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院德育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6
/ 2

临床医学院德育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张亮,马小杰,邢立婷,栗亚楠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省太原 030000

摘 要: 在临床医学生实习阶段,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多方力量,引入德育导师制,让更多教师对于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全方位进行引导、针对不同的德育教育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面对变化的现状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动,并进一步与学习环境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德育教育实践中使德育导师成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明晰医学子的发展方向和人生路途。德育导师也是学生的生活关注者,与学生交流在医学上得到的经验成果,帮助解决学生在生活上遇到的难题,为学生的就业指点意见,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专业精神的职业态度,整体推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德育导师、德育教育、医学

一、前言

德育导师制,是建立在学生以人为本的教育前提下,是在学校全员德育的背景下构建起来的学生积极心理培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德育导师制针对学生生活、心理、品德、学习等各方面,德育导师制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高效管理模式中,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承担者,大多为辅导员为主。但基于扩招高校生的背景下,师资力量不够均匀,辅导员忙于繁琐的班级事务,对于学生的思想工作以全面为主,而承担智育任务的专业授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忽视了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性。

二、德育导师制的发展背景以及对高校生本科生的影响

(一)德育导师制的发展背景

导师制的产生和发展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它对高校实现教育目的有着重大的影响。导师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指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因材施教。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于高校生导师制的探索,逐渐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到:“注重因材施教。 要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不同的特点,要让每个学生不同的潜能得到最大的释放,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培养拔尖创造创新人才奠定基础。要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行聘用制,探索年薪制,激励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书育人。”如果说,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促进大学生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那么,创新导师制,以引导本科生迅速适应从高中到大学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则显得尤为迫切。

(二)德育导师制对本科生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分水岭就是介于高中与大学之间。21世纪之后,我国高校的扩招,使得我国的高校教育得到了飞速地发展,也正是因此,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愈发突出。进入大学,意味着学生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转折,大学阶段与其他阶段的区别就在于自由,少了极大部分的约束性,对于个人的独立性有着体验与考验。这种自由,给人随意塑造的可能。有些人使用合理,其大学生活会因此而丰富饱满;有些人使用不当,其大学生活就好比虚度年华碌碌无为且缺乏目标和方向,会给学生造成更迷茫的现状,同时也是在浪费时间。这个阶段,德育导师制的作用就尤为显得重要。合理的德育导师制,给大学新生以及迷茫的大学本科生,给予精神性的指导,德育性的引导,使其能往正确的方向上引领。

本科生导师制一般有四种基本类型:学术型、思政型、全职型、辅助型。 这四科生导师制,各自都有其所追求的目标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学术型导师制,主要是指导学生在学术上的科研活动,加强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内的学习,专业性比较强;思政型导师制,在我国高校比较常见,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纳入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范畴中,专业教师将学生思想政治辅导蕴含于学生日 常接触过程中,实现德育教育功能;全职型导师制是要求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全面负责,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引导和帮助,但在实际上,这类导师制真正得实行能力不高;辅助型导师制,通常是用于指导学生就业,指导和帮助学生在生活上、思想上遇到的具体问题具体困难,为学生具体解答在学习上的疑难问题等。

三、临床医学院实施德育制导师的意义

(一)临床医学院德育制导师的现状

医学院校与普通高校院校有所区别,其学科具备很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学科的特殊性也就造成了医学类院校的教育比较偏重于智力教育、学习教育,而忽略学生日常的德育教育问题。而临床医学院与其他专业的医学类又有些显著地区分,临床医学院学生在其临床学习阶段,即是学生的角色也是医学者的身份,学生职业角色的转变又决定了医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多变性和即时性,而相比较现实要求,临床阶段实行的德育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身心发展需要,忽视了学生个性心理。在医学类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对于医学生专业性的智育与医学生德育教育应同等重要。大部分的本科类学生都会受到过德育教育,但医学生倘若不十分注重德育教育,在其步入社会就业后,容易造成不必要且可以避免的医患矛盾。医学教育的德育教育不单单只是引入理论课堂课程知识,而更应该通过学生实践,多去听去看医学前辈们的学术见解和经验之谈。而德育导师制在医学类的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就尤为明显了。

(二)临床医学院德育制导师的实践、德育制导师的意义

医学类德育制导师的队伍,应该通过不同层次的层层筛选,选择和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德育制导师队伍。他们应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基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较高的责任心并有着较高的教学热情。明确德育导师的职责 临床德育导师的工作要注重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与亲情感化相结合。并在临床医学生实习阶段,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多方力量,引入德育导师制,让更多教师对于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全方位进行引导、针对不同的德育教育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面对变化的现状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动,并进一步与学习环境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德育教育实践中使德育导师成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 明晰医学子的发展方向和人生路途。德育导师也是学生的生活关注者,与学生交流在医学上得到的经验成果,帮助解决学生在生活上遇到的难题,为学生的就业指点意见,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专业精神的职业态度,整体推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目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临床医学院中实行德育导师制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均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求能够正确认识到实施德育导师制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意义所在,并掌握其实施现状,进而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进行更好的改进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华沈,宇弘王欢.临床医学院德育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远程教育,2011.(08)第9卷15期:24-25.

[2] 刘琦.德育导师制助力学生成长[J].一线教育,2020(07):175.

[3] 王学东. "德育导师制"下任课老师如何做好德育工作[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40):77-78.

[4] 徐霞. 学校开展德育导师制的几点思考[J]. 大众心理学, 2018, 000(007):P.23-24.

[5] 曾雪萍, 沈宇弘, 郝微微. 基于德育视角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索与思考[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6, 024(018):32-34.

[6] 王晓莹. 高校德育导师工作测评体系的设计和操作[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00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