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6
/ 2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段英华

聊城市中心医院 山东聊城 252000

【摘 要】目的:儿科护理工作直接影响儿科治疗工作及临床诊断有效性,其属于医院临床护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包括医疗规章制度未落实,管理制度不完善、护理服务观念落后、护理技术能力差及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欠缺。本文就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对其实施有效防范对策,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强化风险意识;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护理质量;强化沟通,建立友好关系;加强卫生管理,避免院内感染;规范护理程序,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不断完善儿科临床护理工作。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对策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要求更高,并且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开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上儿科患儿年龄较小,表现为治疗护理配合度低等特点,不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治疗依从性差,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等因素,导致儿科护理纠纷发生率提高,给医院及患者双方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护理干预的实施[1]。因此,分析护理风险主要诱因,并采取积极有效解决措施,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意义重大。

1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1 医疗规章制度未落实,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护理管理中对潜在的風险因素缺乏预见性及主动防范性,护理质量管理机制不健全,系统性不足及缺乏针对性,造成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护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及重视度不高,质量监控不到位,医疗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管理制度的不到严格执行,造成相关的业务知识培训不及时,无法有序的实施护理[2]。临床相关规章制度是确保护理活动顺利实施、疾病有效治疗的关键措施。

1.2 护理服务观念落后 存在工作作风不严谨护理人员,表现为沟通能力差,服务态度生硬,责任心不强、记录混乱、护理操作不及时及护理技术不娴熟等,奖惩不分明,造成护理人员极性受挫,不能体现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

1.3 护理技术能力差 随着护理技术复杂程度逐渐提高、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院内新设备、新仪器的不断推广应用,护理人员对安全标准认识不统一,护理人员之间配合能力差、经验不足或技术水平跟不上,增加沟通难度,导致护士长长期超负荷、高压力工作,精神紧张,直接影响护理工作质量。

1.4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欠缺 护理人员因工作繁忙,为节约时间,护理记录不完整、不书写、不及时、不准确等,促使家属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医疗纠纷中的重要证据失效。

2儿科护理防范措施

2.1 完善管理制度,强化风险意识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按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做好护理细节工作,有效防范医疗护患纠纷,规范交接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实施岗位责任制,使患儿感受到被关心。护理人员应在护理工作中注重细节,避免工作疏漏,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3]。在儿科护理中加强与患儿及家属沟通,积极提供帮助,了解患儿及家属护理需求,主动提供完善的护理服务,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不断完善护理服务。

2.2 加强培训力度,提高护理质量 根据护理人员操作技能、专业知识掌握度等制定相关培训方案。临床护理中需要应用到各种先进的精密仪器,积极参与仪器应用专项培训,确保其熟练的使用相关医疗设备及操作注意事项,需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充分掌握静脉穿刺等操作技巧[4]。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求每个护士对婴儿沐浴、测体温、脐部护理、更换尿布配奶、喂奶等基础护理操作做相关指导,保证人人过关,降低儿科护理风险发生率,确保小儿生命健康。

2.3 强化沟通,建立友好关系 指导护理人员沟通时应注意态度和蔼、礼貌用语,对家长提出的疑问给予合理解释,与患儿交流时保持微笑,语言清晰易懂,多用解释性语言,融洽护患关系。及时观察患儿家长的情绪变化,根据其心理烦躁、缺乏耐心等情绪予以安慰,改善护患关系。出院前护理人员应主动帮助其办理相关出院手续,降低医疗纠纷,并致以诚挚的祝福[5]。

2.4 加强卫生管理,避免院内感染 加强病区安全巡逻管理,住院期间应将患儿腕带全程系挂,叮嘱家属出门时,不可将患儿独自留在病房;对病房卫生工作,必须每日进行清洁消毒,对贴身衣服及床单等床上用品按规定进行更换,加强物品摆放管理,洗手时应采用消毒液,避免院内感染发生。

2.5 规范护理程序,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成立安全管理小组,构建科学的护理安全管理网络,不断完善儿科护理制度,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推进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引导及鼓励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各种临床应用知识,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及相关管理制度,实施护理管理风险防控,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并严格按照相关护理管理制度开展儿科护理工作[6]。

3结论

针对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对其实施针对性护理管理,有效保证儿科治疗以及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大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对患儿的临床护理,客观的记录相关操作,主动挖掘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改善风险防范效果,制定临床护理风险防范措施。从完善管理制度,强化风险意识,重视护理细节,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规范儿科护理操作程序,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及时发现儿科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加强卫生管理,避免院内感染,注重对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培养等方面综合开展儿科风险护理防控,严格执行相应规章制度,提高儿科临床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董恩宏,刘华丽,钱芝网,等.基于Kaiser模型的山东某市儿科护理风险事件识别评估与改进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8,16(07):1204-1207.

王芳,王宁,张淑彦,等.护理临床带教的风险因素及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分析[J].贵州医药,2017,41(01):111-112.

李霞,韩娟,孟庆美.论儿科护理的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8):6-7.

冯均丽,曾奇丹.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应对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02):29-30,140.

何雪.儿科护理风险因素的分析及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03):375-376.

牟晓惠.儿科护理中的高危因素以及控制措施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