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性血栓清除联合置管溶栓在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0
/ 1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联合置管溶栓与单纯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1月-2018年12月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9例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59岁,年龄范围20~80岁。按腔内溶栓方法不同,分为PMT联合置管溶栓组(n=38)及单纯置管溶栓组(n=31)。记录两组患者的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血栓清除率、患侧肢体周径变化值、围手术期间不良事件总数。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门诊复查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并评估残余血栓溶解、血栓复发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结果PMT联合置管溶栓组、单纯置管溶栓组溶栓时间分别为(3.7±2.1) d、(5.2±2.1) 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尿激酶用量分别为(225.0±122.3)万单位、(315.8±108.6)万单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MT联合置管溶栓组Ⅰ级、Ⅱ级、Ⅲ级血栓清除率分别为18.4%(7/38)、73.7%(28/38)、7.9%(3/38);单纯置管溶栓组Ⅰ级、Ⅱ级、Ⅲ级血栓清除率为16.1%(5/31)、77.4%(24/31)、6.5%(2/31),比较两组患者Ⅰ级、Ⅱ级、Ⅲ级血栓清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03,P=0.720,P=0.818)。溶栓治疗48 h后,PMT联合置管溶栓组患侧大腿周径差为(2.16±0.87) cm、小腿周径差为(1.38±0.66) cm,单纯置管溶栓组患侧大、小腿周径差分别为(1.21±0.59) cm 、(1.02±0.49) cm,两组患者溶栓治疗48 h后患侧大、小腿周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4)。PMT联合置管溶栓组发生3例(7.89%)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单纯置管溶栓组4例(12.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2)。两组患者共随访时间6个月,PMT联合置管溶栓组6个月随访率:71.05%(27/38),单纯置管溶栓组:64.52% (20/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2)。随访6个月期间PMT联合置管溶栓组血栓复发率为11.11%(3/27),单纯置管溶栓组为15.00%(3/20)。单纯置管溶栓组血栓复发率虽高于联合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3)。结论PMT联合置管溶栓与单纯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相比单纯置管溶栓,PMT联合置管溶栓可减少尿激酶剂量,缩短溶栓时间,具有短时间内缓解患肢肿胀的优势,近期随访疗效好。