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滨河消极空间的活力复兴研究 ------------城中河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设计回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1
/ 2

老城区滨河消极空间的活力复兴研究 ------------城中河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设计回顾

钱正超

南京城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36

摘要:随着城市的综合发展,原有老城区的许多旧有地块也面临着拆迁改造更新的升级换代,这其中就包括城市中环境较差的一些边角地块,这些地块并不适合大规模的重新开发,只能因地制宜的改造整治,本文介绍的城中河项目正是具有这种特点的典型项目,通过整个项目的全新定位,策划,规划,设计,改造,最终将原有破乱的城市遗忘角落打造成为风景优美,商业氛围浓郁的都市文化休闲场所,通过地块自己的活力复兴带动整个城市区域的活力增强,引领和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城中河;综合整治;设计

项目基地概况与现状

城中河项目位于南京浦口区珠江路城中河沿岸,建设用地包括沿河地块和三角地块,用地用地内多为陈旧低矮危房,环境较为恶劣,长年以来为城市发展剩余零散用地,缺乏良好的管理和有效利用,河滩边良好的城市景观元素被遗忘没有利用,整个地块在区域内属于一种消极存在.

现状思考与分析

对现状的考察促进了我们第一步的思考,为什么城中河这样的城市河道不能被好好利用?为什么城市发展的这些小角度会被遗忘?这样的地块能不能展现自己的活力?怎么样才能挖掘出这里景观价值?这个地块能为城市发展带来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一步的对现场,对基地,对周边的城市环境,居民生活展开调研与分析。首先基地的河道景观价值必须得到挖掘和充分利用,其次基地的活力需要居民的真正融入,所以需要真正的理解居民的生活需求,再次通过对周边城市的商业文化的综合调研我们认为结合滨河休闲空间打造特色的情景商业空间能更好的满足周边的居民使用需求,并能通过居民的真正参与激发场所活力,同时满足城市景观改造和居民生活环境体验的双重维度的需求

通过以上的思考分析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一个方向,结合滨河空间可以打造一处特色的商业活力休闲空间,但是仅仅这样的结论并不足够。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个场所的特点,他的定位和辐射范围是周边居民还是更广阔的城市范围?在众多的城市滨河空间场所中本项目有什么独到的地方,有没有可能从城市的历史文脉的研究中寻找进一步的灵感?是不是可以着眼于挖掘浦口的文化艺术渊源来打造一个浦口的文化新地标?

项目定位研究

将其打造为具有地域文脉的历史特色商业街区和具有人文情怀的滨河休闲空间。

建成后的历史特色商业街区为地区注入新的经济发展活力。

滨河风景带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观光的场所。

区域整体环境提升,为城市的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项目特色概念

特色一:

以“林公堤”为主题,突出艺术特色,打造具有地域文脉的历史特色街区

林散之作为浦口的著名的艺术家一直是浦口的历史文化代表,凝聚了浦口人民内心浓郁的地域文化情结。项目设计提出以“林公堤“"为文化主题,将书法艺术贯穿于建筑与景观设计之中。在入口广场出的特色玻璃书法景观墙与水景结合,将林散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草书之作倒影在静水池中形成了虚实交融,创造特色的镜花水月般的朦胧书法美,在起点广场处就给游客一种高雅别致的精神体验。在另一处的主题中心文化广场的景观设计中我们将林散之的书法摹刻在景观灯柱与地面文化雕砖上,灯柱上的书法与灯光设计结合,引人抬头注目吟诵,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书法艺术进一步的尊重欣赏。

特色二:

