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28
/ 2

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于凤芹 1 李宁 1 李志强 1 于凤杰 2

1. 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山东 聊城 252000 2. 聊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目的:研究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6例发病4.5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NIHSS、BI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更为明显,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急性脑梗死疾病主要是因脑血管内膜受损、或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动脉管腔变得狭窄,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栓形成造成急性脑供血中断所诱发的一种疾病。患者在发病后出现神经功能受损情况,症状表现为定向、言语及记忆等明显降低,个别患者还会产生认知功能障碍,如未能对患者及时实施治疗,则会加剧患者的病情发展,加大患者的致残率,更甚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现阶段,在临床中对于发病4.5小时内急性脑梗死患者,可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等方式实施治疗,以期抑制患者病情发展,然最终的治疗效果却有待提升。对此,本文主要研究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现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06例发病4.5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53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43~73岁,平均(57.33±9.62)岁;观察组中,男27例、女26例,年龄42~73岁,平均(57.17±9.56)岁。入组标准:(1)符合《2014 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2)有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3)发病4.5 h内;(4)年龄18岁以上。排除标准:(1)合并有器官重大疾病者;(2)脑出血病史或癫痫发作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营养神经,控制血压、降脂等相关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剂量:0.9mg/kg。其中10%阿替普酶在1分钟内进行静脉推注,余下的阿替普酶在1个小时之内实施持续静脉泵入[1]。在用药过后应对患者进行CT检查,同时还需再次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以防范产生脑出血症状。排除出血后常规给予阿司匹林和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等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式与对照组一致。依达拉奉治疗方式体现如下:在100毫升0.9%氯化钠注射液中加入30毫克依达拉奉进行静滴,每日2次。全部患者治疗周期均为10~14日。

1.3临床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评估,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判定。显效,与治疗前比较,患者 NIHSS 评分降低幅度为≥46%;有效,患者 NIHSS 评分降低幅度为18% ~45%;无效,患者 NIHSS 评分降低或升高 < 18%,症状无明显改善且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总有效率 = ( 有效 + 显效)例数/总例数 ×100%。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运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l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满分为100分,分数愈高,则表示患者生活质量愈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表一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n%

组别

例数(n)

显效(n)%

有效(n)%

无效(n)%

总有效率(n)%

观察组

53

32(60.38)

19(35.85)

2(3.77)

51(96.23)

对照组

53

25(47.17)

22(41.51)

6(11.32)

47(88.68)

X2

10.3062

P值

<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I评分

观察组患者BI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二。

表二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I评分5ea7f3d9a328f_html_541a0e4057e22f8f.gif±s,分

组别

例数(n)

NIHSS评分

BI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53

12.83±3.37

5.27±1.32

60.56±6.73

82.63±5.05

对照组

53

12.96±3.26

8.83±1.50

60.87±6.60

74.37±4.92

t值

0.263

9.790

0.316

6.357

P值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日益变化,脑梗死疾病的发病率也愈发提升,在临床中急性脑梗死也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疾病。急性脑梗死主要是因脑动脉产生粥样硬化,局部形成血栓,还有部分患者是因脱落栓子沿着血液循环入至脑动脉,致使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患者脑部缺血缺氧而诱发的一种疾病[2]。其病理在于动脉内膜产生脂肪变性以及胆固醇沉积,致使粥样硬化斑块产生,纤维组织也会随之出现增生情况,并且斑块内膜会产生出血现象,进而导致血小板聚集,使得脑缺氧及缺血产生梗死灶。而若脑长久处在缺血缺氧的状态之中,则会导致通透性加大,脂质膜受损,加剧脑水肿。且该疾病的细胞通常会产生细胞凋亡、坏死等情况,细胞不同的死亡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其存活时间,所以须及时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以此来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生存质量。

在临床中阿替普酶为一种常见的溶栓药物,属第三代溶栓药物,其特异性较好。其可在血栓部位对于纤溶酶原产生激活作用,也能够溶解患者的局部血栓,同时也并不会在低纤维蛋白含量位置产生激活纤溶酶的效用,这利于防止产生继发性出血事件,提升临床治疗的可靠性与安全性[3]。但据研究发现,若单一运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剂实施急性脑梗死疾病的治疗,所产生的治疗效果却并非很理想,应联合运用其他治疗方式实施治疗,以增强临床治疗的效果。

依达拉奉属于脑保护剂,其可经过血脑脊液屏障直至缺血半暗带,以防范加剧患者的脑梗死症状,且利于减少自由基生成数量,调控表达凋亡细胞因子,也能够对神经元的凋亡产生抑制作用,实现保护患者的脑细胞。再者,依达拉奉也可抑制表达肝组织内炎性因子,控制神经细胞产生受损情况,减少患者脑梗死的面积,加快患者的疾病恢复速度[4]。而据研究发现,若能够联合运用依达拉奉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那么更利于增强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从而强化患者的生活能力,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依达拉奉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要明显高于单一运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所产生的临床效果。通过此联合治疗的方式,利于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明显降低NIHSS评分,提高BI评分,从而达成治疗该疾病的临床目标。所以说,在急性脑梗死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务必要善于运用上述联合治疗的方式,以期真正增强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芬,张云峰.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大鼠的疗效及对脑组织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35(08):750-752.

[2]苏建,张津华,蒋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闭塞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04):775-777.

[3]陈聪,苏庆杰,吴海荣,曾超胜,周经霞,刘姝.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8,34(04):395-398.

[4]陈庆友,张艳蕉,于熙莹.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16):1453-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