(3)无效:与上述条件不符合且存在重度疼痛,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

取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爆发痛次数与生存质量)以(5e9aadf32dd61_html_869809d1e709b1fc.gif )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疼痛情况与有效率)以[n/(%)]形式表示,采用5e9aadf32dd61_html_5406b712d840750d.gif 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与爆发痛次数对比

研究组生存质量中躯体功能评分(95.25±8.27)分、情感状态评分(93.28±7.22)分和生命活力评分(96.39±9.28)分高于对照组,爆发痛次数(4.28±1.36)次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与爆发痛次数对比(

5e9aadf32dd61_html_869809d1e709b1fc.gif

组别

躯体功能(分)

情感状态(分)

生命活力(分)

爆发痛次数(次)

研究组(n=65)

95.25±8.27

93.28±7.22

96.39±9.28

4.28±1.36

对照组(n=65)

90.13±8.14

90.19±7.06

92.24±8.15

11.52±1.43

t

3.5572

2.4670

2.7090

29.5780

p

0.0005

0.0149

0.0077

0.0000

2.2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对比

研究组疼痛评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对比[(n),%]

组别

0级

Ⅰ-Ⅱ级

Ⅲ-Ⅳ级

研究组(n=65)

60(92.30)

5(7.69)

0(0.00)

对照组(n=65)

48(73.84)

13(20.00)

4(6.15)

5e9aadf32dd61_html_aa2868124fa29b4e.gif

7.2128

4.1270

4.1270

P

0.0072

0.0422

0.0422

2.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8.46%高于对照组86.15%(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

组别

显效

好转

无效

治疗有效率

研究组(n=65)

48

16

1

98.46%

对照组(n=65)

34

22

9

86.15%

5e9aadf32dd61_html_aa2868124fa29b4e.gif

6.9333

P

0.0084

3 讨论

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家族遗传、暴饮暴食或作息不规律等因素有直接联系,癌细胞不断繁殖或扩散对器官功能造成严重创伤,临床治疗手段以手术切除为主,但中晚期患者受多因素影响造成手术效果欠佳,术后具有强烈的疼痛感导致机体易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因此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配合对症治疗手段是很重要的,有效缓解不良情绪提高治疗疗效,给予镇痛药物治疗能缓解疼痛程度,为患者生命健康提供可靠性保障,具时效性[4]

有研究报道,介入治疗恶性肿瘤患者能提高疗效,其具备创伤小、并发症少与效果显著等优势,术后机体不会产生强烈疼痛,避免对重要脏器功能产生影响,无需采取开刀措施对表皮损伤较小,满足患者对外观美观程度的要求,药物疗效能直接作用至病变位置,充分发挥药物疗效避免机体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便于术后促进身体各机能早期恢复正常。其次,术后疼痛是介入治疗患者较常见并发症,根据疼痛严重程度切实给予针对性治疗手段是很重要的,重度疼痛者需皮下或肌肉静脉注射适量杜冷丁或吗啡等镇痛药物,遵医嘱或试剂说明书严格执行;中度疼痛者口服适量奥施康啶缓解疼痛程度,轻度疼痛者则给予适量普通的止痛药,同时术后与患者保持交流沟通是很重要的,缓解心理障碍避免疼痛程度加重,鼓励家属给予心理支持与安慰,详细阐述介入治疗的重要性,确保各治疗流程能顺利进行,达到治愈疾病目的,具时效性与可靠性

[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生存质量中躯体功能评分(95.25±8.27)分、情感状态评分(93.28±7.22)分和生命活力评分(96.39±9.28)分高于对照组,爆发痛次数(4.28±1.36)次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疼痛评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8.46%高于对照组86.15%(P<0.05)。

综上所述,对恶性肿瘤患者介入治疗能提高生存质量,减少爆发痛次数且缓解疼痛程度,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邢利民,丁慧敏,段余钡,等.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双膦酸盐辅治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Meta分析和试验序贯分析[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7(05):25-31+115.

[2]刘恩强,瞿家权,许美凤等.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疼痛及爆发痛疗效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0):113-114.

[3]黄爱军,谭必勇,张兴强,等.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无水乙醇碘化油混合液介入治疗治疗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疗效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17, 25(10):105-108.

[4]李梦雅,孙宇,姜虹.丁丙诺啡透皮贴剂与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口腔恶性肿瘤术后持续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8, 16(5):55-59.

[5]郭玉娇,孟玲,罗璨,等. 临床药师参与1例骶骨恶性神经鞘瘤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体会[J].中国药师, 2017, 20(10):1815-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