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自动化条件下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0
/ 2

配电自动化条件下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评估

李春阳

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翁牛特旗供电分公司 内蒙古赤峰 024500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可持续化的发展,电力供应的需求量要求也是更高,实施配电自动化,可以全面提升供电质量,对供电的可靠性进行改善,为配电系统的高效运行有着有力保障。基于此,加强对配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就基于作者实际工作经验,简要的分析在配电自动化条件下的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评估,希望对有关从业人员带来帮助。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

前言:配电系统可靠性能够规避并且减少停电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节省电力能源,全面增强系统供电可靠性,进而对各工作进行协调,进而配备网架设备,确保电源充足性,为供电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1 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现状分析

随着用电供电需求不断发展下,区域配电的电网也在不断完善,在配电系统自动化应用的基础上,要求电力网络系统重点研究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分析,因为配电系统主要是位于电力网络系统末端,是电力企业和用户连接的过程,如果说配电系统产生故障中断的问题,就会影响到电力用户应用效果和安全性,造成电力用户经济、间接的损失。所以,开展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就十分重要,以避免电力供应的中断所带来的损失,节约电力资源,满足电力用户的需求。我国配电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主要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起步晚,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下,配电系统可靠性的评估也获取一定进步,集中侧重在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指标、模型,引入电力市场理念,确保配电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的一致。

2 配电系统可靠性的评估理念和指标

配电系统可靠性的研究主要是对电气元件、设备等进行预定条件、时间下的功能概率性评估,在实践应用阶段逐渐成为一个系统的科学,主要包含可靠性设计、可靠性试验、可靠性制造、使用、管理等,考虑到配电充裕度和安全可靠性,在静态客户用电需求的满足基础上,进行动态电力安全保障能力,进而得知,就配电系统可靠性的评估不仅是一个定性概念,也是量化指标定量评估,而这些量化指标能够记录配电系统设备运行的状态,提供评估配电可靠性的模型,而这些可靠性定量评估指标则是包含下面几点:

系统平均停电频率的指标(SAIFI)。主要是指电力系统各用户在单位时间段内经受的平均停电次数、频率指标,用以代表电力系统停电的频率。

系统平均停电的持续时间指标(SAIDI)。它是指电力系统中的每一个用户以年度为统计单位,所经受的平均停电持续时间指标。  第三,用户平均停电持续时间指标(CAIDI)。主要是指经受系统停电的用户在年度内平均停电持续的时间。 第四,平均供电可用率指标(ASAI)。主要是指以年度为统计单位下的用户经受不停电供应时间数和总供电时间比值。 第五,平均供电不可用率指标(ASUI)。这是指年度统计单位下的用户停电总数与总供电时间的比值。 

3 配电线路的供电可靠性问题的分析

3.1 技术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首先,在提高配电线路的供电可靠性基础上,部分技术人员并未加强自身工作意识,持续按照老旧理念进行工作,在表面上是按部就班的工作,但是在实际操作阶段有着较大的缺失和漏洞问题,未严格依据正确的线路进行完成,使得配电线路的供电可靠性提升难度较大,不能在短期内进行解决,对于国家地方电力事业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

其次,技术人员素质不高,一些配电合作项目,不能依据正确路径实施,使得潜在性缺陷的存在,或者是细节方面的隐患,不能进行有效应对。在这样的情况下,还需进行妥善处理,否之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3.2 线路管理不足

第一,提高配电线路的供电可靠性,对于线路自身优化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比如说:一些线路使用的老旧材料,在长时间下,不能对新供电的要求进行良好承载,这样的情况会造成配电线路的供电可靠性受到质疑,不断增加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对于居民正常生活生产的用电有着较大挑战,在未来工作阶段,对于不断减弱的外部因素,若是产生天气极端的变化,就会出现供电破坏,增加修复成本。

3.3 线路设备的问题

第一,配电线路的供电可能性设备还需加强优化阶段性,在系列参数上进行科学调整,而一些线路设备,在新旧程度上体现出参差不齐,不同堤防线路还需合理安排,展现出较大的矛盾和冲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安置线路设备,经过采取合理化的措施进行完成,进而积极落实有关后续工作,提供更多保障,不会造成严重疏忽。第二,线路设备修复的时候,还需从全局角度进行入手,就一些项目线路设备,即便是在修复完成之后,依旧产生一些问题,使得整体供电系统的不够协调,各参数和指标的严重矛盾问题,而这个情况问题出现,会对未来综合发展有着影响,在处置的时候,还需依据正确理念进行应对。

4 配电自动化系统下的可靠性基础管理的评估

按照以上可靠性指标的数据分析,进行可靠性理论支持下基础管理的评估工作,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

4.1 精准积累可靠性的指标数据,保证配电设备的系统运行

在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理论研究基础上,电力系统就电力设备的数据采集、积累,在详细观察和记录配电系统线路、设备运行状态的基础上,进行日常供电的可靠性管理,做好基础资料和基础数据统计和分析,全面的提升配电系统可靠性。

4.2 按照可靠性指标,进行配电系统故障的预警和分析

在配电自动化的系统下,以月度、季度统计指标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对于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因素进行改进,拟定出可靠性运行方案。按照配电系统的指标数据进行故障预警和故障的检修,在对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分析其故障出现的原因,以保证配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3 对配电系统停电计划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

在评估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基础上,还需注重因为停电所带来的损失,加强优化和完善停电计划的制度,不能沿用传统停电放宽期限的制度,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停电检修的计划,以配电可靠性指标作为依据,制定停电计划,并且严格操作,使得各部门之间配合。除此之外,就可以带点作业的地域步停电,还需避免因为重复停电、缩短停电的时间,优化停电计划管理的制度,加强对检修指标考核、控制的工作。

4.4 加强日常的维护

在改造我国电网智能化的时候,需要逐步淘汰旧产能的设备,转变成以科学、先进、智能化的电力设备,确保这些电力设备的质量,减少日常的维护成本,减少停电检修的频率。除此之外,经过日常巡查和检查配电系统,尽早的发现问题中的隐患问题,加强日常维护管理。

5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技术管理评估

5.1 对配电系统的装置进行更新,强化可靠性的评估效果

在智能化电网技术不断推进,我国配电系统自动化水平也在提高,原有的旧产能电力设备、装置的逐渐淘汰,更新新型、稳定、智能的设备。比如说:真空开关替代原有的10KV出线开关,分段线路开关则是替换总线路的开关、配电系统中新增双回路的线路、淘汰并且更新物保护装置的分接箱、对接箱,这些更新设备和装置经过有效的隔离方式,能够检修和恢复故障的电力设备,在智能化技术发展下,也充分发挥出电力系统网络监控、预警的功能,及时调整和变更运行状态,实现不同负荷转移,进而降低停电检修的损失,对可靠性的评估效果进行增强。

5.2 科学先进的状态检修技术应用

在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中,离不开之前的状态检修技术,这个科学合理的状态检修模式下,应用红外测温技术检测电力重负荷线路,重点监测关键线路的连接点和关键设备,在实时监控的状态下,应用自动化数据作为依据,对其进行及时处理。

结束语:

总之,配电自动化的可靠性评估能够充分展现出配电技术管理,为电力企业形象有着推动作用,进而确保用户供电质量,为实现电力企业、用户客户目标利益奠定依据。

参考文献:    [1] 廖想.流域梯级水电站群及其互联电力系统联合优化运行[D].华中科技大学 2014.     [2] 李志新.微网及含微网配电系统的可靠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4.     [3] 李霞林.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稳定运行控制[D].天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