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兰州”微视制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4
/ 2

“这就是兰州”微视制作

赵贵延

甘肃省 兰州市第六十二中学 730060

项目背景:

文化和现代技术怎样结合?通过现代技术弘扬文化,借助微视APP在一定的范围内宣传兰州,让更多的人了解兰州。本项目通过制作展现兰州文化的微视频,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兰州文化,并向外界推介金城兰州。本项目以语文、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智为基础,旨在提升学生围绕兰州本土文化主题,提升信息的搜集、整理、发布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与认同。

项目目标:

1.观看微视范例,了解利用微视频发布信息的形式,明确任务要求,激发学生利用微视频宣传兰州的热情;

2.运用思维导图,设计微视频结构,学会围绕主题搜集、整理信息;

3.经历微视频制作、发布的过程,学会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兰州文化;

4.学生在文化体验进行审美,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温度,理解文化的情感,实现了审美中的自我展现,从而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项目要求及评价标准:

1.长度: 90秒;

2.结构:清晰完整;

3.主题:突出典型的兰州文化元素;

4.方法:能够运用文字、视频、音乐、图片表现兰州文化元素;

5.效果:发布后根据点击量评价。

项目准备:

1.教师制作的微视频范例及思维导图(三级:主题、结构、素材);

2.10台平板电脑或者智能手机,WIFI网络支持;

3.10余本介绍兰州的书籍;

4.八年级学生,3人一组,组长加入微信群。

5.课前学生掌握对彩视、快手等微视频软件及平板电脑的运用,了解思维导图。

6.“这就是兰州”微信群、QQ群。

项目时长: 120分钟

教学过程

  1. 范例引入——有朋远方来

学生活动

1.观察交流:进行破冰分组活动,学生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视频范例,说说看到了什么?

2.比较发现:微视频的特点。

3.观察感知:观察老师制作微视频范例的思维导图,感受微视频设计的思路以及思维导图的结构、画法。

教师活动

1.介绍播放:介绍范例背景和目的,播放范例微视频,问看到了什么?

2.比较归纳:你是怎么知道的?带领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这种信息发布方式的特点:简洁、直观、图文并茂,生动。

3.展示说明:出示老师制作的思维导图,引导观察并感知思维导图的作用、画法。

指导建议:课前建设“这就是兰州”微信群、QQ群,在上课时让学生加入本群。需要了解学生使用平板或手机的情况,微视频制作、思维导图、以及兰州文化方面的前置知识。

二、明确任务

学生活动

1.理解质疑:默读PPT任务及要求(内容为该项目要求),提出疑问。

2.讨论明确:参与讨论,明确任务及要求,引发实践的责任感。

教师活动

1.介绍出示:教师介绍任务背景和现实意义,出示项目任务及要求。

2.组织解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可回到范例理解要求。

指导建议:明确目标,让学生了解微视频的基本结构和制作要求

三、选择主题,设计结构——有料才能拍

学生活动

1.头脑风暴:围绕“兰州文化”进行头脑风暴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兰州文化的典型元素。

2.小组活动:确定主题,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主题及结构,完成后拍照,将思维导图有主题和无主题版本推送到微信群。

3.分享修正:对照群图片讲解结构思路,收集同学的建议,提出困难。

教师活动

1.板书整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发现兰州文化元素,用思维导图方式板书整理学生发言。

2.巡视指导:分解主题的角度,如何用思维导帮助明确结构层次。

3.指导归纳:(1)组织学生根据结构猜主题,检测并归纳如何有层次的表达主题(2)引导思考用什么样的信息表现结构的某一方面?从哪里收集信息?

指导建议:调动学生的知识准备,围绕主题,在交流分享中完成结构设计。

四、收集整理,初步制作

学生活动

1.收集整理:说明信息收集的初步设想,小组分工合作收集整理信息。

2.初步制作:围绕主题,进行制作。

3.调试修正:小组观看微视频,对照任务要求,进行调试修正。

教师活动

1.推荐介绍:介绍提供的信息源,并建议学生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思维导图第三层,整理信息。

2.巡视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制作的微视频。

指导建议:制作时要注意任务要求和聚焦主题

五、发布视频,交流分享——有货价更高

学生活动

1.发布视频:学生上传微视频到“这就是兰州”微信群,观赏各组的作品

2.分享:小组分享制作的得意之处和遇到的困难。

教师活动

1.平台路径:教师组织学生发布视频。

2.组织评价:教师从制作和设计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六、总结延伸

学生活动

1.交流: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说明各组值得学习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总结学习收获

教师活动

1.总结:从文化和信息收集整理发布二个方面总结。

2.延伸:说明发布的平台与评价的方式,鼓励学生将所学运用于生活。

教学思维导图

5f28bb4ee820c_html_ef18f31028a814ec.png

教学反思:

“做小事时,心里有大问题,才能找到小事中发现大的格局,免于琐碎。大的文化和素养仍需要透过小事情的体验来一点点达成,不止空想” 沈旎老师曾这样说。我的理解是这里的小事情可以理解为课程项目,这个大问题、大格局对课程目标而言,就是核心素养。那么本次的课程项目如何与核心素养对接?本次课程围绕如何制作“这就是兰州”微视频这一真实任务问题,以“学习支架”为支撑,以“成果”为结果,培养了学生在复杂情境中所需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素养,通过对该课课程内容的分析、理解、转化等过程,内化为学生的素养,本节课是为核心素养做了充分准备的一次积极的尝试呈现。

“互联网+”为这节课提供了哪些支持,还可以提供哪些支持?本节课的很大一部分课程实施和运行借助了互联网的力量,提供了一系列技术支持,最终是为文化体验课程服务,是为教育服务。在教育领域谈“互联网+”,谈技术,并不是简单地单向度地把课堂交给新技术,而是在“互联网+”的时代里重新思考教育,由此可以称之为“教育+”。这与传统的教育有很大区别,拓展了空间和时间、对象,使得教育不拘泥于传统,为教育的新突破提供了一种范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