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病病人住院应激源分析及护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20
/ 2

血压病病人住院应激源分析及护理措施

张红亮

北京市顺义区第二医院内科 101309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病患者住院的应激源因素及护理措施,观察其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50例高血压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有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应激源评分以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应激源评分及满意度方面相较对照组均占据极大的优势。结论:通过分析总结高血压住院患者应激源因素,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值得应用于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高血压病人;住院应激源;护理干预;总结分析

应激反应主要是由个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认知评价后而产生的心理反应过程,包括患者机体的神经、代谢系统、内分泌以及生理、心理、行为等发生异常改变,长期的强度应激会致使患者难以适应从而提高应激水平,促使病情恶化[1],加之住院也会给患者带来新的应激因素,若不能及时给予有效的措施预防,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本文对选择我院收治的50例高血压病住院患者的应激源进行总结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收治的5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男、女各有15例、10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0.51±9.85)岁;观察组男、女各有13例、12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70.87±9.91)岁;两组病人的资料均无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主要是以完成高血压患者住院时环境、病室以及注意事项等护理措施为主[2]。观察组患者则通过应激量表调查并总结,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要主动热情接待患者,并向其做自我介绍。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面对患者说话语速不要太快,避免使用医学专用术语,在做各项治疗、检查时,可同时对患者进行劝说开导,通过视频、动画或正确应用语言等方式进行启发、诱导高血压住院应激源的相关疾病知识,若患者有任何疑问,护理人员应要耐心为其解答,以便能够消除其心理顾虑,缓解不良情绪,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②高血压患者在住院后生活习惯可能无法快速适应,因疾病的折磨和住院环境的不适,使得患者对环境刺激不能应对,因此,护理人员应以平静的目光以及轻盈的脚步接待患者进入病房,并将其妥善安置,同时将住院环境、主管医师、责任护士介绍与患者;病房内外保持整洁干净,室内温度与湿度进行适当调整,尽最大努力给予患者一个较为舒适的住院环境,使患者产生温暖、亲切感。③高血压病人从一个家庭成员转变成住院患者,角色转变的因素也是促使患者产生应激源的一种原因,此时护理工作人员在病人入院后可通过介绍同病室病友或相关工作,促使其能够与新旧患者的关系相处融洽,能够相互尊重、接纳并相互理解,加快其对该角色的认同;此外,护理人员在听取、了解患者心理情况后,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需求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通过讲解同类型疾病患者成功治愈的案例或指导其家属多安慰、鼓励,促使患者减轻心理应激。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采取医院应激量表对患者询问的问卷记录进行评分;采用自设调查问卷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评分,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等进行对总满意度进行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以上高血压病病人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当P<0.05时,说明二者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应激源评分对比

经不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应激源评分相较对照组均占据极大的优势,见表1。

表1.患者应激源评分对比(分)

分 组

例 数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25

282.12±70.54

232.61±50.99

观察组

25

272.52±92.54

119.98±40.11a

注:与对照组比较发现,a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满意度对比

经不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相较对照组均占据极大的优势,见表2。

表2.患者满意度比较[n(%)]

分 组

例 数

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对照组

25

12(48.00)

5(20.00)

8(32.00)

17(68.00)

观察组

25

21(84.00)

3(12.00)

1(4.00)

24(96.00)a

注:与对照组比较发现,a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文通过高血压病病人住院应激源分析总结主要因素包括住院环境因素、角色的转换因素以及医护人员言行影响因素,患者在入院后可能因特殊的气味、森严的空间以及严肃的面孔等因素促使患者产生烦躁、抑郁的不良心理应激,加之患者由一个家庭成员转变为住院族的其中一员,加之对该疾病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不全,住院期间极易促使这些因素成为应激源[3]

本文结果显示,经不同护理后,在患者入院后环境变化、日常生活规律变化、疾病相关知识、自理能力变化、突发事件等共49个问题中[4],观察组患者应激源评分相较对照组均占据极大的优势,且在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6.00%相较对照组的68.00%占据优势,因观察组通过分析总结实施住院环境、角色的转换、医护人员言行的改善、调整,加上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健康宣教知识等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促使患者减轻应激反应;而对照组只是简单完成患者住院时环境、病室以及注意事项等护理措施,使得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5]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总结高血压住院患者应激源因素,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效果较好,值得应用于临床上

参考文献:

刘叔敏.围手术期应激性高血压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7(32):790-792.

余莉萍.综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围术期焦虑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8,8:78-80.

李锦芳.林建玲等.综合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围术期焦虑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7,16(7):132-162.

王柏红.优质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应激反应及术后疗效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1):1587-1594.

徐晖.优质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前应激反应及术后疗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8,28(13):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