以民国建筑风格为项目的风格特色,打造具有强烈记忆的文化标志特色

项目所在的南京具有浓郁的民国文化历史积淀,浦口区也保留了多处具有时代特色的民国历史特色建筑。挖掘和展示民国历史文化将有助于唤起群体共有的文化情感共鸣。对与民国建筑风格的展现,我们不仅在外观上表达了各种丰富的民国建筑风格的语言与元素,而且强调了将民国建筑的内涵韵味的注入。首先从整体形态上线打造出具有适宜尺度的建筑层次,结合坡屋顶的设计,做到高低起伏层次丰富。其次建筑细部从通过研究分析民国建筑的风格特色,提炼挖掘不同的主题符号,突出了民国建筑中西合璧、高雅端庄、精致细腻的特征。

主要特色三:

将建筑景观、亮化体化设计,打造具有人文情怀的滨河休闲空间。

基地紧邻浦口城中河,规划设计构思将滨河景观与街区空间统一整合在一起,创造了集休闲、散步、交流于一体的滨河休闲空间。依据线性街区布置的建筑,点线组合,疏密有致。街区尺度合理,体验宜人。结合景观设计,基地内部空间变化丰富,提高街区游览体验。夜景亮化设计与建筑设计紧密结合,烘托出迷人浪漫的夜景氛围。

规划设计

动线营造: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将商业街区与滨河风光带有机结合,创造融景于街,情景交融的独特商业休闲体验。通过将商业内部动线与滨河游览动线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同两种体验,以及相互切换组合的路线,让观光客在不知不知觉中时而体验城市河道风景,时而穿梭回来体验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区氛围。

功能布局;整个街区功能定位为商业功能为主的休闲街区,结合场地形态和功能需求,我们研究了适合不同商业业态的单体建筑形式,通过长短变幻,点线结合,开放与围合的空间关系组合,形成了一系列有节奏的街区建筑布局形式。单体平面功能采取灵活适用的方式,大空间形式能适应不同招商业态需求,为商业经营提供良好的空间基础,可分可合的建筑形态既能满足小型客户的需要,又能组合起来满足大商业客户的使用目标。

空间营造:空间的研究上我们首先分析了外部景观空间的形态和内部商业街区空间的不同特色需求,形成了两线三点的大的空间脉络关系。两线指的是内部商业空间的景观串连轴线和外部滨河空间的绿化休闲景观动线。三点指的是东部的入口休闲广场,中心话题文化广场,西侧的入口商业广场。通过三个广场的点状空间形成了与街区线性空间的对比,给整个街区的空间节奏带了起承转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交通组织:整个街区定位高档,车辆组织采取完全人车分流模式保障街区人行的安全便捷,真正体现了人性化的关怀。利用周边地块的空余场所设置机动车出入口,车库设置与街区底部,停车后可以便捷的到达街区,方便了居民的使用,提高了商业价值的吸引力

景观设计:街区最大的特色就是商业、景观、艺术三者的完美融合。在景观设计中力求充分挖掘自然景观优势和人文历史特色。结合规划布局营造的特色空间,形成了不同景观特色。在滨河一侧设计了观景步道,休闲平台,临水雅座。在入口广场设计了主题书法景墙别具一格,在广场一侧设置了户外休闲外摆茶座创造了浓郁的

休闲商业氛围,在街区内部设计了不同景观小品,特色植物,流动商业花车。在中心主题广场设置了喷泉,灯柱,营造人气充足的商业广场气氛。

立面分析:建筑立面以民国风格为特色,注重细节,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提取青灰色砖墙为主材料,配青瓦,花岗岩点缀,建筑屋面檐口、线脚、栏杄、窗框的细部设计等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合璧民国特色风貌。

结语

城中河项目的规划设计中我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设计,更多的是从基地研究出发,分析项目的现实基础情况,通过扎实的调研分析策划,成功的项目定位加合理的规划设计最终把基地这样一处位于城市边角的消极空间打造成为受市民环境的城市商业休闲聚集地,从而带动了周边了都市活力。这一项目的建设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让我们看到了如何挖掘城市发展中的遗留角落的价值,通过设计注入活力,化不利为积极因素,通过修补缝合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改造整合,从而将原本消极冷落败坏的滨河空间转换为激发区域城市复兴的活力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