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1
/ 2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王天舒

大庆油田南区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414

摘要:目的:对中医内科中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医护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些许参考。方法:本次实验抽取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就诊的中医内科患者60例,通过抽签将患者分为甲组及乙组,两组患者人数相同。在实验过程中,医护人员根据甲组患者实际情况实施西医治疗,根据乙组患者实际情况实施活血化瘀法治疗,统计和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情况及疗效。结果:乙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几率远远低于甲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远远高于甲组,两组患者之间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西医治疗,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更好,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出现,促进治疗总有效率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医治疗;中医内科;活血化瘀法;应用价值

前言:血瘀在中医内科临床上出现几率较高,对患者的健康有着较大的威胁,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进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现阶段,临床上多是通过中医手段治疗血瘀,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促进了患者的恢复。抽取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就诊的中医内科患者60例进行研究,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西医治疗及活血化瘀法治疗,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本院就诊的中医内科患者,实验人数:60例,实验时间:2018年10月-2019年10月,通过抽签将患者分为甲乙两组,两组患者人数相同。甲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人数比为17:13,患者年龄最小为23岁,年龄最大为55岁,年龄均值为(38.31±4.35)岁,患病时间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8年,乙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人数比为16:14,患者年龄最小为22岁,年龄最大为56岁,年龄均值为(38.64±4.37)岁,患病时间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9年,两组患者性别比例、患病时间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纳入标准:患者均已确诊;患者意识清醒,能够配合实验的顺利开展;患者及其亲属知情实验,并签署自愿协议书。排除标准:患者患有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疾病[1]

1.2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医护人员根据甲组患者实际情况实施西医治疗,根据乙组患者实际情况实施活血化瘀法治疗。在甲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病情进行细致的分析,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西医治疗手段,适当使用止痛药、抗生素等药物,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在乙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实施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病情对活血化瘀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活血化瘀法的针对性,确保活血化瘀法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医护人员应重点从患者是否存在头痛、是否存在心悸、是否存在胸痹及是否存在腹痛等症状采用通窍活血汤、血府逐淤汤及失笑散合丹参饮等中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2]

1.3判断标准

统计和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情况及治疗总有效率。从乏力、呕吐及恶心三个方面计算不良反应出现几率,并将治疗效果分为效果较好、效果一般及效果较差三种情况,其中效果较好及效果一般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为治疗总有效率[3]

1.4统计学处理

在SPSS20.0统计学软件下,(x±s)为计量资料,检验使用t进行,计数资料为(n),检验使用x2进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4]

  1. 结果

2.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相比甲组患者,乙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几率较低,甲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几率为16.67%,乙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几率为3.33%,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见表1。

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情况

组别

人数(n)

乏力(n)

呕吐(n)

恶心(n)

不良反应出现几率(%)

甲组

30

2

1

2

16.67

乙组

30

0

0

1

3.33

t值

-

-

-

-

7.632

P值

-

-

-

-

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研究结果显示,相比甲组患者,乙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高,甲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乙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患者之间差异较大(p<0.05)。具体内容见表2。

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组别

人数(n)

效果较好(n)

效果一般(n)

效果较差(n)

治疗总有效率(%)

甲组

30

6

15

9

70.00

乙组

30

12

16

2

93.33

X2

-

-

-

-

7.814

P值

-

-

-

-

p<0.05

  1. 讨论

中医上主张通过活血化瘀通络进行血瘀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的效果,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不必要的精力、时间及资金的浪费,得到了医护人员及患者的认可及追捧。本文共计抽取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就诊的中医内科患者60例进行研究,意在对中医内科中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医护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些许参考。实验过程中,医护人员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西医治疗及活血化瘀法治疗[5]。研究结果显示,相比甲组患者,乙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几率较低,甲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几率为16.67%,乙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几率为3.33%,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远远高于甲组,甲乙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及93.33%,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得出,相比西医治疗,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更好。

本次研究表明,活血化瘀法在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出现、促进治疗总有效率的提升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医护人员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张丽. 活血化瘀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35):46-47.

  2. [2]方枢人. 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7):62-63.

[3]王思燕,赵春红,王淑杰,张乐宇,程彩虹,陈莹. 中医内科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9):149-150.

[4]赵延龙. 活血化瘀法治疗疼痛性内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0):102-103.

[5]陈立军. 中医内科医疗中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探索[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9):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