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业园区围城治理的思考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24
/ 2

关于工业园区围城治理的思考与对策

贾炳艳

天津市北辰区青光镇人民政府

摘要:本文在对工业园区围城治理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进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园区围城治理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园区围城;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

推动工业园区围城治理,对工业园区产业进行整合、调整,将倒逼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加速工业经济创新转型升级,使工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工业园区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同步提升,促进工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有助于更好地打造高水平区域产业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1破解工业园区围城问题的现实意义

1.1有利于深化工业经济改革

当前,经济正处于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的重要关口,高质量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科技创新来支撑和引领实体经济,以现代金融来服务实体经济,以丰富的人力资源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结合工业园区治理现状,深度整合园区和载体,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1.2有利于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推动园区围城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树立“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避免“先城后产”或“先产后城”的模式,“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注重“产业高度聚焦、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建设人和企业生存、集聚、发展的高质量空间,成为充满活力,对人才有吸附力,对企业有吸引力,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城,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目标。

1.3有利于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绿色”和“金色”是辩证统一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优美的生活环境关涉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深刻认识“绿水青山”就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的“金山银山”难以为继。生态保护蕴含着潜在需求,环境改善有助于培育和吸引高水平高效益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狠抓园区“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业园区取缔与整合,进而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高质量发展。

2当前工业园区围城存在的问题

虽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作为发展载体的工业园区布局还不尽合理、各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管理粗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传统产业加速升级,形成了专业市场为龙头,商贸企业辅之的产业体系。但园区之间的管理各自为政,联通性差、耦合性弱、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特点也逐步显现出来,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整体协同水平仍然处在低端徘徊阶段,综合效益不佳。

2.2同质竞争

近年来,虽然不断加强企业设备技改升级、中小企业帮扶力度,但是以汽车配件、机械制造、电动车组装等为代表的支柱产业过度集聚,造成企业间竞争加剧、效益降低、利润萎缩、产业链条过短。盲目竞争更导致企业忽视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水平的提升,研发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2.3隐患犹存

工业园区多分布在人口聚居区附近,企业排放的废气会给周边居民带去污染,影响人居环境。排放废水也会造成附近河流、地下水的污染,影响人居饮用水安全。园区内的化工、建材、喷涂等相关行业能源消耗、排放量都比较大。

3工业园区围城问题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工业园区围城治理是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抓手、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必须着力破解的一道难题。坚持调整园区产业结构与转变园区发展方式并举,全力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实现经济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

3.1强化保障措施

建立“一个发展平台、一个管理主体、一套班子队伍”的管理体制和高效协同、服务便捷的管理运行机制。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规范设置工业园区管理机构,整合资源,深度推进工业区围城治理工作。全力做好治理工作的“后半篇文章”,集中精力抓好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开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整合创新创业优势和空间优势,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的互补优化。

3.2加快撤销取缔

对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业布局规划的工业园区(集聚区),或未进行规划环评或长期得不到开发、项目资金不落实的予以撤销取缔,取消其名称,撤销其管理机构,收回管理权限。园区内符合规划的企业作为零星工业用地予以保留;园区内不符合规划的企业做到“两段三清”,由园区严格管控。以“散乱污”企业治理促产业转型,以“双违”治理促园区环境提升。

3.3加快整合提升

根据规划分类施策,对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业布局规划的工业园区进行空间整合和体制融合。针对保留和整合类工业园区,制定园区整合提升方案,坚持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增强园区承载能力,通过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淘汰落后产能、盘活闲置土地等方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业园区整合提升。加快完善园区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固体废物处置场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3.4推进产业升级

结合规划及园区现状,制定产业升级计划,推动整合类工业园区内企业升级更新、错位发展。围绕互联网+工业模式,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推动制造型企业引进高端装备机器人,实现机器换人,有效降低用工成本、安全成本,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继续组织推动新一轮企业创新转型工作,指导中小微企业完成精益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

3.5优化企业服务

深化“一对一”企业服务长效机制,强化企业培育,引导骨干企业技术革新、节能降耗,扶持企业规模化发展。完善企业综合评价和分类服务机制,不断优化创新服务环境,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依托载体资源,深挖产业链高端项目。完善园区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纵深推进环境清洁,美化丰富公共服务空间,努力营造天蓝、地绿、水清、人美的良好宜居生态格局。

参考文献

[1]程金香.生态工业园建设中的企业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4.

[2]曹玮.企业集群理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关联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02).

[3]任登峰,郑林,王志国.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发展动力机制与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0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