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8
/ 2

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陈哲 1程娟 2李廷彪 3

1.2.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感染科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8

3.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摘要】目的对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80例布鲁菌病患者,对患者的流行病学、诊疗、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在收治的布鲁菌病患者中,存在明确的动物幼崽接触或不熟生肉接触史者42例,占比52.50%。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中,显示存在C-反应蛋白升高的患者有65例,发生率为81.25%,存在血中白细胞减少的患者有17例,占比21.25%,出现血细胞沉降率增大的患者有26例,占比32.50%。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发热、多汗、乏力、寒颤或畏寒、关节痛等。经过血培养,阳性率为70.00%,采用骨髓培养的阳性率为21.25%。采用规范的抗菌治疗后患者均痊愈。结论早期的骨髓培养及血培养对于临床诊断帮助很大,规范的抗菌治疗是治疗患者的关键。

【关键词】布鲁菌病;临床特征;血培养;骨髓培养

布鲁菌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所引发的疾病,属于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病,又被称为波状热[1]。当患者在受到布鲁氏菌的感染,病菌入血后可侵犯机体的全身系统中,大多数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2]。尤其是在城市发病的散发病例,就医易发生漏诊及误诊。本研究就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80例布鲁菌病患者,其中女性患者38例,男性患者42例,年龄为28~67岁,平均年龄为(49.13±10.74)岁。所有收治的患者均符合《2000年全国各省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摘抄(20001期)》[3]中相关诊断标准。参加本实验的患者均无结核等其他传染性病。无肝肾等重要脏器衰竭。无精神类疾病,能进行正常交流。且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收治的8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转归情况、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情况。所有患者在收治入院后均进行尿常规、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血常规、粪常规、细菌学培养、血细胞沉降率及影像学等检查。确诊后给予患者多西环素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或利福平类药物等进行规范的抗菌治疗,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持续为患者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流行病特点,临床发病特征以及治疗情况。治疗疗效以《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传染病学[M]》[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评定,以患者的各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水平为显效;以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趋于正常为有效;以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临床指标较正常水平差距较大为无效。

2 结果

2.1 流行病特点

对本研究中的80例布鲁菌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存在明确的动物幼崽接触或不熟生肉接触史者42例,占比52.50%,患者的发病职业分布及构成比见表1。

1 职业分布及构成比(n%

职业

例数

构成比

养殖业

32

40.00

兽医

8

10.00

外地务工人员

26

32.50

屠宰

14

17.50

2.2 临床表现

收治的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以发热、多汗、乏力、寒颤或畏寒、关节痛等,具体临床表现分布率见表2。

2 临床表现分布率(n%

临床特征

例数

构成比

发热

76

95.00

寒颤/畏寒

51

63.75

多汗

36

45.00

关节疼痛

32

40.00

乏力

23

28.75

皮疹

21

26.25

头痛

20

25.00

浅表淋巴结肿大

26

32.50

2.3 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细菌学培养情况

通过进行实验室检查,发现有65例患者存在C-反应蛋白升高的情况,发生率为81.25%,有17例患者存在血白细胞减少的情况,占比21.25%,有26例患者出现血细胞沉降率增大,占比32.50%。为所有患者进行血培养及骨髓培养,其中血培养下,结果呈阳性的患者有56例,阳性率为70.00%,采用骨髓培养阳性者有17例,阳性率为21.25%。

2.4 治疗情况

经规范的抗菌治疗干预后,本次收治的80例患者治疗效果好,通过对患者随访半年,所有患者均已痊愈。

3 讨论

布鲁菌病常发生于畜牧地区,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疾病,城镇发病多为散发。病畜是主要的布鲁菌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羊、牛、猪等。布鲁氏菌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皮肤黏膜、消化道及呼吸道,很少会发生人传人的情况。有相关数据显示,在布鲁菌病患者中,约有50.00%的患者不存在直接接触史[5]。布鲁氏菌属是一种专性细胞内病原菌,一旦进入到机体后,人体的吞噬细胞无法对其进行杀灭,该病菌能从细胞进入血液系统中,可对患者的全身系统造成影响,其主要致病物质为内毒素[6]。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多汗、乏力等。若未及时进行治疗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如部分患者可能发生脑膜炎、心内膜炎、脊髓炎等,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人传人的情况,但可通过母婴传播。若患者在患病后未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还可能造成病情慢性化,成为难治性布鲁菌病患者。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患者意义重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本次研究收治的布鲁菌病患者中,有42例患者存在明确的动物幼崽接触或不熟生肉接触史者,占比52.50%。根据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升高发生率为81.25%,血白细胞减少占比21.25%,血细胞沉降率增大的占比32.50%。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有多汗、乏力、寒颤或畏寒、关节痛等,其中发生率最高的为发热,其次为畏寒、多汗等,还有部分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的情况,考虑该情况是与感染有关。本次有研究中的血培养阳性率为70.00%,骨髓培养阳性率为21.25%。在明确患者病情后给予患者规范的抗菌治疗后,随访半年发现所有患者均痊愈。

综上所述,布鲁菌病患者多以发热、乏力、多汗、关节疼痛等为临床症状表现。采用血培养及骨髓培养诊断效果好,采用规范的抗菌治疗临床治愈率高,治疗效果好。

参考文献

[1]梁晨, 魏伟, 梁秀文,等. 245例职业性布鲁氏菌病患者职业特征和临床特征分析[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8, 36(10):755-758.

[2]赵梦川, 李贵霞, 李文辉,等. 河北省17例儿童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临床特征分析[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0, 36(2):163-168.

[3]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疾病监测室, Dept.Epidemiology, IEM. 2000年全国各省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摘抄(20001期)[J]. 疾病监测, 2000, 15(3):82-82.

[4]《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委员会编纂.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传染病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5]张宇, 于占水, 程大伟,等. 急性布鲁氏菌病并发中枢神经损害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9, 35(03):105-107.

[6]巴雅尔图, 巴图吉日嘎啦. 名蒙医巴图吉日嘎啦教授学术思想及蒙医药治疗布鲁氏菌病临床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94):18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