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教学中对护士职业素养的渗透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2

儿科护理教学中对护士职业素养的渗透策略

栗娜

山东省青岛第二卫生学校 266300

[摘要]在临床一线护理人员中,大部分为中职学生,因此在整个护理人员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渗透政策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在临床中,儿科护理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且针对儿科患者开展的护理工作需要具备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因此在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格外注重职业素养的渗透性培养,因此本研究对护理人员职业素养的渗透策略进行探讨,期望为临床儿科护理教学活动提供借鉴。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学;职业素养;渗透策略

临床护理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职业,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所以对护理人员职业素养的教育是极为关键的,需要在整个护理人员的教学活动中渗透职业素养的教育。在儿科护理中,由于患者的特殊性,所以需要开展更为综合的教育活动,教学的内容需要涉及小儿保健、疾病预防等各个方面。所以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需要采用渗透策略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素养教育[1]。本研究对护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行分析,现将研究资料汇报如下。

1增强护理人员对自身角色的理解

研究者王晓云[2]认为,一位合格的儿科护理人员需要进行足够专业的护理学培训,拥有足够熟练的专业技能。在儿科护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从护理人员的角色认识上着手对护理人员进行教学活动,增强护理专业学生对自身角色的了解。如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儿科护理内容时,教师可告知学生儿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需要承担的责任,同时告知学生在实际护理工作中需要进行的护理工作内容。研究者谢新莹[3]认为,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还应作为健康教育者,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依据实际需要,告知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实施措施。

2增强护理专业学生对素质需求的了解

因为儿科的患者主要是新生儿及14周岁以内的儿童,所以患儿的特点和病情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从而导致护理工作具有较高难度。因此儿科护理工作需要专业素质非常高的护理人员,教师也应从各个方面,着重加强学生对儿科护理素质需求的了解。

2.1增强护理专业学生对道德素质的了解

2.1.1提升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在儿科病房中,患者的年龄较小,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导致其在住院期间无人照看,所以患儿通常会出现焦虑、紧张和抑郁等消极心理,甚至产生哭闹行为,对患儿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不良影响。学者李雪[4]认为,儿科护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侧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爱心,使学生以患儿家属的角度实施护理服务,促进患儿健康的恢复。指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将患儿当作自己的孩子或者亲属,然后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爱心和同情心的目的。

2.1.2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修养

细节能够显现出一个人的品质和灵魂。护理人员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要做到慎独。慎独指的是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做到谨慎,一丝不苟。但因为中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学生的生源水平和素质均较低,部分学生甚至不具备慎独修养,缺乏责任感。所以,儿科护理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修养和责任感的培养。研究者邵晴晴[5]表示,由于小儿患者的年龄较小,身体各个脏器均未发育完全,所以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较低,极易因药物的过度使用而导致其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再加上患儿极为好动,自我保护能力较低,活动范围较大,所以极易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因此儿科护理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临床案例,增强学生对药物过度使用的危害以及意外伤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慎独修养,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2.2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在护理学领域中,儿科护理是一门涉及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自然科学等众多学科的综合学科。由于在小儿成长过程中,存在众多影响其健康状况的外界因素,所以当护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较高时,可为儿童的成长进行积极的引导。学者黄利全[6]认为,儿童时期是人类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其强烈的时期,在此过程中,儿童对任何事都充满疑问,所以当儿科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科学素养时,能够对患儿的疑问进行解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促进患儿的康复。同时,自身科学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也可在实际工作中帮助自身应对各类患者。

2.3增强护理人员对专业素养的了解

2.3.1提升护理专业学生操作技能的水平

儿科患者通常年龄较小,所以血管极其细小,因此在为患儿进行输液时,护理人员的操作难度较高。学者唐娅[7]认为,护理人员操作技能不熟练,输液时若多次进行穿刺,不仅会导致患儿产生哭闹行为,同时也会降低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专业性的信任度,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护患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所以教师要通过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熟练专业技能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到自身技术较差将会带来的危害。

2.3.2增强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由于年龄较小,所以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无法将自身感受表达清楚,而具备表达能力的患儿有时会因恐惧心理而选择拒绝向护理人员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便会增加护理人员评估患儿病情的难度,所以便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患儿的病情做出准确的评估。学者代宁宁

[8]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因部分昏迷患者是无法表达自身感受的,只能依靠护理人员凭借自身专业知识对其进行评估,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了解到正确的观察与分析对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性。

3小结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教学活动中,职业素养的渗透策略极为重要。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合理、综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尽快进入护理角色中,认识护理人员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增强对自身职业的认识,使学生对未来工作有明确的规划。

参考文献

[1]曹利美. 儿科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8.

[2]王晓云. 基于能力素质冰山模型的培训对预防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效果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

[3]谢新莹. 高职护生职业素养现状与培育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17.

[4]李雪.浅谈互联网对提升护士职业素养的重要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6(92):178.

[5]邵晴晴. 在职儿科护士分层培训需求与护士长期望的比较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8.

[6]黄利全,胡野,盛胜航,等.基于职业发展导向的护理实践教学改革匡正[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1(10):10-11.

[7]唐娅.情境教学法在护士职业素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7,11(4):38-40.

[8]代宁宁,王磊.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训策略[J].全科护理,2017,11(19):1811-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